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銀慧
摘要:語文屬于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基礎性學科,包含思想性和人文性。教師可根據(jù)教材內容及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促進他們健全人格和獨立人格的形成,而且《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泵鞔_闡述了語文作為交際工具的重要性,還說明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讓課堂充滿人文性,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還能體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在體悟中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小學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提高教與學效果。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yǎng);滲透;策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毙W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對于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促進素質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做好知識的傳輸,又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故此,在實踐教學中要立足課本,立足課堂,加強引領,根據(jù)學生的情況積極尋找更加科學的方法,以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深入教材,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挖掘出來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豐富的語言文化及人文精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能使學生切身體味到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利于他們學習、汲取其中的精華,汲取到人文精神。將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挖掘出來,比如,作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人的驕傲,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萬分自豪。于知識講解中滲透人文精神,更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熏陶,進而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共鳴。
二、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
語文是文化之根,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它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滲透人文素養(yǎng),要主動打破陳舊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本身是充滿創(chuàng)新的一種實踐活動,呆板、單調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機械學習,被動接受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動性,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為他們提供適當?shù)膶W習資源,不斷拓寬學習渠道,汲取更多的人文知識。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jīng)典文章引領學生去品讀經(jīng)典,參與師生互動過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去閱讀,在閱讀中盡量進行自我閱讀,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掌握者,在學習自主閱讀過程中,人文精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心田。逐漸深化學生的人文精神風貌。
三、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自我提升的意識
“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不但要讀懂文章,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chǎn)生更好的共鳴。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他們更積極地學習人文知識,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事先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這樣學生在探討知識的過程中也會主動尋找課文中的人文知識,使教學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例如,在剖析《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時,讓學生去思考:在小棗樹嘲笑小柳樹長相的時候內心的想法?探討問題完畢后,再去講解由于物種具有不同特征,它們的生長與特性也會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僅看事物的表面特征以貌取人。在教學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看到他人或者他人眼中的不足有可能是片面的、不客觀的,我們應該客觀看待自己、看待他人,要增強自信心,這種將人文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于教學中,效果極佳。
四、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拓展課本,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圖文并茂,而且還伴隨著豐富的主觀情感。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要努力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以課本為支點,進行深層次的突破,進而達到源于課本,高于課本的講課目的,極度地豐富著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剖析《登山》一課時,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更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列寧與巴果茨基克所具備的勇氣?;趯W生了解的基礎上,再適當為學生拓展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學生課后進行拓展閱讀。經(jīng)過拓展閱讀后,他們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了《登山》中所闡述的內容,不斷豐富著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還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困難時,需要堅強樂觀的態(tài)度,同時也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五、詩詞朗誦熏陶人文情感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是把識字、朗誦、寫作等放在首要位置,主要鍛煉的是學生的認知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學生把整篇文章閱讀完后卻不理解書中文章表達的意思,由此推出學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古詩詞是一種具有韻律的古代文學,古人在朗誦詩詞的時候通常是以“唱”的方式把心中的感情闡述出來,詩詞本身的意境是能夠陶冶詩人自己的。故此,在學習古詩詞時,可結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教師的詳細介紹引導下,組織學生朗讀,此時,學生在朗誦詩詞時更能體味詩詞的含義,詩詞中詩人所表達的思想對學生也是一種熏陶。例如,駱賓王七歲時做的《詠鵝》一詩成為絕唱,學生通過朗誦能熏陶人文情感,通過詩詞鑒賞還能培養(yǎng)、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古詩詞的特點,對學生開展有效的人文教育。
成功的人文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為此,語文教師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護每一位學生,在教學實踐中要擁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閃光點的慧眼,用包容之心去對待學生。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要把學生健全人格的塑成提上日程。實踐證明,真正讓學生愛戴的教師都有一個共性: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者,要用愛的力量去滋養(yǎng)、去感化、去影響學生的心靈和人格,讓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愛的沐浴下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美好心靈的人。
參考文獻
[1]高艷艷.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J].新校園(中旬),2017(03):65.
[2]楊玲霞.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及彌補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9):292.
[3]陳霞.整合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