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內閱讀不可或缺,但對于閱讀總量來說,可能是杯水車薪。因此,筆者在兩年的實踐中,形成了為搭建學生閱讀成長鏈“三環(huán)六步”的有效學習策略。
通過短文、頻發(fā)、快速激發(fā)閱讀的興趣,整部、長期、緩慢探尋閱讀的韻味,多元、互動、交匯形成閱讀的創(chuàng)感,“六步”實現“樂”“享”“智”三環(huán)循環(huán)遞進的閱讀成長鏈,最終幫助學生形成多元、深邃、獨特的閱讀創(chuàng)感。
筆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較有成效的實踐:
一、短、頻、快激發(fā)閱讀之“樂”
從“課內激興趣,課外廣實踐”中,通過短文、頻繁快速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奔ぐl(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學生擁有閱讀期待首要前提。
筆者認為一定要利用好課堂主陣地,通過短小有趣的文章,使學生充滿閱讀期待。如:童話故事單元鼓勵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每天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朗讀分享。學生在兩周時間內不僅聽到了很多故事,還可以通過暢讀推薦榜閱讀更多的故事。這樣,每天學生課內閱讀6分鐘,課外閱讀15-20分鐘。以兩周的時間統計,每位學生的閱讀時間應為340-400分鐘。
學生以分享交流活動為牽引,通過課內與課后相結合,幫助學生“化整為零”的方式,“短小”提高了閱讀的效率,“頻繁”延長了閱讀的時間。班級里涌現出更多的“閱讀推薦獲獎人”“協同閱讀同伴群”為學生形成閱讀成長鏈提供必要條件。
二、整、長、慢實現閱讀之“享”
“線上重分享,線下促互動”中,通過整部、長期逐漸實現鼓勵學生探尋閱讀的韻味。提振新時代的碎片化閱讀的優(yōu)勢,筆者嘗試借助新工具、新平臺、新方式協助學生堅持長期細讀,延長閱讀總長,品味閱讀過程,從而享受閱讀的樂趣。
從朋友圈分享,到組建閱讀分享群,再利用閱讀分享APP,激勵學生成為“喜馬拉雅FM小主播”“為你誦讀范讀導師”。學生經歷前三天的新鮮,第一周的痛苦,再到第二周的習慣,最后品嘗到堅持的收獲。在閱讀分享群,群主是學生,閱讀的材料、組織打卡都是學生。假期結束,不少學生成為堅持21天的“閱讀明星”,堅持30天以上的“閱讀金星”。群里打卡接龍,進行過程性激勵;老師朗讀故事,成為陪伴性獎勵;聽眾傾聽故事,給予“打賞”,作為物質獎勵。形成線上廣分享、線下促互動的局面,有更多的學生,在同伴的互相影響下長期閱讀。
三、多、互、匯形成閱讀之“智”
用“工具巧助力,項目融貫通”,通過多元、互動螺旋式交匯最終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閱讀創(chuàng)感。
多元的方式助力個性化閱讀。傳統的批注、反思、質疑在閱讀中都可以幫助閱讀者提高閱讀能力,激長閱讀體驗。而在閱讀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通過“一圖勝千字”實現“思維可視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圖”把“思維”呈現出來,可以調動閱讀者的閱讀積極性,激發(fā)閱讀者思考閱讀材料的內容,幫助閱讀者構建與閱讀文本的遷移,為深度閱讀搭建了思維支架。學生的閱讀水平不同,就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文本的閱讀水平也是有差異的,為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更多的幫助。
閱讀的“初覽”階段,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第一層將自己不會讀、不理解的詞句羅列出來,通過閱讀小組的交流,最終實現了讀通、讀懂。到閱讀的“順通”階段,學生可以將自己欣賞的語句、人物或情節(jié)等收集在思維導圖的第二層,將閱讀文本讀透,讀薄。閱讀的“創(chuàng)感”階段,學生將相關主題,或同一時代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閱讀,將閱讀文本讀厚,讀寬,讀博,及時將自己的閱讀體驗,整理在思維導圖的第三、四層,形成了一個閱讀過程的螺旋式遞進的思維成長,幫助閱讀者逐漸形成深邃、獨特的閱讀創(chuàng)感。
閱讀是豐富人生的捷徑,通過閱讀,可以漫游大千世界,可以跨越時空與古人暢談。通過“三環(huán)六步”閱讀策略,希望能帶領孩子們步入閱讀深處,欣賞閱讀風景。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