隨著旱季的來臨,坦桑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食物變得越來越少。為了生存,由“前鋒部隊”斑馬、“中間主力”角馬、“壓陣部隊”瞪羚組成的數(shù)百萬動物大軍碾過茫茫大草原,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
它們從坦桑尼亞境內(nèi)的塞倫蓋蒂公園南部,遷徙至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遷徙途中,不少食肉動物蠢蠢欲動,如非洲獅、獵豹、禿鷲、鱷魚;也有來自其他食草動物的友好問候,如大象、長頸鹿等。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將為你呈現(xiàn)一場東非大草原上的遷徙盛宴,在聚焦遷徙大軍時,還會關注東非草原上的其他動植物,讓你領略自然界的傳奇之旅。
相信很多看過《動物世界》的人,對東非野生動物遷徙的畫面并不陌生。成千上萬的角馬一路北上,獅群、尼羅鱷圍追堵截,生存和死亡每天都在東非草原上演。那么動物大遷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動物大遷徙發(fā)生在什么地方。東非動物大遷徙,發(fā)生在塞倫蓋蒂大草原和馬賽馬拉大草原之間。野生動物(主要是角馬、斑馬、瞪羚)為尋求水源和食草,每年都會進行規(guī)律性的巡回遷移活動。
東非這片橫跨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的草原,屬于熱帶草原氣候,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來了,草就蔥綠茂密。旱季來了,草就干枯稀少。動物也得吃飯啊,尤其是上百萬頭的牛羚—也就是角馬,需要大量的食草。聰明的動物,經(jīng)過苦苦思索,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跟著雨水,一路走一路吃就好了??!于是,就有了每年都上演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隊伍由三部分構成:前鋒部隊、中間主力、尾部斷后。
就這樣,三大主力加上各種捕獵的食肉動物,浩浩蕩蕩的數(shù)百萬隊伍在東非草原上年復一年,一路吃過去。遷徙隊伍就像一個巨大的割草機,是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動割草機!移動在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它們就這樣年復一年在東非草原上轉圈圈!
每年2月份,角馬大軍來到塞倫蓋蒂南部的恩杜圖附近,在這里產(chǎn)仔。6周左右的時間,大概有40萬頭小角馬降生。因為在3月就要隨成年角馬向西北方向遷徙,所以它們要快速地吃草、長大,4、5月來到塞倫蓋蒂西部。6月初,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大軍迅速北上,在7月初來到巨型尼羅鱷蹲守的馬拉河邊,開啟號稱“天國之渡”的橫跨馬拉河之旅。
從7月直到9月上旬,動物都在塞倫蓋蒂和馬賽馬拉交界的馬拉河附近吃草。進入9月下旬,動物大軍會重新向南跨過馬拉河,追隨著10月初開始的塞倫蓋蒂的雨水,一路向南。1月底或2月初,它們來到塞倫蓋蒂南部的恩杜圖附近—角馬們降生的地方,重新開始孕育下一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左頁上方圖中的遷徙位置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是大概的關系,不是嚴格按照這個圖示走的,畢竟動物們沒有GPS導航。另外,每年的雨水也不是固定的。塞倫蓋蒂雨水多的時候,遷徙大部隊可能不會進入馬賽馬拉草原,而是從馬拉河邊直接掉頭南下。
作為城市人,來到非洲草原,當我第一次遠遠看到一匹斑馬、一只長頸鹿的時候,異常興奮。隨著深入草原內(nèi)部,動物越來越多。忽然,幾百只角馬從越野車前方奔襲而過,我們停在路邊,看著前方的角馬群從右向左橫跨公路,掀起一片漫天飛揚的塵土,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萬馬奔騰”。
來到馬拉河邊,我運氣非常好地看到了角馬過河。它們先是在對面的岸上猶豫、徘徊。然后,帶頭的角馬不斷試探不同的過河點,尋找沒有尼羅鱷的渡口。忽然,帶頭的角馬一躍而下,后面的隊伍紛紛躍入河中。頓時,馬拉河被橫渡的角馬群攔腰阻隔,角馬的叫聲低沉而渾厚,響徹馬拉河兩岸。這就是“天國之渡”!明知河中可能有尼羅鱷隱匿蹲守,為了生存,義無反顧,顯得異常悲壯。
除了角馬過河的悲壯、磅礴,還有大自然的美好。清晨,當我看到成群的角馬從帳篷酒店門口奔襲而過,我忽然感覺,原來人類和動物可以如此親近、如此和諧。當我看到大象在灌木叢中漫步、斑馬擺著尾巴悠然散步,對美好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
然而,最令人難以忘記的,卻不是以上這些,而是一雙眼睛。
當鏡頭對準剛剛捕獵完的這對非洲獅母子時(見右側最后一幅圖),母獅這個眼神,我永遠都無法忘記。母獅眼神中透露出的警惕、冷峻,似乎在表示她可能隨時要沖出來保護幼仔。這樣的眼神,在動物園中是永遠看不到的。
我想:這才是它們應該有的模樣!野生動物,應該像這樣生活。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正在不斷壓縮著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希望我們的發(fā)展,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在非洲草原上看到這樣冷峻凌厲的眼神,而不是動物園中呆滯的目光。
東非動物大遷徙,毫無疑問是這個星球上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大戲之一。希望年復一年,我們都有機會能親眼目睹,就像幾百萬年前一樣。
幾年前,我曾應“拯救大象”組織創(chuàng)始人伊恩·道格拉斯-哈密爾頓(Iain Douglas-Hamilton)博士的邀請,參加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海瑞集團組織的考察團,考察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非洲象與野生動物保護。期間,我們在肯尼亞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和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國家公園目睹了一年一度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
天空中翻滾著暗藍色的云層,云層很低,一直壓到天際線。夕陽透過西邊的云層縫隙,將大地蒙上一層橙色的霞光。非洲的雨季,風雨說來即來。天空中不時閃過一道道耀目的閃電,一陣陣疾風掃過大草原,將成片的禾草壓向地面。風越刮越急,天空中云層似乎也越來越低,終于封住了整個蒼穹。風越刮越大,狂風中夾雜著幾滴大雨點,遠方的閃電越來越頻繁,一道跳躍的閃電終于撕裂了天空,照亮了大地,帶來轟鳴震耳的雷聲“轟隆,轟隆,轟隆隆”……嘩啦啦,瓢潑大雨終于傾盆而下,那蠶豆大小的雨點,在地面濺起朵朵水花,緩解了大地的干渴,雨!雨!雨!雨季終于來了??諝庵袕浡还赡嗤劣袡C質和植物吸收水分后散發(fā)出的芬芳。
在道道閃電的照耀下,茫茫夜色中,接踵而來的是大群的角馬(即牛羚)、斑馬和瞪羚。舉世聞名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來了!我們在雷雨中登上考察車,向導在蒙蒙雨幕中憑感覺將我們帶回到宿營地。夜間,風雨漸漸隱去,我聽到了帳篷外成群的角馬奔跑時四蹄撞擊地面發(fā)出的聲音。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我臉上。我打開帳篷一看,哇!雨過天晴,綠茵茵的草地上到處是角馬。
塞倫蓋蒂大草原橫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兩國,植被類型主要是草原,也有稀樹草原、河谷林、灌叢和林地。塞倫蓋蒂大草原的面積約為3萬平方千米,由坦桑尼亞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和其他幾個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組成。大草原上棲息著70多種野生哺乳動物和500多種鳥類,生活著約170萬只角馬、27萬匹斑馬和470萬頭瞪羚。
這些角馬、斑馬、瞪羚的總體重達60萬噸,每天要消耗6萬多噸青草,如果每1平方米土地能提供0.3千克青草,這些草食動物一天能吃光20多平方千米土地面積上的青草。這些草食動物如何填飽肚皮是一個問題。于是,每年成千上萬匹角馬、斑馬、湯普森瞪羚和格氏瞪羚隨降雨和降雨后轉綠的植物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遷移覓食。那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陸地野生動物遷徙,號稱非洲七大自然奇觀之一。
6月,一群群角馬、斑馬和瞪羚追隨雨水,沿著順時針方向,沿著每年相對固定的遷徙走廊向草原西部遷移。遷徙群體會短暫地被阻隔在格魯米提河的南岸。
角馬遷徙季節(jié)是鱷魚一年一度的盛宴。天旱的年份,格魯米提河是一系列的水池。水中藏著大鱷魚。焦渴萬分的角馬來到河邊后,第一件事就是喝水。饑餓的大鱷魚悄悄地在水下游動,角馬卻全然不知。突然,水中的鱷魚張開長長的嘴巴,迅速咬住河邊喝水的角馬,并竭盡全力將其拖下水去。隨后,水中的鱷魚一擁而上,將落水的角馬活活地撕成碎塊,囫圇吞下。
目睹兇殘的鱷魚,角馬不敢停下步子,它們在河邊聚集形成高密度的集群,擁擠著、踐踏著,匆匆渡過格魯米提河。之后,角馬繼續(xù)向北移動,遷徙大軍延綿在寬闊遷徙路線上,來到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的馬拉河。馬拉河是角馬遷徙途中最難逾越的一道天然障礙—河岸陡峭、水深流急,整整饑餓一年的鱷魚在水下潛游著。
角馬遷徙穿越馬拉河的場面非常壯觀。移動的角馬面臨天然河道,會在河岸上暫時停止腳步,然而,后面的角馬不知道前面的個體為什么停下來,仍然飛奔而至。于是,角馬、斑馬、瞪羚擁擠在河岸上,導致了嚴重的堵塞。后面一擁而上的角馬將前面的角馬推下河岸,跌入水中。鱷魚的攻擊又帶來巨大的恐慌。但是,它們沒有退路,只能縱身跳下陡峭的河岸,躍入激流,奮力躲避兇猛的鱷魚。除了被鱷魚吞噬的、不幸溺斃的個體之外,成群的角馬終于游過了馬拉河,在綠茵的草地上喘一口氣。
遷徙大軍在7月下旬到達肯尼亞,在旱季剩下的時間里,除了湯普森瞪羚和格氏瞪羚會向大草原東部或西部移動外,角馬、斑馬們會停在這里覓食直到10月份。
11月初,塞倫蓋蒂大草原南部開始降雨,雨后植被返青,為食草動物們帶來了新鮮食物。11月下旬至12月,成群的角馬追隨雨水遷徙到塞倫蓋蒂草原東部和南部,尋覓雨后生長的新鮮植物。
角馬大軍是由一個個小群體組成的,每一個群體中都有一匹領頭的角馬。這匹領頭的角馬在群體行進中,會在群體的四周巡視,觀察周邊危險。當群體越過公路時,那匹領頭的角馬會站在路邊,密切注視路上的情況,一直到隊列中每一匹角馬都通過了公路,它才會快步跟上遷徙隊伍。在隨后的3個月里,角馬和斑馬會在這里的草地上漫游采食,懷孕的雌性角馬開始產(chǎn)羔。4月,角馬帶著小角馬開始向南方遷移。隨后,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斑馬和瞪羚群,也開始追隨大群角馬向南移動,到南方去尋找雨水和新鮮的青草。在草原上,巨大遷移群體時聚時分、行進速度時快時慢。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降雨區(qū)的移動,整個塞倫蓋蒂大草原的角馬、斑馬和瞪羚又將開始遷徙。它們一年中總在移動,面臨的捕食者不僅僅有鱷魚,還有數(shù)目龐大的非洲獅、獵豹和鬣狗等兇猛捕食者。不僅僅是瞪羚、角馬,就連個體頗大的斑馬,也會被獅群圍獵。
在每年的遷移途中,約有25萬頭角馬由于干渴、饑餓、疲勞、傷病或被捕食而死亡。在進化中,生物個體在生存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大遷徙中,老弱病殘個體被捕食者捕食,一些強健的個體也可能會被捕食。這些被捕食的草食動物養(yǎng)活了草原上的肉食動物、腐食動物。然而,逝去的個體的基因由其群體中與其有親緣關系的個體攜帶的相同基因而遺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