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里玲
【摘 要】應用題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閱讀和解答的過程,還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引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堂好的課往往是老師精心預設的結果,精心的預設是為了課堂上更好的生成,為了我們的課堂更有針對性,教學更有方向。
【關鍵詞】應用題;解決問題;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01-02
應用題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取出來的,讓學生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習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要重視應用題教學。
一、精心預設,提高應用題教學的實效性
一堂好的課往往是老師精心預設的結果,精心的預設是為了課堂上更好的生成,為了我們的課堂更有針對性,教學更有方向。
1.應用題的教學預設必須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一次收集關于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資料的過程中,老師們對于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策略”一詞可謂費盡思量:有的運用游戲法,通過撲克牌游戲揭示取勝的技巧,引導學生感受策略;有的運用故事,如通過“烏鴉喝水”、“田忌賽馬”、“操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故事引導學生理解策略。其實“策略”一詞,在《中國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边@樣的解釋對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理解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故事、游戲的做法無疑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去思考什么是策略,可是花那么多的時間去解釋一個詞匯,到底值不值?問題是花了那么大的資源,學生最后對策略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方法”、“做法”、“手段”上,我們在預設中能不能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容忍”學生理解上的偏頗,順應學生的理解告訴學生,這里的“策略”可以簡單理解為解決問題時用到的一些辦法,然后把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花在引導學生去探究策略、應用策略,在實際應用的環(huán)境中進一步理解“策略”。
2.應用題的教學預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關于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不能簡單的由別人傳授,而是要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加以構建和發(fā)展,從中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個發(fā)展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舊的技能進行遷移和提升,是教學預案應該充分考慮的問題。平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不經意地在長句中篩選重點的詞語和數(shù)量,初步掌握了摘錄的方法,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里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更好的實現(xiàn)技能的遷移和提升,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敏感、機智,提高實效
記得有一個這樣的教學片段:“一頭大象搬了20根木頭,3頭大象可以搬多少根木頭?”在解答的過程中有一個學生提到20×3=60(根)是這樣算的:“先不看20的“0”,2乘3等于6,然后在6的后面加上“0”。老師說:“很好,對?!敝劣跒槭裁纯梢赃@樣算呢?老師沒有及時作出反應,白白的錯過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機會。精心的教學設計只是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教學的藍本,但要有好的教學效果,還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而在教學過程中很多信息是我們在教學預案中沒有想到的,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錯失了教學的契機,甚至陷入尷尬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課堂上做到敏感、機智。
1.善于傾聽。
在教學《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中,我出示例題情境圖:籃子里有12個蘑菇,把這些蘑菇的3/4分給3只小兔,它們能分到幾個蘑菇? “題目中的3/4表示什么意思? ”
生:“3/4表示把這些蘑菇平均分成4份,然后給小兔3份。”
生:“把這些蘑菇平均分開4份,然后拿出其中的3份分給小兔?!?/p>
生:“把12個蘑菇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p>
師:“同學們都明白了3/4表示的意思了,你知道分給了小兔多少個蘑菇嗎?”
生:“是9個!”
師:“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計算的過程嗎?”
(學生獨立計算后匯報交流)
生:“12÷4=3(個) 3×3=9(個) ”
師:“你能說一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嗎?”
生:“12÷4=3(個) 表示先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3個蘑菇?!?3×3=9(個)表示再拿出其中的3份,就是9個蘑菇。
師:“剛才同學們能結合前面認識分數(shù)時的知識,提到了先“平均分” 再“取”的過程。(老師同時板書“先平均分”“再取”)
師:“像這樣的問題一般可以幾步計算?”
生:“可以用兩步來計算,先用除法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乘法算出這樣的幾份是多少.”
師:“對呀,像這樣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就是低年級時候學過的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求幾個幾是多少的知識?!?/p>
這個教學的過程實際是以師生對答的形式開展的,“題目中的3/4表示什么意思? ”對于這個問題,幾個學生的回答是大同小異的,老師耐心的傾聽幾個同學的回答,能夠尊重學生各自的表達,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化理解3/4在題目里的意思;同時學生的回答盡管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時候又是片面的,需要老師及時加以總結,作出適當?shù)奶崾?,把舊知與新知恰當聯(lián)系,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樣,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認真的傾聽。
2.善于發(fā)現(xiàn)。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全身心的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因為學生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教學的資源。
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的教學預案是讓學生對例1的數(shù)學信息進行獨立地整理,然后把幾種不同的整理結果進行比較,讓學生選擇比較合理的整理結果??墒窃趯嶋H教學巡視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學生的整理結果與其他人有較大的區(qū)別,多數(shù)同學都是選擇三行三列的表格,而他畫的是兩行三列的表格,如下表:
于是在點評的環(huán)節(jié)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計劃,我以這個學生的整理結果作為切入:“你對這個表格有什么看法?”同學門馬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可以把最后一列小軍的‘42元和‘?本的位置調換,因為第二列是本數(shù),第三列是總價?!薄暗诙袘摷由弦粭l豎線把本數(shù)和總價分開?!薄斑€可以在上面加多一行,寫上姓名、本數(shù)、總價?!薄鶕?jù)學生的回答一步步地完善這個同學的表格。調整后的教法比原來的預設更能展示學生思考整理的過程,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只有一顆貼近學生的心,才能從細微處做文章,提高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需要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全身心投入上好每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