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芳
作為兼職督學,我參與了一些學校的評估活動。一次與學生座談,對面坐了五六個正襟危坐的小學生,都是五年級的,我拿起茶幾上的紅棗發(fā)給每一個孩子,想緩和一下氣氛。孩子們都接過了紅棗,唯獨一個戴紅杠杠、顯然是班干部的女生不吃,她響亮地說:“我爸爸說肚子不餓的時候就不能吃!”我的一位同事笑了,說:“難怪你這么苗條,我這么胖了還吃,想吃就吃吧?!蔽业倪@位同事身高也就1米68,但體重絕對超過200斤了,我們都會心地笑了。
接下來的一幕讓我咋舌。那個女生面帶微笑地對我同事說:“不!你不胖,你長得剛剛好,壯!”
我不知這個女孩出生于怎樣的家庭,也無意多問她的學業(yè)成績,讓我這個語文教師震驚的是她的用詞,她說“壯”,不說“肥”,也不說“胖”,而且脫口而出!20多年的從教經歷讓我馬上就覺出這用詞絕對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但卻有一點肯定是不對的,1米68,200多斤,這顯然已經超出了“壯”的形容范圍,更不能說是“長得剛剛好”。這些贊美性評價語不斷地在我的腦海里盤旋著、翻騰著,讓我非常不舒服。
我分析自己內心的感覺,這種不舒服是來自她的說謊嗎?還是來自她在拍馬屁?且別那么早給人家下結論,或許還有一種可能,她一向都是能替他人考慮的孩子。但我轉念一想,她可以選擇不說話,或安慰性地說胖也沒關系,但不能說得這么假、這么不客觀,這里面肯定有恭維,也一定有拍馬屁的成分——拍馬屁與能替他人著想有本質的區(qū)別:是否有原則、有底線,是否摻雜了強烈的個人目的性,包括希望博得他人好感,我覺得她有!孩子說恭維的話,正是讓我非常不舒服的原因。
更讓我震驚的是,當我把故事講給其他人聽時,他們的反饋。一位心理健康老師不置可否,反問我:“你能斷定她撒謊嗎?”是啊,我沒有測謊儀,無法斷定她撒謊。另一個同事笑著說:“這個孩子不簡單,這么大膽,這話說的多么得體!”一位老校長說:“這個孩子了不起!這樣的人以后在社會上升得快!”而一位老教研員卻說:“這個學生有水平,不是老師能教出來的!”
帶著那份不甘心,我又把故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他們大多表示這孩子機智、聰明,到社會上不會吃虧。
那一夜我開始失眠。在我教過的孩子中,有很多過于幼稚的,幼稚得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稱;還有很多卻過于早熟,早早就天真不再,不管怎么說,小學生還應該在童言無忌的范圍內,但這些孩子都能操著大人腔說深思熟慮的話。接著,我開始思考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我覺得這首先是社會功利性的表現(xiàn),正如那位老教研員所說:
“……不是老師能教出來的!”確實,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現(xiàn)實了,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中,我們都在為爭取每一分利益而絞盡腦汁,圓滑、世故正是這樣一種具體的行事作風。我們教師一味地在象牙塔中講理想,關起門來教書育人,但在學校的5天絕對抵不上學生在家的2天。我仔細思考過,很多這樣的“優(yōu)秀學生”都有其家庭的背景,這些八面玲瓏、會說話的好學生,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流行的一個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另一方面,我們的學校評價體系也助長了這樣的風氣。上世紀90年代末,各式各樣的教育考核開始進入教師的工作中,教師年度考核、學校年度考核、學校發(fā)展性評估、各級各類示范性學校評估、教育現(xiàn)代化評估等等,像一個個頸項圈撲向教師和學校。不少教師為了評職評先,哪里有加分就往哪里鉆,為了幾分幾厘吵得面紅耳赤。學校為了年度考核排名領先,爭創(chuàng)學校辦學特色,不顧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有的學校熱衷習慣養(yǎng)成教育,倡導“輕聲慢步過走廊”,課間安排教師看住學生不能快速跑動,結果頑皮的學生一看見老師來了,馬上僵立在地上不動,老師一過,嬉笑如常,那情景真像貓捉老鼠的兒童??;我記得那所學校還倡導一種“吃飯爭當小啞巴”的境界,吃中飯的時候不能說話,說一次就扣0.1分,要知道讓小孩子吃飯一言不發(fā)是多么有悖他們天性的事情啊,但學校真的就做到了。
小學生從小就學會了應付老師,對付檢查。我的孩子就讀的初中有一次接受檢查學業(yè)負擔問題。教育局在沒有通知學校的前提下突擊檢查,直接到班級抽取學號以確保樣本的真實性。孩子的好朋友被帶走座談去了。不一會兒回來了,班主任著急了解情況——“都問了你什么?”“他們問晚上幾點鐘做完作業(yè)?!薄澳悄阍趺凑f?”“十一點半……”那孩子還沒有回過神來,已經被班主任訓了起來。過了幾個月,教育局又來復查檢查課業(yè)負擔,孩子們都學乖了,大家都說晚上十點就可以睡覺,啥事兒都沒有了。有的時候,學校交上來的計劃、總結、方案等,抄襲者為數不少,甚至直接復制粘貼,時間和校名都沒有顧上改……
這一切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催生學校快速提升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并培育了形形色色的撒謊。
讓我最為恐慌的原因是種種應付式、功利性的教育之風日積月累,引發(fā)了教師、家長乃至社會對學生評價取向的改變。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那樣,我周圍相當一部分人對那位女生的評價都是贊揚性的,很多人已經逐漸習慣了投機、功利、短視,逐漸忘記了正義、是非、長遠。
這是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