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在什剎海,李永福,人稱“三爺”。他今年62歲,兩年前退休,后來又被返聘了回來。年齡大了,鮮少再去蹬車,主要是培訓年輕人。
他說他看到太多人來寫什剎海了,但是沒有一個寫到他心坎里去的。
為什么?
作者都是年輕人,寫的都是明晃晃的路燈,沒有一個人寫跟螢火蟲屁股似的路燈。在他看來,那才是真正的什剎海胡同里的夜晚。他也知道由不得人家,這世界變化太快,年輕人沒有見過螢火蟲的屁股。
李永福生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他下過鄉(xiāng)、插過隊,在(造槍的)兵工廠工作過,做過風餐露宿的銷售,也當過辦公室工作人員。2003年,他所在的北京啤酒廠改革,他遭遇下崗。上有老,下有小,總要找個生計。他的家就在什剎海邊上,上下幾代人住了80多年。他沒想到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后來成為他謀生時的顧忌。
1994年,陸陸續(xù)續(xù)有外國人來什剎海。在他們看來“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這里藏著北京城太多的精華。那時,什剎海屬城里,出了德勝門就是城外。凡是什剎海的孩子們出去,都有一種城里人的優(yōu)超感。夏天一到,什剎海就像是開了鍋,到處都是浪里白條。
大概是2000年前后,什剎海有人做“胡同游”,蹬著三輪車,載著客人。那些胡同對李永福來說太熟悉了,下崗了的他,也決定開始以拉車帶人逛胡同的生活。
隨處可見認識的人,他在內心瘋狂掙扎了一年多,迎頭碰見熟人,他抹一把汗,低轉一下頭,就算糊弄過去了。
陸陸續(xù)續(xù)見過不同的客人,不斷地豐富自己,收獲了感動、尊重,也收獲了自信。他開始意識到他不僅僅只是在拉一個客人,掙一份辛苦錢,更多的是把什剎海真正的屬地文化傳遞出去。
他特喜歡拉的一種人,是曾經在什剎海工作、生活過的人,他們對于什剎海更是牽掛,是理解。很多時候,他在前面蹬著車,客人在后面問,“8號的大媽腿好點了吧?他家孫子快20了吧……”這種親切感讓他特別舒服。他說,胡同文化的精髓就是鄰里文化,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那種親近感。
自己跑單幫幾年,奧運會期間,他和另外7個人被收編進入公司,公司給他們打造了一個品牌—后海八爺。他們擺著酷酷的造型拍了照片,英倫風范讓人以為是商界大佬。
2014年,公司招了幾個小八爺,那時候更多是噱頭。家長、社會環(huán)境等,并不認為一個具有本科學歷的年輕人去拉車是一件很好看的事情。他們很快就都走了。
2017年年底招了6個人,這次是兼職,其中有兩個北京女孩,李永福說她們是真正的“白富美”,都有海外留學背景。平日里她們畫畫,在什剎海附近有自己的工作室。她們對什剎海熟門熟路,會推薦如果去什剎海喝酒,就一定要去慶云樓四層,如果要寫生,就一定要去鴉兒胡同。
李永福是她們的培訓老師,帶著她們穿越一條條胡同。這些出生于90年代的年輕人在李永福看來,“哎呀,真好。特別陽光、時尚、自我,敢于面對世俗的觀念?!奔夹g層面的他可以教,但有一樣東西他認為自己教不了,那就是“情感”,“得慢慢來。”
他說他和那些小八爺與其說是堅守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不如說文化需要傳承?!八麄冊谧鲆环N貢獻,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p>
他說,我們總得為屬地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