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業(yè) 趙曼莉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事關民族命運和國家發(fā)展,而中國夢所蘊含的強大精神能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高校積極響應,將中國夢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卻在開展過程中面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問題。準確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進一步提高中國夢教育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問題;原因
1 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現狀
本文以北京高校在校大學生為抽樣調查對象,在12個學校采集相關數據,共發(fā)放問卷1040份,回收有效問卷946份。其中,大一年級(2016級)225份,占比例25%;大二年級(2015級)235份,占比例26%;大三年級(2014級)222份,占比例24%;大四年級(2013級)224份,占比例25%。在被調查對象中,男生565人,約占比例60%;女生381人,約占比例40%。中共黨員76人,占8%;共青團員825人,占89%;群眾45人,占3%。調查樣本數量多、范圍廣、類別全,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經過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現狀如下:
1.1 教育對象基本覆蓋,深入推進有待完善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學生對“中國夢”非常了解,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處于一般了解的程度,對“中國夢”不了解的同學存在但相對偏少。45%的學生參加學校開展的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頻次一般,參與頻次較多的群體占三分之一,但也有25%的學生偶爾參與甚至基本不參與。這表明,自“中國夢”提出以來,經過學校和社會的不斷努力,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已基本覆蓋全體學生,但其深入推進仍待持續(xù)加強。
1.2 教育效果初步顯現,深度融合有待提高
在調查中,68%的同學對于“中國夢”的認知是民族的復興與繁榮,16%的同學認為“中國夢”是社會和諧、小康生活以及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組合,幾乎沒有同學把“中國夢”視為像美帝一樣稱霸世界。74%的學生認為“中國夢”與“個人夢”聯(lián)系緊密,55%的同學認為“中國夢”的提出和宣傳有助于堅定個人理想信念與奮斗目標,有利于促進自身努力學習知識,將來為祖國貢獻力量,但僅有10%的學生認為中國夢教育對個人溝通協(xié)作及理論涵養(yǎng)有所提升。這表明,高校學生對“中國夢”認知基本正確,并能以此激勵自身成長,中國夢教育的效果初步呈現。然而,如何在教育中將中國夢的社會理想與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個人夢想深度融合起來仍需思考。
1.3 教育內容相對單一,深層學習有待擴展
學校進行中國夢教育涉及的內容按多少依次排序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重要意義、時代背景、實現途徑及與“個人夢”的關系,“中國夢”的依靠關系和困難及不穩(wěn)定性涉及較少。30%的學生也建議在中國夢教育中深化內容學習。由此可見,高校在開展“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中,較多地開展了概念及實用教育,很少為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剖析。
1.4 教育形式偏于傳統(tǒng),深化設計有待加強
針對學校開展中國夢教育的情況,61%的學生認為學校相關教育的開展主要是依托黨團組織來進行,專題講座、課程系統(tǒng)學習、社團及班級活動的教育形式比較常見。52%的學生在調查中反映,學校組織的中國夢教育活動吸引力不強,導致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不高,希望能提高相關活動的多樣性和親和力。此外,近一半的學生傾向于創(chuàng)新設計類的中國夢教育活動。結果表明,目前高校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的渠道比較狹窄、形式比較傳統(tǒng),契合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教育形式亟待設計。
2 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認同困境——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前提性問題
認同困境是指,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夢”產生不信任、不踐行的心理及行為。這是高校在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時,必須客觀審視的前提性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
一是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惡性滲透。受西方功利思潮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淡化,推崇功利化的價值觀,重視個人理想的實現,忽視社會理想的追求,認為其空洞無用、不切實際。
二是多元化思想潮流的不良入侵。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使得90后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方影響,多元化、利益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中國夢教育等民族主流意識形態(tài)被部分大學生淡化,并引發(fā)大學生價值選擇的困惑與沖突,出現對中國夢教育的誤讀與漠視。
三是專業(yè)背景引發(fā)對教育認同的不一致。一般來說,理工科專業(yè)學生對意識形態(tài)較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其學習態(tài)度和理論深度與中國夢教育的要求還有距離。
2.2 操作困境——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過程性問題
操作困境是指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遇到問題。
一是如何加強全面統(tǒng)籌。要改變自上而下、因時而變的教育現象,避免為教育而教育的形式教育,真正將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范疇,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續(xù)開展的不竭源泉和各個時期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園。
二是如何深化教育內容。教育內容缺乏系統(tǒng)化、全面化、層次化的設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當前的中國夢教育中,教育形式大于教育內容;第二,教育內容的碎片化現象嚴重,與其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科教育內容的整合不足;第三,教育內容深度不足、廣度不夠,多從基本概念、重要意義及時代背景等角度出發(fā),削弱了教育效果。
三是如何優(yōu)化教育方式。傳統(tǒng)的以理論灌輸和政治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缺乏活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第一,在教育中忽視了學生的專業(yè)特色、成長需求同中國夢教育的聯(lián)系;第二,專題講座、課程學習等傳統(tǒng)方式是開展中國夢的理論教育主要形式,親和力和吸引力較差;第三,實踐教育缺乏,導致學生的理論認知與行動認同出現偏差。
2.3 價值困境——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結果性問題
價值困境是指,中國夢教育開展后,大學生對其意義或者價值的消極評判。經過近些年的中國夢教育活動,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追求“中國夢、青年夢、成才夢”的良好氛圍已逐步形成。但針對中國夢教育的階段性成果進行研究與分析后,仍可以發(fā)現一些制約中國夢教育實效性的問題。
一是“中國夢”與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存在偏差。就業(yè)難、貧富分化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對“中國夢”所描繪的美好愿景產生了懷疑,社會不公平、干部腐敗等各種社會不良現象也引發(fā)部分大學生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
二是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與踐行存在脫節(jié)。部分學生對中國夢的情感認同高于理論認知和踐行程度。如許多高校開展“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仍然有部分學生不積極響應。中國夢教育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行為體驗,而不僅僅是認知上的內化。從這一點來說,中國夢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實現仍有一段距離。
3 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學生維度——重視中國夢教育的程度不到位
受實用主義影響,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夢教育抱著應付了事的心態(tài),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追棒短期內對自身有用的知識,卻排斥需要長期思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價值,認為其空洞無用、不切實際。此外,部分學生在中國夢教育的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將“中國夢”與個人的價值觀構建、理想追求、專業(yè)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等相結合,導致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嚴重不足。
3.2 學校維度——實施中國夢教育的工作不充分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高校在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和認同教育時,沒有很好地從學校建設發(fā)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宣傳文化建設工作視角加強對中國夢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沒有建立長期有效的中國夢教育機制。
二是教育形式相對陳舊。大學生的從眾意愿程度是中國夢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點。當前,中國夢教育的模式化、形式化和套路化現象嚴重,多數高校采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班團活動、發(fā)放學習材料、普遍吹風等方式開展中國夢教育。然而,這些教育模式早已被學生熟知,學生甚至對其產生了心理厭倦傾向,教育效果欠佳。
三是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教育者大多是為了教育而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沒有結合時代背景、沒有融合新鮮思想,只照搬原理而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只空談理想而與學生實際需求嚴重割裂,貧乏的中國夢理論基礎造成學生在接受各種教育活動時像是在重復老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不足,中國夢主題教育沒有落到實處。
四是實踐教育比較缺乏。各高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陳舊的問題,在中國夢的主題教育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相對不足。大多采用“喂食”方式為主的理論教育,在實踐教育活動上支持的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夢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蔡小葵.中國夢視域下9O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調查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36(3):157-160
[2]郭委.“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及提升對策[J].現代交際,2016,(438):107-108
[3]王靜.“中國夢”視域下“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北方文學雜志:185-187
[4]汪明松.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1):101-103
[5]趙敬東,蘇回水,陳麗娟.當代大學生中國夢認知、認同、踐行現狀調查與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136):5-7
[6]高爭.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2015:1-23
[7]董秀青.“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44):38-40
[8]劉建成.自媒體時代高校中國夢教育的困境[J].安順學院學報,2016,18(5):26-27
[9]周偉.論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晉中學院學報,2013,30(4):16-18
[10]彭京宜.解析“中國夢”[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4,12(44):80-84
[11]李亮亮.“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高教學開,2015,(18):14-15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