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俠
辣椒莖稈常被付之一炬,既浪費(fèi)資源又污染環(huán)境。對此,我們用辣椒莖稈做了栽培黑木耳試驗。
2017年8月13日至2017年12月29日。
1)供試菌株。新科4號,引自江蘇省江都天達(dá)食用菌研究所。
2)母種配方。土豆 200 g,玉米粉 40 g,蛋白胨 3 g,葡萄糖 20 g,復(fù)合 B兩片,瓊脂 20 g,水1 000 mL。
3)原種及栽培種配方。木屑39%,棉籽殼39%,麩皮20%,玉米粉1%,石膏1%。
1)對照組配方。木屑49%,玉米芯49%,石灰1%,石膏1%。
2)試驗組配方。粉碎的辣椒莖稈49%,玉米芯粉49%,石灰1%,石膏1%。
1)拌料裝袋。將玉米芯粉、麩皮、石灰、石膏混合拌勻,再與辣椒稈粉或木屑拌均勻,加水拌料,使培養(yǎng)料含水60%左右,充分?jǐn)嚢?,堆?小時后,裝入17 cm×33 cm聚乙烯折角袋內(nèi),一定要將料裝緊實,否則易污染,大約裝18 cm高,然后插入接種棒,加蓋3 cm的無棉蓋體,放入滅菌筐中。
2)滅菌接種。將滅菌筐搬入常壓滅菌鍋中,等封好后及時大火升溫,當(dāng)料溫升至100℃后,維持8小時,再悶一夜,料溫降至90℃以下時,開鍋取出滅菌筐,移入接種室。等料袋溫度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打開無棉蓋體,取出接種棒,并快速接入菌種(接種洞填滿菌種,料面撒滿菌種),封口,移入發(fā)菌室。
3)發(fā)菌期管理。發(fā)菌的第1周要求室內(nèi)溫度維持在26~28℃,以利菌種萌發(fā),以后將室溫降至22~25℃,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避免光照,充分做好消毒防蟲工作,經(jīng)40天左右的生長,菌絲一般可發(fā)滿菌袋。
4)出菇期管理及采收。菌絲發(fā)滿菌袋后,經(jīng)過約1周左右的后熟,即可將菌袋移入出耳場,采用露天陰棚出耳。開“V”形口,耳袋間距10~15 cm,溫度最好在15~20℃。加強(qiáng)水分管理,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并給以充足的散射光。經(jīng)10天 左右即可顯耳芽,再過1周左右,耳片顏色由深變淺,又皺變成片,邊緣有明顯的波浪狀時,即可用刀片沿菌袋壁割下。
本次試驗從2017年8月開始,歷經(jīng)4個半月,2017年12月結(jié)束,其結(jié)果見表1。
表1 辣椒稈栽培黑木耳試驗比照
由上表可以看出,用辣椒莖稈代替木屑栽培黑木耳是可行的,不僅變廢為寶,還有利于森林的保護(hù),一舉兩得。至于辣椒莖稈栽培黑木耳的最佳配方及方法,還有待于進(jìn)一步的試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