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海
1987 年9月15日,43歲的任正非集資2.1萬元在深圳創(chuàng)立華為公司,經過30年的艱苦奮斗,華為由一個小作坊成長為全球通信技術行業(yè)的領導者和世界500強前百強企業(yè),業(yè)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016年銷售收入達到5200億元人民幣,其中銷售收入65%都來自海外市場,創(chuàng)造了世界企業(yè)發(fā)展史上的奇跡。
一個43歲的男人,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絕,還背負200萬債務。創(chuàng)立華為公司時,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誰都比他強的一個人,成功逆襲,用27年把華為帶到世界第一!任正非創(chuàng)辦華為30年是如何一步步讓華為由弱變強,稱霸世界?
貧窮中度過童年,最大的理想是能吃上白面饅頭
1944年10月25日,任正非出生于貴州鎮(zhèn)寧縣一個貧困的小村莊(靠近黃果樹瀑布)。他的父母是鄉(xiāng)村中學教師,家中還有兄妹6人。從小就經歷了戰(zhàn)爭、貧困、三年自然災害、政治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磨煉。所以任正非的童年雖然是在貧窮中度過,卻是快樂美好的。
中、小學就讀于貴州邊遠山區(qū)的少數民族縣城。因為父母對知識的重視和追求,即使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父母仍然堅持讓孩子讀書。
吃不飽,穿不暖。直到高中畢業(yè),任正非都沒穿過一件襯衣,夏天,他還穿著厚厚的外衣。家里幾個人合用一條棉被,在地炕里做飯,貧困的景象連后來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他每天饑腸轆轆無心讀書,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
高中那年,一家人窮到得去山上挖野草根煮來充饑。偶然有一個饅頭,母親也會切成九等份,每個人只有一口,為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活下去。
1963年,任正非考上了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現并入重慶大學),但此時家里的經濟狀況更加捉襟見肘,弟妹的處境也更加艱難。母親竭盡全力為他買了兩件襯衣和一條拼接起來的被單,陪伴任正非度過了四年艱苦的大學生活。
他學習很刻苦,在大學里自學自動控制學、邏輯學、哲學和幾門外語。
苦難是人生一筆最寶貴的財富。任正非說,“如果沒有經歷童年的貧苦饑餓以及人生的挫折,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不艱苦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華為?!?/p>
遭遇人生第一個“陡坡”后,不惑之年開始創(chuàng)業(yè)
大學畢業(yè)后,他入伍成為一名建筑工程兵。1983年,國家調整建制,撤銷基建工程兵。他從部隊以團副的身份轉業(yè)來到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深圳,在當時深圳最好的企業(yè)之一,南油集團下面的一家電子公司任副總經理。
在這里,他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個“陡坡”。一筆生意中被人坑了,導致公司20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那時,內地城市月平均工資只100多元。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被南油集團“炒魷魚”,成為了一名失業(yè)者。
一波接一波的波折中,直達人生低谷。失去了經濟來源,妻子與他離了婚,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兼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他和父母當時租住在一小房里,陽臺當成了廚房,生活陷入窘境。
處于中年危機之中的他沒有時間去感傷,家庭的責任、事業(yè)的急迫,令其迫不得已,走向了下海干實事的道路。
1987年9月15日,43歲的任正非找朋友湊了2.1萬元在深圳注冊成立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的代理商。將公司起名為“華為”,寓意“中華有為”,并愿為中華的崛起而為之!
就這樣,深圳少了一個國企干部,中國多了一個高科技企業(yè)的“教父”。
創(chuàng)業(yè)初始,他的所思所想并沒有太多的理想主義,僅僅只是為了糊口、為提高家人生活品質。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控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任正非幫他賣些設備,經過幾次經歷,任正非萌生決心自己干的想法。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后,任正非憑借深圳特區(qū)信息方面的優(yōu)勢,從香港進口產品到內地,以賺取差價——這是最常見的商業(yè)模式,對于身處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優(yōu)勢,至于是代理交換機還是代理飼料,對于任正非這樣的通信技術的門外漢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從零開始的。
在賣設備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電信行業(yè)對程控交換機的渴望,同時他也看到整個市場被跨國公司所把持。當時國內使用的幾乎所有的通訊設備都依賴進口。民族企業(yè)在其中完全沒有立足之地,43歲的任正非,在這個時候突然表現出了他的商業(yè)天才,決定自己做研發(fā)。
軍人出身的他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保衛(wèi)領土的敏感和決心,而他在那個時候能夠認識到“技術是企業(yè)的根本”,便從此和“代理商”這個身份告別,踏上了企業(yè)家的道路。
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華為發(fā)展迅猛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yè)村工業(yè)大廈三樓,開始研制程控交換機。最初公司員工僅50余人。
當時的華為公司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十幾張床挨著墻邊排開,床不夠,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做得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干。這也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所常見的景象,只不過后來在華為成為了傳統(tǒng),被稱為“床墊文化”,直到華為漂洋出海與國外公司直接競爭的時候,華為的員工在歐洲也會打起地鋪,外國小伙伴無不驚呆稱贊。
為了激勵員工,也為了堅定自己的決心,在動員大會上,任正非站在五樓會議室的窗外對全體員工說:“這次研發(fā)成功,我們都有發(fā)展,如果研發(fā)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比握亲畛醯倪x擇充滿了悲壯。
1991年12月,首批3臺BH-03交換機包裝發(fā)貨。當時公司已經沒有現金,再不出貨,直接面臨的就是破產。幸運的是,這三臺交換機很快回款,公司得以正常運營。
1992年,華為的交換機批量進入市場,當年產值即達到1.2億元,利潤則過千萬,而當時華為的員工,還只有100人而已。
這樣的成長速度,響應了深圳速度的口號,而這樣的盛況只屬于那個時代。華為像一匹來自深圳的狼,撲進了這個正在高歌猛進的行業(yè)。
走出國門,與狼共舞爭奪“三分天下”
任正非說:“為了活下去,我們必須走出國門,主動進攻,在市場搏擊中學習,熟悉市場,贏得市場。我們決不后退、低頭,不能被那些實力雄厚的公司打倒”。
1994年,華為推出了C&C08;機,剛剛在通信行業(yè)立穩(wěn)腳跟,任正非就發(fā)出“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業(yè)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分?!?/p>
當然,對于要“三分天下”的華為來說,不可能將市場局限在“農村”。事實上,華為從一開始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農村包圍城市”就是華為選擇的市場戰(zhàn)略。
在做好“農村”市場的同時,華為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新產品的開發(fā),希望從技術上迎頭趕上跨國企業(yè)和國有企業(yè),以便實施“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
“農村”市場的成功為華為積累了必要的資本和人脈,讓華為有實力和強大的競爭對手在“城市”通信市場打持久戰(zhàn)。其次華為最擅長的是價格戰(zhàn),對于以高利潤率為目標的國際巨頭來說,這幾乎是一種無解的競爭策略。華為又憑借其立體式的營銷體系,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本土化優(yōu)勢,先在“農村”布局,隨后以低價策略進入“城市”,逐步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
進軍國際市場,華為采用的是務實的“先易后難”的戰(zhàn)略。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海外”翻版。
華為“先易后難”的國際化道路具有兩層含義:在國內,華為通過先做縣城再做城市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發(fā)展道路創(chuàng)建了企業(yè)的國內市場;在國外,華為避免與歐美跨國公司爭奪歐美市場,迂回側翼地把非洲和亞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企業(yè)國際化的起點。
華為從1996年初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這一年華為在香港完成了第一單海外業(yè)務,1999年迎來了國際市場上真正的零突破——在也門和老撾正式中標。
在這個階段,已經發(fā)現華為同國際大公司之間的差距。特別是交貨時間和研發(fā)周期都比對手時間長。1999年華為的海外業(yè)務收入占其總營業(yè)額還不到4%。華為以機動策略開辟海外市場,躲過國際巨頭的視線,通過提供一應俱全的產品以及難以置信的低價,盡管“屢戰(zhàn)屢敗”仍執(zhí)著地堅持“屢敗屢戰(zhàn)”的國際擴張。
自2000年起,華為開始在海外市場全面拓展,包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以及中東、非洲等區(qū)域市場。特別是在華人比較集中的泰國市場,華為連續(xù)拿下了幾個較大的移動智能網訂單。此外,在相對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如沙特、南非等,華為也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yè)績。
在發(fā)展中國家的連戰(zhàn)告捷,使華為信心倍增。此后,華為在關注已久的發(fā)達國家市場上開始行動。在西歐市場,從2001年開始,以10GSDH光網絡產品進入德國為起點,通過與當地著名代理商合作,華為產品成功進入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發(fā)達國家。華為認為最難啃的骨頭是北美市場,它既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市場,也是思科等跨國巨頭的老巢。華為生產的無線、NGN(下一代網絡)數據通信、光網絡產品在北美已經實現銷售,但進展相對遲緩。
任正非回憶說:“華為剛走出去的那個階段是很艱苦的,一個人在幾個國家來回轉悠,但是一直沒有單子。第一次中標是在1999年,越南和老撾兩國招標是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第一次真正中標。國際化的初級階段華為的重心還是在發(fā)展中國家?!?/p>
在這個階段,任正非已經在尋找華為同國際大公司之間的差距。其中華為的交貨時間和研發(fā)周期是最突出的毛病,都比其他公司的時間長。
2009年,華為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已超越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僅次于愛立信,成為第二大電信設備商。華為真正實現了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三分天下”。
而到了2013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到395億美元,其中66%來自海外,華為的銷售收入首次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同行業(yè)的老大,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
2016年,華為的銷售額突破5200億元,躋身世界500強前百強企業(yè)(居世界500強第83位),主設備商中,愛立信以260.044億美元排名第419位,甩開愛立信300個身位。
或許很多人很難想象,從兩間簡易房里走出來的華為,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yè),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和世界百強企業(yè),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一個關于中國制造的奇跡,也是中國科技企業(yè)30年發(fā)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