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反復(fù)教導(dǎo),要“合理利用時間”,選擇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zhì)層面的,稱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xù)較久。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關(guān)注到一件事情在發(fā)生時帶給我們的即刻的好處,而忽略了這一好處是否可以持續(xù)下去,產(chǎn)生長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戲來說,玩游戲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絕大多數(shù)事情無法比擬的,但一旦停下來,這種愉悅感就迅速消退了。所以玩游戲?qū)Υ蠖鄶?shù)人來說,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我們生活、學(xué)習(xí)和工作中的大多數(shù)事情都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的四類事件: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xué)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游戲;以“扶墻進、扶墻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xué)著作的一個章節(jié);多重復(fù)一組技能練習(xí)。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wǎng)絡(luò)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平時最喜歡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兩類長半衰期事件,我們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備做的條件。這個現(xiàn)象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了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們總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已從指尖滑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過。即便這個過程重復(fù)再多次,我們還是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
但是長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樣,它的效益可以累積和疊加,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單詞,背一個單詞,盡管可能過幾天就會淡忘,但是當你幾天后重新背這個單詞時,第一次行動留下的底子還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記誦的難度。
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xiàn)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重要,比如兩本書看哪一本,兩個證書去考哪一個;二是“執(zhí)行無能”,就是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最后一事無成。而這些狀況,都可以用我總結(jié)的“采銅法則”來改善: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一、收益值的高低無關(guān)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二、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需要應(yīng)對的事情多到數(shù)不勝數(shù),到底如何判斷這件事情是長半衰期還是短半衰期呢?對于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一個事件的半衰期有個體差異。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馬觀花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會做足功課,對游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了解,在游覽過程中又細致入微,仔細觀察當?shù)氐娘L(fēng)物,并認真撰寫游記,那么對他們來說,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會很長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長期保持”的屬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力等,識別是否具有這些屬性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事件的半衰期長短。
當然,“采銅法則”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杜絕短半衰期的事,畢竟人還是需要當下的快樂和即興的滿足,只不過,它不應(yīng)是我們生活的重心。
(摘自《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