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中國古典舞的旋轉作為中國古典舞課堂中重要的技術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技能、把握中國古典舞的風格特點起著重要作用,為了使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能夠秉承中華民族的特性,在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特征基礎上,從中找出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本文通過對“軸心”的研究,將中國古典舞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旋轉技巧部分進行深入解剖,對在各種“軸心”基礎上的旋轉加以實例性分析。使學生在完成旋轉時能夠加強此方面的意識,以保證技術技巧的完成質量。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軸心”;旋轉
1 中國古典舞的旋轉
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主要是通過跳、轉、翻、控這四方面來體現(xiàn)的。而旋轉技術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無論是在舞蹈教學還是舞臺表演中都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風格與技術能力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在舞蹈中,旋轉是指人體圍繞著一個點或軸進行的圓周運動。中國古典舞的旋轉可以理解為人體在地面或者空中保持一個相對固定的舞姿形態(tài),圍繞一個支撐點或一個中心軸而產(chǎn)生的運動。[1]其中,舞姿、動力和軸心是構成旋轉的三個重要因素,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理解為:舞姿作為旋轉的目的同時也是其他兩個因素的前提條件,因為不同舞姿的旋轉,會產(chǎn)生與之相適應的軸心和各自旋轉動力的要求,比如掖腿轉與探海轉的軸心位置及動力的產(chǎn)生方式都大相徑庭。動力是完成旋轉的有力保證,任何舞姿的旋轉都必須獲得動力,這個動力獲得的過程,就是人體自身的內(nèi)力與外力合力的共同作用。在中國古典舞的旋轉中,這種合力的作用通常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半蹲及推地、蹬地的力量,給予地面作用力,并獲得地面的支撐反作用力而形成轉動力;二是身體各部位合力、平衡、協(xié)調(diào)的結果。中國古典舞中任何種類的旋轉都離不開上述兩個方面的動力。軸心則是旋轉過程中的關鍵,也是順利完成旋轉的核心要素。中國古典舞的旋轉舞姿變化繁多,其大都是要圍繞人體的基本運動軸來進行旋轉,旋轉的軸心一旦喪失,那么旋轉將無法繼續(xù)進行。
由此可見,任何技術技巧的完成都有其核心的動作要領,把“軸心”應用到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的具體教學上最典型的就是旋轉類技術技巧。因此,欲完成高質量的旋轉,對于“軸心”的準確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在初學旋轉時就應強調(diào)樹立“軸心”意識。
2 “軸心”的概念
“軸心”一詞在物理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個物體或一個三維圖形繞著旋轉或者可以設想著旋轉的一根直線?!睆倪\動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人體軸心是在人體各種運動的基礎之上產(chǎn)生的,相應的人體運動隨之會產(chǎn)生與之相應的轉動軸,人體的轉動軸既可以是肢體局部的關節(jié)軸,也可以是人體的基本運動軸。在體育運動中,還會出現(xiàn)人體以外的器械軸。就人體的基本轉動而言,一般稱人體外的轉動軸為實體軸,人體內(nèi)的轉動軸為非實體軸。
非實體軸是指人體局部肢體或人體整體轉動時所繞的位于人體內(nèi)部的軸,如通過關節(jié)中心點的關節(jié)軸和通過人體重心的基本運動軸。[2]以人體總重心為原點,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三維直角坐標系的三條直線,可以稱為人體的基本運動軸。在支撐狀態(tài)下人體的轉動,人體整體既可以繞實體軸轉動,也可以同時繞基本軸運動;在騰空狀態(tài)的人體轉動中,人體則只能繞基本運動軸轉動。
3 人體的基本運動軸
將人體的運動仔細分析,絕大部分都是轉動。如普通的行走,實際上是以髖關節(jié)的橫軸為軸心的下肢向前和向后轉動,中國古典舞中的涮腰、橫擰以及各類旋轉都是明顯的轉動。既然人體的各種運動基本上屬于轉動,就會存在轉動軸,即軸心,雖然這個軸心不像車輪的車軸那樣具體,但整個人體的轉動和發(fā)生在某關節(jié)的轉動動作都是有軸心的。人體各種方向的運動很多,軸心自然也會很多,但是基本運動軸只有三種類型:
垂直軸——上下方向且垂直于地平面的軸。圍繞垂直軸的運動,其轉動動作必然發(fā)生在水平面內(nèi)。
矢狀軸——前后方向垂直于額狀面的軸。身體或身體各個環(huán)節(jié)可繞失狀軸轉動,動作均發(fā)生在額狀面內(nèi)。
額狀軸(也稱作冠狀軸)——左右方向垂直于矢狀面的軸。圍繞額狀軸運動,其轉動動作必然發(fā)生在矢狀面內(nèi)。[3]
中國古典舞的旋轉舞姿的變化發(fā)展,大都以上述三種軸為基礎圍繞其進行旋轉。
4 影響中國古典舞旋轉“軸心”的重要因素
4.1 胯在中國古典舞旋轉中的“軸心”作用
從解剖學上分析,胯部的骨盆位于人體承上啟下的中心,主要是由髖骨和尾骨組成。尾骨上托腰椎,髖骨下連大腿骨,它們既支撐著上身的頭、頸、肩、胸、腰,又控制著下身的腿部、膝蓋、踝關節(jié)、足部;靠它來保持人體穩(wěn)定的直立姿勢,隨時協(xié)調(diào)人體啟動的重心平衡。它是促進動作穩(wěn)定、平衡和協(xié)調(diào)的重要部位。其中,髖關節(jié)可以繞多軸面運動,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各個方向上的環(huán)轉運動。具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圓周旋轉和幫助腿部踢抬的功能。它可以容許進行大幅度的彎曲、伸張、內(nèi)扣外開的動作,尤其體現(xiàn)在中國古典舞的變化無窮的舞姿之中,它也是使很多動作得以靈活、柔韌、有力的關鍵部位。因此,對舞蹈演員加強這部分的訓練極有必要。
在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訓練中,無論哪種類型的旋轉,胯部都起到軸心的作用。假使胯不主動,旋轉的有關部位如雙肩、腰部、腳等也都只能轉到一定的角度。影響轉速和舞姿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全身不能形成一股勁兒,胯的地位和功能就決定了它有能力將各部位的轉動去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全身的轉動和促進轉速的加快,由此可見,旋轉時要想速度加快除了手臂的帶動外,胯的轉動速度也是決定旋轉速度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難度較高的旋轉中,比如空轉類的技術技巧中,胯的正確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旋轉時,固然要靠腿的支撐、膝的屈繃、腳的彈推、上身的立拔,但如果胯部出現(xiàn)松滑、脫節(jié)或扣撅,空中旋轉的舞姿和動力都會受到影響,會給人造成上下身脫節(jié)和沉重的笨拙之感。同時,胯還起到空中加力的作用,在空中,由胯部加力再度向上拔竄,使身體在空中姿態(tài)清晰,有一定的空間停頓感,使旋轉在空間上也顯示出一種立體的擴張感,這是使旋轉在技術上更上一層高度的必要動力。而胯部在落地前保持著起拔的勁勢不松不懈,也是動作輕盈的要領之一,是旋轉的方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2 腰是形成中國古典舞旋轉風格的“軸心”
就整個人體而言,腰是連接上下身的樞紐,是全身各關節(jié)中能夠做最大幅度運動的部分。在人體各關節(jié)的主要活動部位中,腰部所受的局限相對最小,腰關節(jié)可以前、后、左、右運動,相比之下,腰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內(nèi)在的運動能力和美的力量,中國古典舞的動律大部分是以腰為軸心的運動形成的,它是出自腰部回旋往復的一種自然形態(tài),所以中國古典舞“劃圓”的要領是“以腰為軸,以圓為律;四肢為輪,軸轉輪動”。[4]腰部不同的形態(tài)、運動方式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運動重心的游離特點直接影響了舞蹈風格,加強腰的主動運動意識,在中國古典舞的訓練當中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古典舞的旋轉除了在身體直立的基礎上進行外,大多數(shù)旋轉在運動的過程中,強調(diào)力量在腰部的轉換作用,即“承轉”作用。由于力量在腰部的不同轉換方式,從而形成擰、傾、仰、俯等身體變化,構成獨特的風格韻律。腰部在人體運動中起著“承轉”的作用,因而使得整個身體具有“圓”“游”的特征。這種身體文化體現(xiàn)了先民對大地的親和,對事物陰陽變化的運動觀和重“現(xiàn)世”的人生觀等哲學觀點。
當然,中國古典舞的基礎旋轉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芭蕾訓練的方式方法和先進經(jīng)驗,在形成中國古典舞旋轉的科學訓練方法與教材的基礎之上,我們也應深入總結芭蕾旋轉訓練的特點,取其之長補我所短。芭蕾的直立旋轉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它強調(diào)腰部的挺拔力量的帶動以便于垂直軸心的運用,這樣有利于形成旋轉的意識,所以我們對在中國古典舞的直立基礎旋轉中講究舞姿的對稱,即上身舞姿左右相同,先從腰部保持直立的旋轉入手,以便于形成基本的旋轉概念,進而掌握準確的旋轉軸心。在熟練掌握直立旋轉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展變化,由對稱的舞姿向均衡的舞姿發(fā)展,均衡的舞姿即軀干的左右舞姿并不相同,但是卻能保持住身體的平衡,且無偏重之感,這時就凸現(xiàn)出腰部變化的“軸心”作用。腰部的一擰一傾、一俯一仰,再配合上手臂的變化,就繁衍出了風格迥異的旋轉舞姿。
4.3 穩(wěn)固的重心是掌握好中國古典舞旋轉“軸心”的關鍵
人體全部環(huán)節(jié)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就是人體的總重心,即人體重心。[2]人體的重心在舞蹈中是極為重要的,重心的調(diào)整是維持動作平衡和穩(wěn)定的關鍵,人體的重心與舞姿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動作舞姿的形成與變換決定了人體重心的位置,反之人體的重心位置又影響著動作舞姿。各種結構復雜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間的流動、變化,大幅度的跳、轉等,都需要在平穩(wěn)重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重心的訓練在舞蹈訓練中占有較大比重。[5]只有重心穩(wěn)固才能生成準確的軸心。
中國古典舞旋轉中的擰傾舞姿,決定了它在重心與平衡訓練上的特殊性,中國民族舞姿的擰傾狀態(tài),對于重心的控制難度很大,它要求身體在傾斜、交叉的狀態(tài)下控制好自己的重心,找到合理的支點。不僅如此,它還要求人體在傾身平衡重心狀態(tài)下的流動中進行運動變化,以及旋轉、翻身和彈跳。因此,對擰傾狀態(tài)下平衡重心的能力、意識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就成了中國古典舞訓練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6]在中國古典舞旋轉組合的流動中,隨著身體姿態(tài)的改變,重心的位置也隨之變化,人體重心的變化直接影響動作的完成,因此了解人體在完成各種動作時重心大概的位置以及可能發(fā)生怎樣的位置移動,對更主動、準確地調(diào)整重心位置和控制平衡具有極大的幫助。重心在旋轉中不僅起到穩(wěn)固平衡的作用,更為其連接舞姿中的閃、轉、騰、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是建立在動作協(xié)調(diào)的基礎上以重力柱為垂直軸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也有一些因重心的落點偏離支撐面而造成暫時失控的閃動,因而使動作技巧呈現(xiàn)出極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7]
在旋轉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軸心”看成是一個垂直于地面的圓柱體,為了減少腳掌與地面的摩擦,在訓練時要求盡量減少腳掌的支撐面積以獲得較大的旋轉動力,從而使軸心柱的旋轉半徑最小化,把旋轉阻力降至最低。同時,因為中國古典舞的旋轉魅力都是體現(xiàn)在動作運動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舞姿在空間上的持續(xù)性與飄逸感,在訓練時就要求減少腳掌的支撐面積,使旋轉更具立體感。在中國古典舞的基訓課堂中的控制訓練中,往往采取減少腳掌支撐面積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自己身體的駕馭能力,在保持身體平衡穩(wěn)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身體重心。為了體現(xiàn)舞蹈動作技巧的難度,往往會延長腳掌的支撐時間以及減少腳掌的支撐面積,從而增加技巧性,達到難與美的結合,突出了中國古典舞的高難技巧效果。
5 結語
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異彩紛呈,變化無窮。旋轉作為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之一,在課堂訓練與教學中都占有較大比重。其重要性體現(xiàn)在它既可以獨立拿出來作為舞蹈表現(xiàn)中的重要動作技術群,又可以與中國古典舞其他技術技巧組合起來,起到聯(lián)結、裝飾的作用。在發(fā)展民族個性的同時,應力求尋找訓練中最本質的共性因素,強調(diào)軸心在旋轉中的正確運用,可以對訓練學生的舞姿控制、大腦中樞神經(jīng)、肌肉能力都有較高價值和意義。
對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中“軸心”的探究作為整個中國古典舞技術應用理論的冰山一角,期望能夠借此研究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也希望更多的舞蹈學者對中國古典舞的教材、教法做具體研究,將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充實中國古典舞訓練教材,使其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李煒,任芳.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學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42-143.
[2] 《運動生物力學》編寫組.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2-243,207-208.
[3] 高云.舞蹈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30.
[4] 袁禾.中國舞蹈意象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5] 溫柔.舞蹈生理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43-144.
[6] 郜大琨,張勇,韓國躍.中國古典舞基訓[M].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2-3.
[7] 趙志連.中國古典舞旋轉能力的培養(yǎng)[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