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宏藝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教學在現(xiàn)代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不僅給學生老師提供了方便,而且這也是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上的一種重要突破,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了老師的教學負擔,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和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本文著手于信息化技術課堂的分析,全面解析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 韓語教學 積極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4;H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19-02
信息化教學是現(xiàn)代社會在教學中的一種新方式。該方式以信息化為支撐,給老師與學生提供方便,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效率,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來說,更多的是通過多元的組合方式來學習,更注重學生個人學習的效率,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韓語聽說》中的知識點的講解,以此為例來說明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來輔助韓語教學。
一、教學總述
在韓語的教學中,《韓語聽說》在其教學中是核心課程,該課程主要是通過韓語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為點,以點向面的擴散式的來講解韓語中的詞匯、語法、常用的短句[1]。但是在該本書中出了專業(yè)性的語法和知識點外,沒有情景的例子來滿足學生學習的條件,這樣會致使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組建團隊小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等來開展教學,在講課中,可以運用電腦、投影儀、微信、QQ、APP等信息化技術來更好的來開導學生學習。
二、教學目標及內容分析
通過對大一第一學期學生學習韓語的調查研究。經(jīng)過了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已經(jīng)熟練的掌握了韓語的一些常用的句型。通過該次調查,90后的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好奇心,他們擅長手機、電腦等信息化技術工具,與此同時,對于韓國的文化的喜愛程度也很高,但是學習以后,和韓國人的語言交流的機會很少,導致學生不敢開口[2]。在這三個月期間,主要教學內容是搞清楚敬語的含義,弄清楚需要尊重的目標,分清三種敬語的差異,模擬敬語運用時的情景。
三、教學的方式
以弄清敬語、對象,分清差異為主要思路,通過微信、視頻、圖片、手機、課堂助手軟件等信息化手段的輔助,讓學生總結歸納、分組討論等方式來進行教學,課后鞏固學生課堂所學,使其能靈活運用為目標。
四、教學過程
教學開展前要做好準備,準備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的準備,準備教學內容將以前所講過的內容,臨時安排學生導演出所講內容的情景,以此來考驗學生的臨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對以往教學內容的接收程度;課中的實施,確定活動開展形式,首先可以觀看電視劇中的一段劇情,來刺激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劇中人物所說的語言、句型是否說的恰當,以此可以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讓學生更直接的了解韓語的運用,其次,老師可以通過圖片、舉例來弄清尊重的對像,可以通過圖片的觀看,來確認該圖是否正確的尊重對了對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對象的理解,達到教學的主要目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互相組合,利用APP跟讀,讓學生互相用敬語,分清三種尊敬法的差異,在學生不知覺中,通過這種方式來熟練的掌握三種尊敬法的差異;課后鞏固和提升提升,課后將敬語的相關舉例上傳到班級QQ群,讓學生來判斷,并讓學生說明判斷的原因,讓學生在群里互相討論,同時利用微信等通訊軟件認識的韓國朋友,讓他們進群開啟語音或者視頻來與學生交流,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五、教學總結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和研究以及以上對單堂課的分析,在授課中,我們堅持以教師為主要思想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來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加入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經(jīng)過了三個月的學習,按照統(tǒng)計調查,86%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能自主學習,從剛開始被動接受專業(yè)知識到后來主動攝取知識,期待老師的新課程和新的學習模式,學生們在慢慢的主動開始學習,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使得大部分學生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代教育,逐漸被新型的教育模式所取代,現(xiàn)如今的我們如何做到創(chuàng)新和教學效果的提高,就必須要有更多的信息化技術的支撐和掌握,需要不斷的完善,不斷的更新和運用好信息化技術,合理的科學的應用到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董瑋. 高職韓國語教學信息化進程中的失衡分析[J]. 亞太教育, 2015(33):154.
[2]姜淼芳. 多媒體技術在韓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