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儒
1990年5月,時值馬鞍山市召開雜文學會年會。協(xié)會秘書長蔣慶坤老師特邀馮英子先生前往講課。因馮先生年事已高,行動有所不便。于是在征得家屬同意后,由我陪同馮老前往馬市與會。于是天賜機緣,和馮老以“雜文”為緣,度過了令人難忘的幾天。
為期四天的馬鞍山之行,筆者與馮老下榻于馬市富園飯店。在和馮老相處的日子,他的傳奇般的人生經(jīng)歷,待人接物的長者風度和對雜文創(chuàng)作的精辟見解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馮老祖籍江蘇昆山,少小失學,他自嘲:“最高學歷是小學五年”。因家境貧寒,為生計所迫,他十一二歲便外出謀生。1932年被江蘇《昆南報》錄用為通訊員。從此以后,他“憑著一顆赤子之心,一點愛國之志”,開始了他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新聞記者生涯。悠悠春秋六十載,馮老曾先后在二十多家報刊中鍛鑄文功,筆伐時弊。解放前,他曾多次因不堪忍受闊佬們的掣肘或與當局政見違逆,而寧可自砸飯碗,擲筆而去,也絕不茍且偷生。
1953年,馮老放棄了香港優(yōu)裕的生活和總管《文匯》《周末》兩報的事業(yè),毅然回到了上海。昔年頗負盛名的“戰(zhàn)地記者”,華麗轉身為上海灘名傾一時的“國際問題評論家”?!拔母铩敝?,集骨氣、志氣、浩氣于一身的馮老自然在劫難逃,干校五年變相勞改,曾是牛鬼蛇神班的“班長”。
馮老晚年的雜文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粉碎“四人幫”不久,上海一家報紙刊登一篇《談“心有余悸”》的雜文。職業(yè)的敏感性與好發(fā)表不同見解的個性,使馮老嗅出了其中的陳腐氣。于是他便提筆反駁,并“一發(fā)而不可收”,先后出版了《移山集》《相照集》《歸來集》《雜文編粹》等集子。“今年我打算粹中選粹,剔除一些可讀性較差的文章,自選300篇,匯集出版?!痹陲埖甑目头坷?,馮老對我說。
第二天,在馬市雜文年會上,馮老對雜文創(chuàng)作的特性作了精彩講演。
對雜文的特性,馮老自有他的獨到之見。他認為上乘的雜文要融思想性、批判性與可讀性于一體。他說:“思想性決定雜文的品位、氣質(zhì)”。“雜文要有感而發(fā),不作無病呻吟,不‘彎彎繞。要有的放矢地批判一切不人道、不人性的人和事?!?/p>
馮老認為“雜文是戰(zhàn)斗的輕武器”。雜文的“批判性”就在于“要講別人不敢講、不想講或不會講的話,要講真話,抒真情。從本質(zhì)上講,雜文的批判性就是雜文的風骨?!?/p>
馮老是最反對以“官話”、“官腔”寫雜文的。他說:“雜文的可讀性就是雜文的滋味,要耐讀耐嚼。雜文不是社論、短評,要以形象說話。一篇好的雜文,要給讀者以高級的藝術享受,要善于‘說開去?!币龅竭@“三性”,馮老認為關鍵在作者的“膽識”與“知識”?!坝辛恕懽R,你就敢把你的意見擺出來。有了‘知識,你就能把你的意見說出來、說開去?!?/p>
牧惠先生曾評馮老的雜文是“膽識第一”。抑或正因為馮老的雜文膽識過人,便也招惹不少是非,得罪了不少人。不過在談到這些所謂的“筆墨官司”時,馮老大多一笑了之,不刻意自辯,以為“是是非非還是由歷史去驗證”。
馮老寫雜文有凜然不可奪志的斗士之氣,但與人相處卻又極具長者的和藹風度與智者的幽默風趣。無論是歷史掌故、人間趣聞,馮老皆信手拈來,在談笑風生中讓你受益匪淺。
馮老還十分注意“養(yǎng)生”,飲食起居極有規(guī)律。每天六時起床,晚十時就寢。起床后,馮老即手舞足蹈,完成他自編的一套“五禽操”。每餐用飯,也控制在一小碗,從不過量。一日三餐,更是滴酒不沾。那年馮老雖已屆76高齡,仍精神矍鑠,身輕體健,登臨采石磯,能健步而上,毋須攙扶,唯有點耳背。
在太白墓前,馮老憑吊良久,手撫那久經(jīng)歷史風雨打磨卻品質(zhì)不變的花崗巖壘成的衣冠冢,滿眼噙淚,喃喃自語:“楷模,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那一刻,令筆者內(nèi)心深受震撼。
馮老待人極為真誠、謙和。回滬后,為答謝馬市朋友們的盛情款待,馮老特撰《馬鞍山之行》一文以表心跡。筆者朋友那時正在創(chuàng)辦《文學實驗報》,亟需名家支持。在筆者牽線下,馮老二話不說便答應為其撰文。
斯人已去,余音尤在。冬春荏苒雖已近三十年,但心中的那份記憶依然清晰、鮮活——只要雜文在,馮老,你的魂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