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借一個故事,拋出無數(shù)命題,范疇涉及哲學、人性、科學、宗教、信仰,主題涉及人生、選擇、生死、救贖、愛與恨、理想與現(xiàn)實。本文筆者談談自己的觀影感受。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人性 獸性
派是一個生于印度的少年,他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個動物園。在舉家遷往加拿大的途中,他們所乘坐的輪船遭遇海難并且沉沒了。在這場災難中,派的家人全部遇難,而派僥幸落在救生艇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相處。七個月中,他們歷盡各種挑戰(zhàn)和磨難,最終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而那只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在影片還有幾分鐘就要結(jié)束的時候,影片中的派在調(diào)查人員追問下講出了第二個版本的經(jīng)歷,你會發(fā)現(xiàn),故事才剛剛開始。第二個故事是,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殺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母親,派忍無可忍同樣地殺害并吃掉了廚子,最終活了下來。
到了影片的結(jié)尾,導演給每個觀眾出了一道必做的選擇題,這一題生猛而殘忍,深刻而直接,拷問犀利,引人深思。這兩個故事,你選擇相信哪一個?
人區(qū)別于動物,卻又不可避免的存留著獸性。在有些觀點中,認為那只孟加拉虎便是少年派人性中獸性的化身。私以為這一觀點是成立的。是這種獸性,這種和人性格格不入又交織為一的特性使少年派活了下來。在馬伯庸先生的相關影評中提到了第三個故事,即真實的版本中存在食母的情節(jié)。除去情節(jié)呼應和暗示,這一觀點之所以成立還基于影片主題表達,唯此才能徹底突破情感倫理底線,將獸性最大化展現(xiàn),也將人性中神性與獸性的矛盾推向極致,從而更鮮明深刻的表現(xiàn)主題。
第三個故事的駭人、殘忍和痛苦使你無法置身事外。然而好在這部電影的分寸恰到好處,不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撞傷甚至毀滅觀眾的神經(jīng)。人性經(jīng)受考驗,岌岌可危但不至于淪喪。作家和導演截取了特定條件下道德倫理中邊界模糊的部分,食母已然構(gòu)成一種爭辯。順著這個含蓄的導向深入下去,越來越逼近人性的本質(zhì),是生存本能與文明道德的博弈和較量,拷問的是整個人類和每個人的內(nèi)心,人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炊钪坎蝗萃黄频牡拙€存在嗎?在哪里?這些是值得整個人類思考的永恒而深刻的命題。
我心有猛虎,它細嗅薔薇。人性中的神性和獸性排斥對立著,看似互不相容,卻又統(tǒng)一于人性。少年派獲救后,老虎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它,獸性使他存活得以重返社會,但在文明社會中獸性又無聲隱匿。從起初的厭棄,恐懼,震驚,懷疑,到后來的和平相處,互利共生,派依靠信仰馴服了自己心中的獸性,接納了它,也真正的接納了自己。而在感謝毗濕奴化身為魚來救他的那一刻,派也真正懂得了信仰。信仰是解惑排疑、撫平憂懼的精神良藥,那種超拔的寬慰和救贖的力量,為他的心靈打開了出口,使一切都獲得了合理的解釋。除去內(nèi)容畫面的呈現(xiàn)也毫不遜色,在美到窒息的海面上,晴空下一碧如洗,靜止的海水通透澄澈宛若鏡面,黑夜中少年欣喜的攪動著海水,那海水散發(fā)著夢幻的幽藍色的光,一只巨大的座頭鯨一躍而起,藍色的熒光隨水滴灑下如星河墜落,無數(shù)飛魚穿行海面如銀梭閃過,晚霞燦爛,金輝耀眼,水天相映,無比深闊。漆黑的夜里天上海中星芒點點,老虎和派同時望向靜謐深邃的海底,無數(shù)生物浮影掠過,往事重現(xiàn),想象和回憶營造出絕美的幻境。暴風雨中一片混沌,金色的陽光如劍斬斷所有迷蒙,直射少年心底。少年派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沉默,低語,呼喊,咆哮,與諸神對話,與上帝對話,與老虎對話,與內(nèi)心對話,一點一點審視生命,一點一點認清自身,這是一次洗禮,也是一場修行。
好的電影給予觀眾的不僅僅是一時的笑聲和淚水,更是一種深沉的快樂和痛苦,經(jīng)得起歲月鑒賞和時光打磨,給人以啟發(fā)和思考,在生活洪流中沉淀下一些長久的意義。而電影精神還體現(xiàn)在一個方面,那就是無限被解讀的可能。關于故事的真相,主題的表達,折射的含義,各種理解層出不窮,且各有千秋。無數(shù)人心中有無數(shù)個少年派,每個人選擇自己愿意相信的結(jié)局和真相,而思索選擇的過程體現(xiàn)的是無數(shù)人各不相同的價值觀念,我們在少年派的故事中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和人生。而影片開放式的故事模式也提醒我們,無論是書還是電影,好的文藝作品應當具有包容性,不是強加觀念的輸出或標準答案的校對,而是一方可供發(fā)散思考的天地,應當注重作品本身的解讀和再創(chuàng)造。
影片中充斥著各種隱喻,映射,二次回看,處處都是精心的設計,所有自然之處原來皆來自于刻意,渾然天成無矯厲之氣,當你無心時它不顯突兀,當你有心時它便深意盡顯。好比將無數(shù)拼圖碎片散落其中,無比細小殘碎的部分卻能成功聚合,無縫拼接。每一處伏筆,每一個映射,都有著自己的指向,只待觀眾將它們串聯(lián)妥帖。
這部影片借一個故事,拋出無數(shù)命題,范疇涉及哲學、人性、科學、宗教、信仰,主題涉及人生、選擇、生死、救贖、愛與恨、理想與現(xiàn)實。借由故事這個支點這些思索得以落地,并且與現(xiàn)實中的你我,與瑣碎平常的生活產(chǎn)生了實實在在的聯(lián)系。它使人貼切的體會到這些精神心靈層面的思索于人生、于自身的意義——那是物質(zhì)軀體之外我們同樣賴以生存的靈魂,是對生命的無聲加持;那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地方,是人真正意義之所在。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jīng)審視的生命不值得活。而影片提供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審視。
(作者介紹:韓煜,河南大學文學院20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