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我們要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及親和力的內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差的現(xiàn)狀中找到其原因,其中包括教育者人格魅力不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調整教育內容,優(yōu)化教育方法,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現(xiàn)狀;對策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滿足學生精神發(fā)展的需求,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它,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思想政治教育及親和力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親和力最早是化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特指一種原子與另外一種原子之間的關聯(lián)特性,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讓教育對象主動趨近、積極悅納、高度認可的一種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由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合力。
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現(xiàn)狀及原因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學生的抬頭率低、課堂參與度低、人到心未到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學生不愿意親近它,甚至有些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從而排斥它。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較低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足
一方面是教育者的理論魅力不足。教育者的理論深度和廣度都會影響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如果教育者的理論深度不夠,所傳授的知識就會缺乏理論支撐,從而導致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如果教育者的理論知識深厚,將會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是教育者的語言魅力不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老師的語言魅力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實際課堂中,老師的語言沒有特色,平淡無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 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需要
教師在課堂上傳播的知識大體上是固定的,始終圍繞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而展開。在大多數情況下,教育者沒有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這就使其傳授的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之間產生矛盾。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不能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中面臨的難題,就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三) 教學方式單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數采取灌輸的方式、反復強調。但是受教育者是一個能動的主體,思維十分活躍,對單一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感興趣,甚至反感,從而也不會認真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更不愿親近它。
三、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對策
(一) 增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廣度,增強理論深度。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強語言魅力。教育者的語言不能高大上,而是要接地氣,要結合社會大背景,社會熱點問題,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和大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特點,積極創(chuàng)造他們易于接受的詞匯和語境。同時幽默的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會為課堂增添色彩,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多數學生眼中是枯燥無味的,只知灌輸大道理,而思政課老師更是嚴肅的。如果教育者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幽默,就能將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 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由于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行為動機和參加各種活動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原動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提升其親和力。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其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多與生活中的各方面相聯(lián)系,使理論不再空洞,有實際素材支撐,同時也要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面臨的一些難題和困惑,使他們消除匱乏感,需要得到滿足。因此教育者不僅要傳道、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解惑,聯(lián)系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解決其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三) 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多的應是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武漢大學將思政課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學生以微電影的形式反映自己心中的思政課,從而提高對思政課的熱情。《春到茶山》就是武漢大學學生的作品,也是他們對于思政課學習內容的感悟,表現(xiàn)的是同學們走出校園,前往湖北恩施白果樹村實地考察了解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情況。
同時,也要搶占網絡文化陣地,注重網絡載體的運用。如今,互聯(lián)網十分發(fā)達,深受青年學生的追捧,他們可以從互聯(lián)網獲得大量的信息。教育者可以運用網絡載體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正能量,新思想,拉近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距離,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四、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教育,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教育者要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及優(yōu)化教育方式,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助力中國夢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白顯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把握的幾重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7(04):17-22.
作者簡介:
張馨月,四川省南充市,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