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浪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眴栴}是學習者學習的前提,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求知欲望,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促成了知識的內化。下面筆者將以吳敬梓的《范進中舉》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能夠自主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并及時地進行評析反饋,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一、引導預習生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了解學生思維狀況
預習,是語文教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語文有效教學的保證。學生預習,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是萬萬不可的。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預習時,引導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文,有自己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最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范進中舉》的預習生疑環(huán)節(jié),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整理,其中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保留下來有價值的問題大概有23個,這些問題都能反映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思維的關注點和思考的深度,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性上,但對寫作意圖和手法的關注較少,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進一步引導。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夠主動的進行文本閱讀,分享文本的內容,但是提出的許多問題只是停留在內容表層,缺乏深思熟慮,是為了提問而提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或思維狀態(tài)。形式上的提問對文本內容的解決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文本背后的思維和情感領悟不夠,比如對于“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內容?又是怎樣寫的?”這類問題較少觸及。經過筆者長時間的實踐,發(fā)現(xiàn)這類預習現(xiàn)象普遍存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以及思維方向的引導。
二、評析問題價值,指導思考方法,提升思維能力
正式課堂教學之前,筆者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展示出來,安排學生共同辨析,以此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從問題的價值和角度兩個方面出發(fā),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最后派代表發(fā)言交流。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在交流的時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首先,筆者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問題的價值性,明確了哪些問題是無價值的,引導學生要緊扣文本去質疑發(fā)問。如:“那個年代做官都是當貪官?”這個問題完全脫離了文章的內容,文章找不出回答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所以是無價值問題。接著,筆者在預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問題的角度,來評析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的思考緊扣文本,又要跳出文本,從文學和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和提問。最后,在學生們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筆者再將這些問題按由淺到深進行梯級呈現(xiàn)。就文章的細節(jié)提出來的問題被劃分為淺層次問題,如:范進聽到中榜之后,為什么會喜極而瘋?為什么胡屠戶看到張鄉(xiāng)紳之后要躲起來?就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或整體內容提出來的問題被劃分為中層次問題,如:本文是寫“范進中舉”,但大部分都在寫周圍人在范進中舉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寫了哪些變化?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范進要一生消磨在科舉制度中?少數(shù)幾個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和文學層面問題就被劃分為深層次問題。如:通篇文章運用對比,范進從中舉前的貧窮到中舉后的富貴,從被人瞧不起到被人奉承,胡屠戶、眾鄉(xiāng)鄰的態(tài)度轉變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諷刺,對比是諷刺手法嗎?如何判斷一文為諷刺小說?
學生經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討論交流和老師的歸納講解,明晰了自己提出的問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掌握了一定閱讀文本的方法,理解了文本的內容,也懂得了怎樣去質疑提問,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通過師生、生生共同的辨析和交流,以及思維的碰撞,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三、探究學生的問題,提高思考的積極性,深化思維水平
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都是老師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和思考,學生在學習內容選取方面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明顯。如果用經過學生討論篩選的問題作為主問題,帶領學生去探討,無疑對該問題的提出者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對其他未被選取的同學也是一種激勵,激勵他們下次更加積極地探索和整理閱讀問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本課文的重難點以及學生質疑的問題的共性與個性,筆者從三個層次的問題中各選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深入地探討。這三個問題分別是:范進聽到中榜之后,為什么會喜極而瘋?為什么范進要一生消磨在科舉制度中?如何判斷一文為諷刺小說?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能牽動對整篇文章內容的學習,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學生在探究第一個問題時會衍生分析范進的瘋態(tài),以及他中舉前后的變化,這樣對于范進的形象的鑒賞和品味就更加立體和深入。學生在探究第二個問題時,就會關注范進中舉前后旁人對他態(tài)度的變化,正所謂“一夜成名天下知”。第三個問題是從寫作方法方面的探討,從一篇文章的學習拓展到一類文章的學習。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思考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思維水平也不斷深化。
從預習感知內容到課堂深入學習,聚焦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教學,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是一個學習語言文字、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讓整個語文課堂教學聚焦學生的問題,突出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