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楊雄簡介】
1957年11月出生,漢族,浙江寧波人。法學博士,研究員。上海社科院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測評體系”首席專家,“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首席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研究”獲中國家庭教育學會2012年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楊雄先生是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又是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的副理事長,對我國青少年成長和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三角理論”獲得了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的肯定。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他。
家庭教育的任務
記者(以下簡稱記):作為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您認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哪些區(qū)別?
楊雄(以下簡稱楊):首先要肯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誰也替代不了誰,強調(diào)一方的重要并不意味著貶低另一方。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不同:
第一,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學校教育是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的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學生的差異性。
第二,家庭教育是終身性、示范性的教育。教育始于家庭,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深影響著孩子。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其成功的關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生活時空來看,多數(shù)時間孩子是在家與父母共同度過的。學校對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要大得多,時間也長得多。
第三,從教育內(nèi)容上看,與學校教育主要是傳授知識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為養(yǎng)成教育。
第四,從法律責權(quán)利上看,孩子與家長具有天然血緣關系,這是學校老師無法具有的,而每一個家庭監(jiān)護人都有教育孩子的責任。
記:家庭教育的示范性指的是什么?
楊: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早得多,從孩子模仿性最強的幼兒階段就開始了,家庭教育因而有先入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傳身教會對孩子產(chǎn)生終身影響。如果父母語言、行為、習慣不良,那就很難保證孩子在這些方面能做到優(yōu)良。因此,家長首先自己要學習,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新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與育兒能力。做父母的應明白,教育并不只是認字、讀書、數(shù)數(shù)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舉止行為、感知認知等各方面。家長在平時生活中應成為孩子學習的行為示范。比如父母相親相愛,關系融洽,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會平易近人。
記:如今,家庭教育理念層出不窮,讓家長們莫衷一是。比如,對孩子應該放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對此,您怎么看?
楊:放養(yǎng)和圈養(yǎng)我都不贊成,因為都有失偏頗。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是放任,沒有自由的規(guī)則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xiàn)。首先,放養(yǎng)容易造成自由過度,導致孩子任性放肆、不服管教、攻擊性強,實際上是放任縱容,對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性和責任心是不利的。圈養(yǎng)實際上是規(guī)則過度,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個性。有的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讓人省心,這種觀念多表現(xiàn)在控制欲較強的父母身上。長期生活在這類父母身邊的孩子,做事和思維的依賴性比較強,害怕嘗試新事物,而且調(diào)整情緒的靈活性比較弱,將影響其創(chuàng)新意識與個性成長。因此,我倡導讓孩子學會遵守規(guī)則又擁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
記:中國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您認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楊: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幫助孩子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而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一項關于兒童興趣與幸福感的調(diào)查顯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孩子最喜歡做的,而大人又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做這件事,那么孩子一定會很有幸福感。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訓練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給出了某些能力發(fā)展的框架,需要后天的經(jīng)驗來啟動和發(fā)展。我認為,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養(yǎng)出自我悅納、充滿自信、愛思考、善表達的人。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想象力遠比知識重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一道理已經(jīng)成為生動的現(xiàn)實。網(wǎng)絡時代對于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備如下能力:知識遷移與學習力,獨立思考與表達力,堅毅與執(zhí)行力,自我悅納與抗逆力,這些與知識和文憑無關,但在當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特別重要。
夫妻關系很重要
記:近幾年,國家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也提出了推動家庭教育的措施,比如在中小學建立家長委員會,由學校老師向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等等。請問,既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諸多區(qū)別,為什么要讓老師來指導家長呢?
楊:我認為,學校老師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主要是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糾偏糾錯。眾所周知,學校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本班學生接觸較多,在學生眼中也最具權(quán)威性。因此,當前由班主任老師指導家長實施、開展家庭教育,無疑是較為合適的。當然,我們一方面要確立學校老師對廣大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處理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邊界。
首先,強調(diào)家庭教育由學校老師來主導,不等于家庭教育全部內(nèi)容由老師來實施,老師也無法承擔這一職責。老師主要任務是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養(yǎng)與能力,老師指導家長的重點是幫助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的定義、本質(zhì)、特點和規(guī)律,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
其次,盡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邊界,但存在重疊部分,因為孩子每天仍有相當多的時間在學校度過,故學校有時間和空間,老師有責任對孩子開展德育與人格教育。相比之下,社區(qū)、社會其他機構(gòu)無論從時間、空間、專業(yè)知識等方面來看,都無法與學校老師的優(yōu)勢相比。
最后,只有掌握了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科學指導方法的老師,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師。由于家長的職業(yè)、文化層次不同,教育孩子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與學校老師保持步調(diào)一致并不容易。為此,老師要懂得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學會與家長配合,和諧施教。同時,老師要放下教育權(quán)威的架子,經(jīng)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家長的批評建議,才會使家長心悅誠服,積極配合老師工作,維護老師的威信。
總之,家長要明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并把它們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合優(yōu)勢。我認為,在當下中國社會,家校合作是解決許多青少年問題的重要方式。這方面,國外已有成熟經(jīng)驗,值得家長們借鑒。
記:您提出的家庭教育“三角理論”,在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能簡單談一談嗎?
楊:所謂三角理論,指的是常規(guī)的三口之家的成員關系。如果把家庭看成一個三角形,那么父親、母親、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個角,在這個三角形中,每條邊都代表著兩個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記:那么,一個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
楊:以下是我們常見的幾種關系類型:
第一種:夫妻關系較近,給孩子均等的愛。
這種關系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孩子學習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中,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重要。在這種模式中,一方面,夫妻關系很和睦,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由于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chǎn)生美好的感覺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樣相處;另一方面,父母雙方能給孩子比較均衡的愛,這樣孩子便能從父母那里同時學習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益的。
第二種:夫妻關系較遠,離孩子更近。
這種關系可能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這種模式常發(fā)生在夫妻關系一般,雖沒有太大沖突,但時常處于“冷戰(zhàn)”狀態(tài)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間的關系比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尋求補償,由此孩子常常被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這種模式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這樣的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平穩(wěn),卻潛藏著危機。
第三種:夫妻關系完全依靠孩子維系。
這種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最壞,孩子可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種模式是第二種模式的極端化,夫妻間距離更遠,問題更突出,兩人的關系完全依靠孩子來維系,孩子甚至成為婚姻的阻隔、障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婚內(nèi)第三者”。現(xiàn)在這種模式的家庭為數(shù)不少,夫妻之間幾乎沒有感情,婚姻成了“將錯就錯”,他們和對方?jīng)]有感情,但為了孩子,還是忍著,維持家庭的完整。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被極端地溺愛。
因此,在正常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間應該是等邊三角形,家庭成員們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賴,在物質(zhì)上共同享受,只有基于這樣的機制,家庭才能成為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避風港。對于身心尚未發(fā)展健全的孩子來說,這一點就更具重要意義。
成長宜慢不宜快
記:近幾年,社會上有一種說法是,女孩在基礎教育階段更有優(yōu)勢。您同意這個說法嗎?
楊:孩子發(fā)展的性別差異性是肯定存在的。在幼兒階段,家長們普遍認為女孩更省心。等孩子上了學,應試體制使女孩更容易獲得高分,因為女孩專心、仔細、聽話,不像男孩那樣調(diào)皮、貪玩。從生理角度來看,女孩智力發(fā)育較早,男孩較晚,這是全世界心理學家的共識。所以我主張,針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應該有所區(qū)別。女孩子,天然適合中國的應試教育。在幼兒園里,受表揚的大多是女孩,小學當班長的是女孩,初中、高中更不要說。過去文科狀元是女孩,現(xiàn)在理科狀元也是女孩。在家里,男孩的個性受到壓制,因為關注他、教育他的家長,奶奶、姥姥、媽媽,都是女性。加上學校老師大多也是女性,那么男孩接受的更多是女性教育,思維、言行上難免女性化。這是男孩成長不利的一面,也是男孩成長緩慢的原因之一。
記:現(xiàn)在有一些民間教育機構(gòu)在搞“神童教育”,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您認為這種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用嗎?
楊:從學理上說,人類成長是分階段的。某些大腦的功能,只是配合某個階段。一旦孩子順利度過了這個階段,大腦就會自動摒棄相應的功能,僅保持有用的連接。大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記住,一定要摒棄一些東西,否則大腦要爆炸的。讓兩三歲的孩子認識2000個漢字、3000個單詞之類的神童教育,其實是教育機構(gòu)的誤導式宣傳。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都有強記功能,但孩子僅僅是認識這些漢字,不一定知道含義,更不一定會用,等過了這個階段,原來記住的漢字和單詞就會淡忘,甚至一個月不訓練就會忘記大半。這是大腦的自我保護。神童教育更加有害的是,孩子在兩三歲時大腦還沒有長好,就被過度開發(fā),等到上了學,尤其到了中學,大腦需要發(fā)力的時候,孩子卻厭學了。所以我認為,所謂的神童教育,有殺雞取卵之嫌。
記:孩子厭學,是家長造成的嗎?
楊:逃避辛苦、親近舒適是人的本能,而讀書是辛苦的活,如果大腦被濫用,孩子就會本能地逃避,如果這種逃避成為習慣,就是厭學。開發(fā)智力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根據(jù)孩子的天性和特質(zhì)制訂科學的早教方案,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坐在那里畫一天都不喊累,甚至廢寢忘食,那是真正的喜歡,家長不妨予以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其實很容易集中,只要他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相反,如果做不喜歡的事,孩子就很容易走神兒,如果家長此時逼他,那他怎么能不厭學呢?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