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君
提起打造人脈,我總會想到兩種人:一種人,熱衷見名人、大佬,喜歡在飯局上曬合影、講內幕。他們常把兄弟掛在嘴邊,聽起來氣勢十足。而另一種,完全相反。他們無意于結交人脈,一心埋頭奮斗。他們心里想的是:“我不必費心勾搭誰,等我強了,自然會有大把的人脈資源?!?/p>
對于前一種人,我們早已看透。他們一切浮夸表演,只想把厲害的標簽貼在自己身上。他們自吹的高端人脈,實際上是無效人脈。而對后一種人,我們就沒那么篤定了。但我要說,后一種埋頭奮斗派,和前一種追逐大佬派一樣,都偏離了社交的本質。
到底什么是社交的本質?對這個問題,《別獨自用餐》的作者法拉奇很早就有領悟。法拉奇出身于藍領之家——爸爸在鋼鐵廠做工,媽媽替人打掃屋子。他對社交關系的理解,始于他在高爾夫球場做球童的經(jīng)歷。在球場上,他接觸到父母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富人,看到他們在揮桿閑談間,就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最好的學校,為自己的生意挖掘出一個又一個機會。他意識到,富人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他們的社交圈。而窮人,不僅窮在沒錢,還窮在沒辦法接觸到那些可以幫助他們成功的人。
法拉奇當時就決定,要打造自己的人脈圈。在俱樂部里,他是波蘭特太太的球童。他事無巨細,努力讓波蘭特太太贏得每一場比賽。就這樣,法拉奇和波蘭特太太成了親密好友,后來從波蘭特那里獲得了很多幫助。用法拉奇的話說,他的交往策略很簡單,就是“我在球場上幫她,她在生活上幫我”。
這是法拉奇領悟到的人脈法則的核心——互惠。要達成一點,首先你要關心他人。
有一次,一朋友跟法拉奇聊天,說自己正考慮在洛杉磯買房。法拉奇聽完第一反應就是“我有沒有朋友可以幫忙”,然后順手就撥通洛杉磯一位中介的電話,當場介紹他倆認識。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關系是一次性的,用一次少一次,特別是寶貴的人脈資源,要把它留給自己,而不想在其他人的問題上動用關系。
可法拉奇從不吝嗇分享自己的人脈。他說:“不要等著別人請你幫忙,直接幫吧?!笨犊姆窒恚]有用盡法拉奇的人脈,相反,隨著他幫助的人增多,他能得到的幫助就越多,反過來,就又能幫助更多的人。
作為一位人脈大師,法拉奇廣交朋友,但是他的人際交往并不是隨機的,而是與人生目標緊密相連。他有一個“人脈行動計劃”,指導著他的人際交往。他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這個計劃分3步。第一步,列出你3年后的目標,并拆分成年度目標、季度目標;第二步,列出完成目標所需的人、事物、地點;第三步,找到一個最佳方案,接近那些有助于達成目標的人。
比如3年后,你想當一名老板,那么,也許3個月后,你就要確定從事的領域了。依照這個短期目標, 你就要找到身邊的老板、相關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來了解相應的情況。
也許有人會說,道理我懂,知道要幫助別人,提供價值,可是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那么多資源,真的玩得動社交嗎?可以的,因為這是一個不缺知識的時代,而知識是社交中最有價值的現(xiàn)金資產(chǎn)。
比如《別獨自用餐》里的馬克。馬克是公司的普通員工,但他做了件不普通的事——在公司采訪了包括創(chuàng)始人在內的重要人物,并把它做成一份新員工的入職培訓資料。這樣,馬克不僅能對新同事產(chǎn)生影響,還在公司所有重要人物面前留下了深刻印象,無形中擴大了自己的人脈圈。
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知識經(jīng)紀人”的時代??梢哉f,如果你有心,幾乎就不存在無法提供價值的可能。比如在和人聊天時,你聽到他拿自己十幾歲的孩子沒辦法,你就應該從中聽出問題。如果你自己給不出什么建議,你就要想想:我的朋友能提供哪些幫助呢?誰家也有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且教子有方?打電話給這個人,問問他們有什么建議,有沒有借助過這方面的書籍或文章。然后,把這些東西傳播出去。
人之所以為人,一個重要的特征,便是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把握人生,也可以看作是把握關系網(wǎng)的過程。如果我們的親情、友情或者與工作伙伴的關系是健康、向上的,那么我們的人生軌跡也必將是向上的。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