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摘 要:《On Where There Is》作為蒯因集中性探討本體論問題的論文,其實質是從語義學角度討論“本體論的承諾”問題。而本文試分析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論文《On Where There Is》,探究其關于本體論承諾理論的論證,最終得以理解蒯因以何方式辨明現有形而上學理論的分類。
關鍵詞:蒯因;本體論承諾;約束變項;語義學
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On Where There Is》可意為“論何物存在”,但這篇論文并非真正探討現實中有何物存在 ,而是在語義學上人們可以說有出何物存在,而這取決于人們作出何種本體論承諾。在本體論上,Quine認為有兩個問題:1、事實問題:實際上有什么東西存在,實際何物存在是一個事實問題,并不完全取決于語言。2、承諾問題,即在人們語言范圍內到底能言說什么東西存在?!爱斘姨角竽硞€學說或一套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時,我所問的是,按照那個理論有什么東西存在。一個理論的本體論承諾問題,就是按照那個理論有什么東西存在的問題?!?①
一、本體論承諾問題的提出
本體論承諾問題與實際存在何物無關,只與人們說何物存在有關,即與語言有關。“一般地說,什么東西存在不依賴于人們對語言的使用,但是人們說什么東西存在,則依賴于其對語言的使用?!雹?/p>
而該論文的論點就是:為了自己理論的成立,人們在本體論上承諾了該理論論域的實體。而本體論承諾是其本體論類別的識別標準:“存在就是作為約束變項的值”,即量化公式中的約束變項的取值,決定該理論所承諾的存在物;在某一理論中,一個東西若被假定為一個存在物,則它就被看作一個變項的值,即“存在就是在一個代詞的指稱范圍內”。本體論承諾要求本體論必須在“存在一個東西”、“沒有東西”、“所有東西”這些量化變項的范圍之內,當且僅當為使我們的命題為真,必須使得假定的東西在量化變項的限定范圍內,才能判定我們主張哪一本體論。而其本體論的認可標準(判定其承諾是否成立、可接受)是“沒有同一性就沒有實體”。
二、對本體論承諾的負載者:約束變項
Quine接下來則主要探究了一個問題:本體論承諾的負載者是什么?
Quine首先反對負載者是單稱詞項,因為單稱詞項可以被消除。他從消解了一個多年的誤解開始——“非存在必須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即一個含有單獨名詞的陳述之有意義預先假設了一個由這個名詞命名的對象。一個單獨的名詞不必給對象命名才有意義。他列舉了兩個虛擬哲學家麥克西和懷曼的觀點,從而指出誤解原因:混淆了名稱含義和所指;濫用存在,賦予存在以時空含義,實際上只是“有”。
麥克西的論點:如果飛馬不存在,則“飛馬不存在”這句話無意義;飛馬作為心中的觀念而存在。而Quine認為這是因為麥克西混淆詞的了意義與命名的對象——命名對象“飛馬”和“飛馬的觀念”的“詞的意義”。他實際上是說:“如果‘飛馬的觀念不存在,則‘飛馬不存在這句是無意義的”,但“飛馬”與“飛馬觀念”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如奎因所講“我們很難想象有比兩件東西比巴特農神殿和巴特農神殿的觀念更不相似,更不易引起混淆了。”正如我們假設“飛馬對象”為A, “飛馬觀念”為B,如果A不存在,B存在,只能說明“A不存在”這句話無意義,而不能說明“B不存在”這句話無意義。
懷曼的觀點:飛馬作為未現實化的可能事物而存在,屬于虛存或潛存(subsistence)飛馬不是實存(existence);我們通常指的存在是實存,即在現實性范圍內的存在。對此,Quine反駁道:1、存在不僅僅是實存,局限于現實性之內,而存在沒有時空限定,有時空限定的是相應物體的內在性質,當我們談及飛馬的存在問題就談及了它的時空問題。比如判定飛馬不存在的標準是包括時空規(guī)定的,而判定27 的立方根存在的標準是不包括時空規(guī)定的。2、圓的方屬于未現實化的不可能事物,因為不符合邏輯,懷曼只能選擇圓的方無意義,并認為矛盾無意義。且懷曼的理論將導致兩個危害:一是本體論宇宙的人口過剩;二是虛存的同一性問題:潛在的胖子和潛在的瘦子是同一個人。
那么該如何言說“飛馬不存在”呢,奎因選擇了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摹狀短語則由約束變項替代的客觀所指,即量化變項;而單詞則摹狀詞化,“飛馬”用動詞“是飛馬”、謂詞“飛馬化”來代替(可能導致承認相應的屬性存在——飛馬性)單稱詞項可以被轉化為摹狀詞——只有量詞、個體變項和謂詞的命題,因此消除了單稱詞項。當我們說“飛馬存在”時,我們確實許諾了包含飛馬的本體論;但我們說“飛馬不存在”時,是不需要承諾包含飛馬這一虛擬存在的本體論的。所以肯定回答是需要承諾的,通過約束變項使用而做出本體論承諾,假定了一個與之對應的存在物,而否定論斷則由于借用摹狀詞,無需作出承諾。再加上弗雷格提出意義本身就與命名的對象不同,譬如暮星和晨星,這一樣說明單獨語詞不必給對象命名才有意義。
Quine接著排除了謂詞,因為一般語詞(謂詞)是無需承認其抽象指稱存在的。這里Quine通過反駁麥克西的共相理論來論證。麥克西主張屬性存在,認為紅的房屋、紅的玫瑰花、紅的落日是常識;這些房屋、玫瑰花、落日有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紅這個屬性所表示的全部意義;屬性的存在比紅更顯而易見。
第一條作為常識,我們無需反對。而關于房屋的紅、玫瑰的紅、落日的紅是否是一種共同的東西就值得探討了,一個人同樣可以一口咬定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認為紅的屬性一點也不顯然,且只能看到紅的東西,而看不到除此之外“紅性”指稱的存在。而這些紅的現象可以被看做終極不可歸約的事實。“是紅的”一類謂詞使用的一致性并不能說明必須要以“紅性”存在為前提,才是有意義的。且一般語詞有相應指稱對象和有使用的意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沒有可比性。故一般詞項的意義不在于作為一個實體的名稱,花是紅色的,看作終極的、不可歸約的,使用“飛馬化”的謂詞不能意味著“飛馬化”這一屬性的存在。。
這里Quine作出假設,麥克西會退一步承認“是紅的”、“飛馬化”不是屬性的名稱,但認為人們總要承認它們是有意義的,而無論命名與否,那個意義就是屬性,即共相。Quine拒絕承認意義來反駁共相存在,認為有意義這個事實是終極不可歸約的,最好根據行為解釋:“有意義”就是說該行為是“重要的”但他不因此就否認語詞和陳述是有意義的,他認為麥克西錯誤原因是認為“有意義”就意味著擁有“意義”這種抽象物,由承認“是紅的”、“飛馬化”是有意義的,推出“是紅的”、“飛馬化”擁有“意義”這種抽象物,而這種抽象物就是共相存在。
最后奎因提出約束變項是負載者。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項的值?!拔覀兛梢哉f承認如此這般的實體,當且僅當,我們認為在我們的變項的值域內包括這類實體”③,為了使一個理論所作的判定為真,這個理論的約束變項必須能夠指稱的那些東西,而且只有那些東西才是這個理論所許諾的。
三、本體論的分歧:本體論承諾的分歧
故奎因得出最終結論:本體論的分歧歸根結底是約束變項值域(指稱范圍)的分歧,即本體論承諾的分歧。Quine并因此把對共相的幾種理論區(qū)分開來:實在論——主張共相獨立存在,人心可以發(fā)現但不能制造,允許不加區(qū)別地使用約束變項指稱已知、未知、可指明、不可指明的各種抽象物;唯名論——反對抽象物存在,人心也不能制造抽象物,無法指稱抽象物;概念論——主張共相由人心制造,存在物數量有限并非無窮多。
關于該論文的最終目的,我認為奎因主要目的不在于探究共相是否存在,也不涉及任何形而上學方面對物存在的研究,而是對現有理論作出分類,提出本體論承諾的標準,沒有對自己的本體論進行明顯的論證。在文末可以看出他提出一個倡議:從語義學角度探究本體論,從現象主義和物理主義方面探究自然科學和哲學,即使物理主義不可能完全還原為現象主義,但無妨繼續(xù)研究自然科學,以試圖使自然科學脫離柏拉圖主義的數學。
注釋:
①《悖論方法及其他論文》,哈佛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203-204頁.
②陳波.《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三聯書店1998年版,265頁.
③ W.V.O.Quine :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1976,199頁
參考文獻:
[1]W.V.O. Quine. 陳啟偉譯.(2007)從邏輯的觀點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W.V.O. Quine.(1979)悖論方法及其他論文.哈佛大學出版社.
[3]W.V.O. Quine.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
[4]陳波.(1998).奎因哲學研究.三聯書店.
[5]L.漢肯森.內爾森,杰克.內爾森.張力鋒譯.(2014)蒯因.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