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之雨聲
教師的內心應該沒有任何束縛任何牽絆 ,空靈澄澈 ,有如云層之上的天空 ,永遠碧藍無極 。
王羲烈:
作家,資深國學教師,現任深圳山之雨學校校長。教學風格縱橫博學、自由大氣。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等有關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種。
前兩日與蔡興蓉老師聊:如何成就一位理想的語文老師?推而廣之,不但是語文老師,而是任何學科優(yōu)秀的老師,該是什么樣子?討論的結果,大致有三條:廣博的修養(yǎng)、思考的習慣與自由的精神。
何謂廣博的修養(yǎng)?首先,要對專業(yè)或與專業(yè)相關的學科,懂得非常之深之廣。比如語文老師,他應該熟悉古今中外的文學,對重要作品、作家、評論,都相當熟悉。雖是講一篇作品,對于該作家卻要有全面的認知,對于作品所涉及的時代與思想文化環(huán)境,有足夠的想象。故而,講文學,必了解歷史、哲學。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就是這個意思。數學老師亦如是,不僅是本課所涉及的知識,以及相應的題目,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講清楚此知識的來源、背景、推導的過程,與現實的聯系,甚至意義何在。如此,知識才能與學生的生命發(fā)生聯系,才能變成建構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教師對相應學科獲取的信息越充沛、掌握得越深刻、理解得越到位,他才有可能把學生帶到那個美麗的境界中去。此外,除過知識豐富,假如教師會踢球會彈琴會唱歌,有一門體育或藝術方面的特長,那就更好了,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也容易產生個人魅力。所有的知識,是通過人的橋梁來傳遞的,親其師,才易于重其教。
何謂思考的習慣?教師的上課,不僅是準備好材料,按固定的程序,純出于完成任務的認真,不管不顧一路講下去。而是一邊講述一邊根據學生的反應,保持精神的警惕:不斷評估自己的表述,不斷做靈活地調整,始終要讓學生保持精神的參與度。這樣的上課,隨機應變,是高度的思維游戲,是智力的游刃有余。故而,課堂是有生命的,像植物一樣自由自在生長。根據內容、聽眾、時間、地點、氣氛等等的不同,不拘一格,隨物賦形,或汩汩滔滔,一瀉千里,或曲曲折折,百轉千回,要之,常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
要做到上述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有思考的習慣,不是在備課的時候才去想著下節(jié)課怎么講,而是隨時隨地都在思考:思考學生的特點,思考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思考該門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思考如何優(yōu)化講授的程序、要舉的例子,思考什么樣的語言、活動、練習,讓學生可以進入知識、進入知識所生成的圖景或洞察……蔡老師曾云,“我從不備課?!睆牟粋湔n的意思是隨時隨地都在備課。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新聞訊息的風云變幻,書籍雜志的吉光片羽,都會被思考的習慣儲存起來,化為課堂的春風春雨,靈丹一粒。
何謂自由的精神?現實中我們發(fā)現,一些老師已具有良好的修養(yǎng)與思考的習慣,可他講課依舊乏味,或者說內容已足夠充實,也經過了精心地設計,可是照樣讓人覺得沒意思。這課堂已經夠好了,可總像缺了一點什么,缺什么呢?像一鍋鮮美的排骨湯,忘了放鹽。那點“鹽”是什么?那點鹽就是自由的精神。
教師的內心應該沒有任何束縛任何牽絆,空靈澄澈,有如云層之上的天空,永遠碧藍無極。他從事著傳授知識傳播文明的工作,隨時又能從知識與文明上解脫,更不要說現世的權力、功利、飲食男女與人情世故。不是說要讓教師成為超人,立地成佛,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說在人間煙火之外,當他登上講臺——應該如去家千年化為仙鶴的丁令威棲居華表,如耶和華示現荊棘燃燒的西奈山,如耶穌被撒旦帶上高高的屋頂,俯瞰萬國的榮華——在那短暫的四十五分鐘、一小時、兩小時,他像神靈附體,一切當下的煩惱、憂愁、矛盾、困惑、焦慮……通通被拋于腦后,他仿佛魚在水中,鳥在空中,水在地中,超塵脫俗,游于無朕,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藐視古往今來。
廣博的修養(yǎng)是材料,思考的習慣是工具,自由的精神是創(chuàng)意。只有自由的神圣火焰,在一個教師心中點燃,他才能獲得彌達斯的那根金手指,任何知識任何學科,經他輕輕一點,立刻就變成了閃閃發(fā)光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