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由陌生人組成的社區(qū)中,我們需要一套快速易用的模板和草圖輪廓,用以將我們遇到的人進行分類。
——《柔軟的城市》
([英]喬納森·拉班 著)
觀察我們的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標簽”來標識自己、標識世界。新聞會加上標簽,如“今日頭條”“G20專題”;視頻會加上標簽,如“游戲直播”“最新美劇”;寫一篇日志、發(fā)一張照片,會加上“每日心情”“今天長這樣”等標簽;注冊微博、知乎等社交網站時,不忘貼上“文藝青年”“二次元”等個人標簽……
有人說,這是因為當下這個時代信息爆炸,人們總是匆匆地輸入、消化、產出信息,大腦高負荷運轉太累了,標簽才應運而生。
這話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對。幾千年前,孔老夫子就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早早地給女人貼上了“難養(yǎng)”的標簽。還有“女司機是馬路殺手”“四川人都吃辣”“處女座有潔癖”……在網絡時代到來前,根據性別、地域、星座等產生的標簽已經廣為流傳了——人們本能地找尋事物的關聯(lián)性,并賦予其意義,以便便捷地認識世界。
我不想要這些標簽,我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被塞入一個詞,或是一個故事。
——恰克·帕拉尼克
(美國小說家)
到了網絡時代,標簽比過去多了許多個性化色彩。
外貌特征可以是標簽,比如“長腿歐巴”“白富美”“花美男”;性格特點也可以是標簽,比如“女漢子”“軟萌”“樂觀主義者”。特長強項可以是標簽,比如“麥霸”“學霸”;缺陷不足也能成為標簽,比如“拖延癥”“選擇恐懼”“懶癌”。標簽還可以是興趣愛好,如“吃貨”“貓奴”“二次元”;或者是專業(yè)工作,如“藝術生”“理工男”“程序猿”。拓展開去,就連在微信、QQ上的好友分組,都是一種標簽。
標簽的形式多樣,根據不同場合不同需要,我們會給自己貼上不同的標簽。但也有一些標簽,是我們被動地被時代、社會所貼上的。比如,根據出生年代,人們被貼上“80 后”“90 后”等“幾零后”的標簽。
曾幾何時,“80后”一直被認為在溺愛中長大,是“小公主”“小皇帝”,是“垮掉的一代”。因而“80后”的我,在很長時間里一直反感這個標簽——我明明很獨立自主,并不嬌生慣養(yǎng)。
一張表教你區(qū)別“70 后”“80 后”“90 后”
現(xiàn)在,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已經沒有人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了。面對網絡上《一張表教你區(qū)別“70 后”“80 后”“90后”》之類的帖子,我會忍不住去比對一下:去KTV唱什么歌,平時愛穿什么樣的衣服,與朋友聊天會談些什么……然后發(fā)現(xiàn):“好像確實是這么回事!”于是,“80后”成了我在社交網絡上彰顯自我的一個重要標簽。
不過,當我深以為然地把這類帖子轉發(fā)給“90后”的同事時,她的態(tài)度就明顯不同了:“誰說我去 KTV唱《我的滑板鞋》了!”“我穿衣服也不另類啊,時尚、舒適很重要!”“我不喜歡自拍!”
類似的煩惱,很多人都有:只不過多花了點時間看書復習,怎么就被冠上了“學霸”的稱號?為什么喜歡整理東西,就被認為是“強迫癥”或者“處女座”?為什么別人只是根據星座,就判斷我“腹黑記仇”?為什么一說我來自東北,就讓人聯(lián)想到“直播喊麥”?……
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阿倫·貝克
(美國心理學家)
當然,標簽并非全無正面意義,那些向理想人格靠近的努力,就是有關標簽的奮斗。
“百變天后”“跳舞厲害”“勤奮努力”,這些是歌手蔡依林身上的標簽。特別是舞蹈方面,自從在歌曲《舞娘》的MV里跳了一套令人驚艷的體操舞之后,無論是演唱會上還是MV中,蔡依林的舞蹈都稱得上“高難度雜技表演”,瑜伽、藝術體操、鞍馬、鋼管舞,她全部都試過。
然而剛出道時,蔡依林其實毫無舞蹈基礎,常常同手同腳,老師認為她不是跳舞的料。曾經彎腰雙手摸不到地,現(xiàn)在竟可劈腿成一條直線,唱片公司的老板、舞蹈老師、宣傳人員都說,這是認真與努力換來的。蔡依林自己也說:“我是個‘地才’,先天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只能加倍努力?!?/p>
人的一生會被貼上各種標簽,我們很難不受到標簽的影響、用標簽所蘊含的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當你不想被標簽定義,當你甩掉標簽的束縛,你是什么樣的人?
感謝東陽中學的同學參與討論
● 徐嘉寧
標簽就是一個形容詞
眼下貼標簽的行為隨處可見,有人對此極為排斥,試圖遠離標簽??蓻]了標簽,我們還有什么?當你想找一個詞形容某樣事物,這是標簽;當你選擇購買商品,你讀的是標簽;當你向別人介紹自己,你會給自己貼標簽。
標簽類似于語言系統(tǒng)中的形容詞,沒了標簽,去掉所有形容詞,只剩一個標記身份的名詞時,或許這個名詞與數字編號沒有太大差別,生活也會了然無趣吧。所以,想要社會精神生活的完整,標簽斷然無可擺脫。
● 駱黛紅/蔣湘瑜
人以群分導致思維固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然而當我們仰仗標簽的“識別速度”來尋找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共性,以便更快捷地交流時,很容易以偏概全。這種誤會多了,人云亦云,最終會導致思維的固化。比如給“東北”貼上“直播喊麥”的標簽,把愛整理東西與“強迫癥”“處女座”聯(lián)系起來。
哲學原理說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認為標簽體現(xiàn)了某個群體的共性,它是這個群體共同存在的個性特點,但不能否認這種認知也可能是單一的、片面的、絕對的。對于貼標簽,我們應該身體力行,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同時不被標簽左右,無視別人獨特的個性。
● 王酥恩
忽略時間角度,標簽識人不準
標簽的對象大抵分為兩類:商品和人。給商品貼標簽的積極意義在于能夠幫助人們快速了解商品的特性與本質,滿足現(xiàn)代生活的需求。但人和商品判若云泥,我們永遠不能忽略人的可塑性?!笆縿e三日,當刮目相看”,只有站在時間的角度來思考,才能真正認識他人和了解自我。給人貼標簽的行為忽略了時間角度,忽略了人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割裂了人的品性與時間、經歷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不夠準確的。
● 管寒露
標簽當由自己來決定
標簽通常分兩種,一種是外界對你的定性評價,一種是自我的認知。誠然,外界給你貼上的標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認識自我,但對一個人來說,不自知是危險的,被外在評價左右著,就不能順應本心去追逐自我。
薩特說過:“我永遠在進行自我選擇,而且永遠不能作為已被選擇定的存在?!币虼?,標簽應該是自己對自己的定義與期許,只有自己能給自己貼標簽,對于外界所強加的那些標簽,我們應該學會拒絕,學會撕下它們,還一個本真自由的自我。
● 張雨閣
標簽是簡易高效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標簽是一種簡易的評價,因其簡易,所以相對高效。比如,書店將書分門別類地擺好并貼上標簽,無疑方便了人們找書。又比如,在自我介紹時給自己貼標簽,更容易給別人留下印象。當然,因其簡易,也難免不夠全面、不夠深刻。還是說到書,我們可以在“古典文學”一欄中找到《紅樓夢》,但這部令世人說不盡的“奇書”蘊含的又豈止文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學、倫理學、服飾學……是評價,自然就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我們對標簽既不可一概視而不見,也不可一概接受,當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上。
[厲晶晶 供稿]
感謝微信公眾號“中學生天地”的讀者參與討論
@小小的你,小小的…:我給自己貼的標簽是“女漢子”。我特別堅強,去年手指割傷縫了五針都沒哭,厲害吧!
@Olivia-Leonor:被同學貼過“小仙女”的標簽。他們認為我每次都在最關鍵的時候提供幫助,或者向我尋求幫助時我都能很好地幫助他們,還會主動助人。這樣的人就是 “小仙女”,助人為樂的“小仙女”。
@一片空白:我經常在下課后狂寫作業(yè),同學就給我貼類似“學霸”“工作狂”的標簽。其實我只是為了在學校把作業(yè)寫完,回家后能多玩一會兒。
@塵慕cc夢與檬:“00后”的我,在陌生人面前是“小仙女”,在熟人面前撒嬌賣萌,內心是“吃貨”“懶癌晚期”的“女漢子”。跟我掰手腕輸了的男生都稱我為“熊的力量”,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
@mingmeidechuju:同學們都說我“高冷”“孤僻”。同桌說我很“自由”,因為我喜歡一個人待著,她卻喜歡三五成群。我覺得這些詞跟我完全不搭邊,不過還好我不怎么在乎。
@提拉米蘇:我覺得貼標簽有時候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感覺更加親切一點,有時候還可以通過標簽來了解對方的愛好,擴大自己的交友圈。我就屬于“學霸”“懶癌晚期”“拖延癥”“中二病晚期”等等,其實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