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渝
摘要:本篇旨在通過元雜劇《趙氏孤兒》與電影版《趙氏孤兒》在人物塑造以及情節(jié)設計的不同,進而分析兩者體現(xiàn)的不同悲劇意蘊和時代文化內(nèi)涵,在對經(jīng)典的繼承方面,僅追求與時代接軌而偏離原作內(nèi)涵是對原作的無謂闡釋,因而提醒我們改編經(jīng)典應尊重原著的價值史觀和精神內(nèi)涵。
關鍵詞:趙氏孤兒;悲?。蝗宋锼茉?;情節(jié);意蘊
紀君祥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是趙氏孤兒故事歷代流傳改編作品中人們熟知程度最深的一篇。其本事在史學上稱為“下宮之難”,而關于這一史實的最早記載,起于《春秋》。“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其記載尤為簡略,“弒”“殺”卻將作者褒貶態(tài)度展現(xiàn)淋漓。
《趙氏孤兒》作為中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不僅是一部絕倫的歷史劇作品,還多次搬到中國傳統(tǒng)戲劇舞臺和熒幕上重新演繹,其故事中的悲劇意蘊深刻,王國維曾評價《趙氏孤兒》“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陳凱歌導演于2010年以其獨有視角將趙氏孤兒搬上熒幕,影片在保留故事大致雛形下,集中體現(xiàn)了個體悲劇及一般俗人的心理狀貌,劇情改編幾乎顛覆了紀氏元雜劇的內(nèi)涵,且原本內(nèi)容所蘊含的深意也大有不同。這與元雜劇版展現(xiàn)出來的群體忠義英雄壯烈犧牲下的大無畏精神相去甚遠,因此影片上映后的評價褒貶不一,觀眾對此的定調(diào)多是“半本好戲半本爭議”。
在人物的塑造上,尤以屠岸賈為例,元雜劇中屠岸賈的殘暴形象呼之欲出,為其私恨,不擇手段除掉趙盾,為斬草除根,不惜殺掉全城幼嬰。反之,影片中屠岸賈的反面性極度削弱,其暴性極大被淡化。從最開始屠岸賈對趙氏囂張跋扈的隱忍,趙盾及其子趙朔對他嘲諷的刻畫,使得屠岸賈滅其滿門的行為于情理之中帶有了一絲罪有應得的意味。在影片后部分,當屠岸賈知道趙孤身份后,仍憑“干爹,救我”這句話,只身毅然沖入敵群。這樣的屠岸賈具有了人情味,人物形象看似更豐滿,符合人性的真實,殊不知失去了元雜劇中單一兇殘的暴性,由此大大消解了其中的悲劇性力量。
同時,人物塑造的不同則會對作品內(nèi)涵解讀會帶來相應影響。元雜劇《趙氏孤兒》中奸惡與大忠大義的人物形象塑造過于極端和妖魔化,體現(xiàn)在屠岸賈的步步緊逼與多位忠仁義士相繼犧牲形成的強烈對抗上,進而突出了群體英雄形象及描繪的大忠大義局面,側(cè)重的是悲劇戲劇沖突,以子取義,以義滅親,似乎聚集著歷史中一貫被灌輸?shù)膹娏业那楦薪壖芰α浚c普遍理解的人性有所差距,但卻反而增強了其中的悲劇效果,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相反,電影集中刻畫程嬰,講述其救孤和養(yǎng)孤過程,到后來視趙孤為妻兒報仇的工具,剖析他內(nèi)心的矛盾痛苦,影片中程嬰這一角色不再是傳統(tǒng)戲曲中的忠義英雄,演繹的只是瑣碎之事和庸人命運,徹底瓦解了程嬰這一人物的無所畏懼的英雄精神及忠義氣節(jié)。至此,元雜劇中的“忠義”“舍生取義”“臨危受命”“生死相依”等犧牲精神內(nèi)涵被消散殆盡,僅僅側(cè)重于個體的悲劇命運,其深刻的思想意蘊已然無存。
電影前部分的情節(jié)中,以主人公程嬰救趙孤這一情節(jié)說明。程嬰本是給莊姬夫人診脈,卻意外卷入趙家滅門慘案,面對莊姬的托孤,本是拒絕,卻因莊姬以死相托,不得已將趙孤帶回家中,卻因狀況頻發(fā)害死妻兒,最后與趙孤相依為命??梢钥闯鲞@一情節(jié)是一系列偶然突發(fā)狀況所造成的,并沒有較大忠義因素包含其中。與傳統(tǒng)戲劇相比,影片在這一部分改編較多,托孤與救孤等情節(jié)的設計,淡化了對忠誠仁義的崇拜,更加注重個體思想和情感變更,以達到符合現(xiàn)代人邏輯和愚忠謬義心理的目的。電影后部分情節(jié)以復仇為核心,在趙孤得知了自己真實身份后,其報仇目的不是自身所背負的家族深仇,而是僅為程嬰死去的妻兒,這與程嬰前期將趙孤單純視作報仇工具而言,兩者動機的不同形成鮮明對比,有一定的現(xiàn)實嘲諷意義。
中國戲曲主要受當時時代的官方主流文化及宗教觀念影響,元雜劇《趙氏孤兒》作為中國古代戲曲悲劇代表作,其蘊含的內(nèi)涵與儒家的忠、孝、仁、義,佛教的因果報應等思想相互作用,是紀君祥國破家亡之恨之哀嘆的表露,同時通過對奸臣的著力強調(diào)和君主王權(quán)正義性的弱化這一對比成為趙孤故事忠奸斗爭的突出特點,融入了家國淪亡之傷,呈現(xiàn)出大悲局面,達到了激昂狀態(tài)。經(jīng)典謂之經(jīng)典,在于其所傳達出的崇高精神和展現(xiàn)的人性光輝。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弱化故事原型所體現(xiàn)的“忠義”傳統(tǒng)思想,僅保留故事大致框架,思想內(nèi)涵幾乎偏離原著,消減了原本的悲劇闡釋,力圖與時代接軌,因此也就無所謂的傳統(tǒng)文化之于當代闡釋。
參考文獻:
[1][元]紀君祥等撰.趙氏孤兒[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許建中.“趙氏孤兒”故事在宋代獨特的意義[J].文學遺產(chǎn),2000.
[3]吳保和.《趙氏孤兒》:古典悲劇的當代改寫[J].當代電影,2011.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