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溪
摘 要:陰翳作為一個美學風格在中國和日本文化中均有所體現(xiàn)。雖中日同屬于亞洲文化圈,但相較于日本極端的“陰”,中國文化的審美風格相對“陽性”,當然也不乏陰翳之美。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體現(xiàn)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美學觀點,而審美情趣與文化又有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本文將結(jié)合《陰翳禮贊》,分析形成陰翳美這一日本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原因,對比中日建筑、文學等方面審美風格的差異。
關(guān)鍵詞:陰翳;中和;中庸;物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2
谷崎潤一郎自幼接觸日本古典文學,并培養(yǎng)漢學素養(yǎng)。1923年關(guān)東大地震,谷崎潤一郎移居關(guān)西,逐漸從東西方文化比較中進行反思,重新認識了東方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他在《陰翳禮贊》中強烈表達了其回歸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愿望。首先,他強調(diào)了引進西方文化要加以改造以適應日本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性,接著詳盡描述了從日常生活到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種種所體現(xiàn)出來的審美情趣,并與西方相關(guān)方面進行比較,強調(diào)了日本民族審美的獨特性。伊藤整評價道:“《陰翳禮贊》是日本美學的認識論。在論述日本美學的眾多文章中,我還從未讀過如此迫近本質(zhì)的論述”。
中國雖無系統(tǒng)的美學理論體系,但其審美文化絕不似日本那樣“極陰”,在中華文化漫長的積淀之中,“中庸”已深入人心,亦陰亦陽,亦剛亦柔。
一、陰翳美的產(chǎn)生
為何日本文化尚“陰”,不尚“陽”呢?追其本源,首先,與日本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分不開。日本是個島國,其孤立島嶼的地理環(huán)境確定了島國根性。從氣候特征看,日本作為島國,海洋性的季風氣候使得空氣的濕度大,全國1/3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山岳、村落、都籠罩在朦朧的水氣之中,線條、色彩都極為柔和、淡雅,自然環(huán)境中充滿著含蓄美的神韻。日本人正是充分吸收了這種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中的養(yǎng)分,形成了一種溫和的性格。他們的基本性格和審美情趣也受到影響。從風土特征來看,日本哲學家和辻哲郎認為不同的風土產(chǎn)生不同特征的文化,和辻哲郎在其著作《風土》中將風土類型分為季風型、沙漠型和牧場型。日本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征是“濕潤”。這種潮濕、多雨、少晴的天氣自然有種壓抑與黯淡的感覺。
其次,單一的皇室維系統(tǒng)治下國民缺少“革命”的思想。改良和溫存是政治發(fā)展的基本風格;單一的大和民族使日本人形成了保守和完美的心態(tài)。
其三,生活和藝術(shù)上,日本人都追求纖細和純樸,以小為美;穿著上喜簡素和淡泊,禪和簡約;語言含蓄而曖昧,語體概念模糊,留有余情;民族性格內(nèi)向而極端,講究無言的美,貴死,還具有細膩和狹隘的匠人氣質(zhì)。
其四,這些風土人情反映到文藝觀上表現(xiàn)為物哀,自然傷感;幽玄,雅靜。而藝術(shù)表現(xiàn)則為文體形式偏于短小,如和歌與俳句;內(nèi)容含蓄簡約,曖昧,主觀;感情易于感傷,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其性情容忍分離,重視身體和身體的權(quán)利。
反觀中國審美觀念的發(fā)源,就大不一樣。首先,大河文明孕育之下的中國與日本有氣候條件、自然環(huán)境上的差異。中國地域廣袤,氣候類型多樣,既有秦嶺淮河以北的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景觀,也有南方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景觀;既居于亞歐大陸板塊,又有狹長的海岸線,既不孤立又不封閉,很難用一兩個詞將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加以概括;其次,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頻繁,絕非“萬世一系”,改朝換代常伴隨著戰(zhàn)爭與革命,而在皇權(quán)一步步集中的過程中,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力度也一步步加大,主流價值觀彰顯,積極進取,追求功名利祿的趨勢并不允許仕人一味沉淪,走“陰翳”的審美路線。其三,中國的地域差異較大,因此飲食、穿著、建筑等的風格會根據(jù)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變化。如,北方干旱少雨,則建筑以平頂居多,講究平整、方正;南方濕潤多雨,則建筑以尖頂居多,注重排水散熱。
但這些并不能說明“陰翳”之美在中國就毫無體現(xiàn)了,相反,“憂郁”這種“陰性”的情緒成就了大批瑰麗絢爛的文學作品。中國文人向來不平則鳴,他們郁郁不得志時尤有佳作出現(xiàn)。南唐李后主詞作哀婉綿長,寄托著深深的亡國哀音,觸人肺腑,令人驚嘆。憂愁、哀傷、沉郁的寫作風格與日本人所崇尚的“陰翳”有許多相通之處。
二、“陰翳”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
《源氏物語》中“物哀”的文學理念已為人熟知,其中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感觸有很大襯托作用。而整部《源氏物語》的哀傷基調(diào)與作者營造的具有“陰翳”之美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這些環(huán)境描寫在《源氏物語》中的《夕顏》、《須磨》、《博云》三卷尤為突出。
書中曾描寫到光源氏與夕顏一同觀賞的景色:“這庭院狹僻,稀疏佇立著幾竿淡竹;花木上的露珠與曉月相映,晶瑩透亮,與宮中無別;只是秋蟲的唧鳴聲,散漫各處,仿佛盡在耳邊,聽來使人難受。……只見叢樹之間,寂寥無人。院中些許花草,也已衰弱無力;池中水草,枯萎零落,眼前正是蕭條凄涼的哀秋。那距此甚遠的籬屋里,仿佛住著人。”此章節(jié)以夕顏畏懼死去而結(jié),陰森恐怖,暗夜之中唯有水珠的反射略添光感。起初以為該情景的描述是因為與夕顏的死結(jié)合在了一起,讓人感到格外死寂,極端的“陰慘慘”,但這樣的描寫在《源氏物語》中隨處可見,若再配上凄涼的日本古典樂,實在令人覺得脊背發(fā)涼了。這與日本人敬鬼神,同情弱者、死者的民族情結(jié)相關(guān)?!瓣庺琛迸c死亡、“陰靈”皆有聯(lián)系。
而類似環(huán)境描寫在《紅樓夢》中卻有另一番景致。同樣寫住處的竹子,林黛玉所居的瀟湘館則是:“看那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一片翠竹環(huán)繞。”賈政等都到瀟湘館前:“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里面數(shù)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灰娙腴T便是曲折游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笤簤ο潞鲩_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墻內(nèi),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边@種“陰”不似夕顏的住所,不是一味的素凈,而多了一抹“翠”?!都t樓夢》的“陰”多了一味“雅”。
雖然曾有學者將《源氏物語》視為日本的《紅樓夢》,但讀完這兩部古典名作,仍能明顯感覺到《紅樓夢》的血肉豐滿,環(huán)境描寫色彩豐富,而《源氏物語》卻只在讀者心中留下黑、白、灰的寂靜與陰森感。
三、“陰翳”的女性美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提到日本古代女子用鐵漿染黑齒的化妝術(shù),“我思考當時的目的,恐怕是想把臉以外不留空隙地都罩入幽暗之中,連口腔都不放過,讓它變黑?!铱傉J為中宮寺里的觀世音菩薩的塑像,似乎就是日本婦女典型的落體像了。乳房地平如紙,胸如平板,腹部比胸部還要平癟,沒有一點凹凸,從脊背至腰身到臀部是筆直的,沒有曲線,身子同臉、手、足相比更顯不相稱的瘦弱,簡直不像肉體,倒像是等粗的木筒?!齻兊乃^身體不過是為穿衣服的一棍棒而已,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似的?!薄对词衔镎Z》對絕世美女紫姬的妝容描寫確是如此。谷崎潤一郎幽默地點評:“當我想象古代的少女在搖曳的燈光下,從青色的嘴唇不時閃爍出漆黑發(fā)亮的牙齒,回眸微笑的樣子,真像墓地里飄曳的鬼火一樣”。再看中國古代極盡陰柔之美的林黛玉,纖弱而靈動,絕不使人感到害怕。
日本的“陰翳”女性美不免太過極端了,明暗的對比若是太過突兀只能讓人感到生硬與刻板,面部與身體線條的柔美都被黑暗所吞噬,而如同棍棒一般的女性軀體又如何能吸引異性呢?我對中國古代的“纏足”、“裹胸”的女性裝扮雖不能認同,但不論是環(huán)肥還是燕瘦,不論是豐腴之美還是病態(tài)之美都強調(diào)一種生動的神韻,畢竟人是活物,而非冷冰冰的“衣架”。
四、建筑、器物之美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從日本建筑、家居、藝術(shù)等方面談及陰翳美,并把陰翳美的本質(zhì)概括為光和影、明與暗相互作用之下產(chǎn)生的和諧關(guān)系。對于日本房間所呈現(xiàn)出的光與影所交織成的陰翳之美,谷崎潤一郎不禁感嘆道“我們天才的祖先把室內(nèi)所有的空間隨意遮蔽起來,自動產(chǎn)生個陰影的世界,擁有了超過任何壁畫與裝飾的幽玄氣氛。”他認為不論是日本的建筑,室內(nèi)裝飾又或是生活器物之美,大都以“暗淡”作為條件并對光影加以巧妙地運用,形成了一個個有著陰翳的空間或角落;而西方則是一種明朗的美,他們似乎一直在去除“陰翳”,讓事物看起來干凈又明亮。中國和日本在建筑和器物的使用上的確有很多共同之處,共同形成具有東方特性的美學風格。譬如建筑,東方的建筑大都擁有大大的屋頂,其蔭庇下充溢著濃“暗”,西方的建筑雖也擁有屋頂,但它們只是用來遮蔽雨露,同時要求室內(nèi)充滿陽光,盡量減少陰暗;又比如餐具,西方人的餐具大都由鋁、鋼等金屬制成,打磨得光亮耀眼,而東方人或用木質(zhì),或也用銀、錫等金屬制成,但卻不怎么打磨,帶著點沉滯的暗淡。二者相比,谷崎潤一郎更喜愛那種含蓄的、暗沉的東方之美。
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與日本在建筑與器物上的審美是具有相通之處的,自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起,日本在佛寺的建造上深受鑒真大師的影響,其他的建筑風格也頗具盛唐之風;而日本的茶道也與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不可分離,茶器的材質(zhì)選用亦有類似的地方。中日文化共同代表著東方文明的審美傾向,與西方有著更大的差別。如早期東方建筑的主要材質(zhì)是木材,而西方則選用石材,一暗一明,差別更為顯著。古希臘羅馬雕像線條明晰,注重幾何構(gòu)造、力學原理,處處凸顯陽剛之氣。西方的繪畫注重寫實,對實物描摹要求分毫畢現(xiàn),而中國畫講究寫意,只突出關(guān)鍵部位。西洋的水彩畫光鮮亮麗,而中國的水墨畫色澤陰暗單調(diào),充滿著素凈之美。
五、結(jié)語
日本關(guān)于“陰翳”的審美文化的確別具一格,能鮮明地表現(xiàn)民族個性和特色。雖不能將“陰翳”同樣視為中國審美文化的特性,但陰柔、陰郁的屬性也一定程度上融入進了中國人的美意識當中。比起日本極端的尚“陰”之美,筆者更能接受中國的陰陽結(jié)合,中庸、中和之美。此外,由于地域的差異,東方與西方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存在的眾多不同之處,如建筑、室內(nèi)裝飾、器物的設計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但不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似乎都經(jīng)歷過或正在經(jīng)歷著慢慢被“西化”的境況,東方的“陰翳美”逐漸被人遺忘,西方的明朗之美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模仿和追崇。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造就了可悲可嘆的“千城一面”,大都會里聳立的建筑大都為外籍建筑師的作品,傳統(tǒng)民藝也一直在何去何從中搖擺……而日本在面對設計“西化”的現(xiàn)象時,發(fā)出了什么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反思,他們希望在自己的藝術(shù)品中傳達出日本之美,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參考文獻:
[1](日)谷崎潤一郎著.陰翳禮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04.
[2](日)和辻哲郎著;陳力衛(wèi)譯. 風土[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09.
[3](日)伊藤整.《谷崎潤一郎》,收錄于荒正人編《谷崎潤一郎研究》[M].八木書店,1972,06 .
[4](日)紫氏部著;豐子愷譯.源氏物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07.
[5][清]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12.
[6]紀錄.淺析陰翳美的形成與日本國民性的關(guān)系——以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為例[J].才智,2014,(30):251-254.
[7]何放.《陰翳禮贊》中的陰翳之美[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02):98-99.
[8]丁萃.陰翳美學論[D].東華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