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土絨
據“江蘇新聞”微信公眾號日前消息,淮安一位市民錢先生遇到了“奇葩證明”的問題:證明“我爸是我爸”。錢先生打算將已經去世的父親的住房公積金取出來,住房公積金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提取他父親的公積金需要到公證處公證?;窗彩泄C處則要求錢先生開具多項證明,其中一項是父子關系的證明。這讓錢先生很難理解:“我有戶口本的話,完全可以證明我和他的父子關系, 也可以證明我爺爺奶奶去世?!睘榱宿k理這些證明,他跑遍了戶口所在地的街道、社區(qū)和派出所,但各個單位均無法給出他想要的證明材料。
這樣的新聞屢見報端,似乎已經稱不上“新聞”了。前段時間,廣東虎門某學校要求部分學生家長先開具親子鑒定證明才能入學。去年年底,南京某派出所開具了一份證明:××生活區(qū)201幢2單元301室即是201幢二單元301室,二者是同一地址,特此證明。同時附言:“請相關部門多為老百姓考慮,不要讓老百姓跑來跑去耽誤時間?!?/p>
為什么“奇葩證明”屢見不鮮,以至于成為難以治理的“頑疾”?
其實,“證明”本身并沒有錯,在現代公共生活中,為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確實需要用到各種證明來保證行為的合法合規(guī)。但在此同時,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甚至沒法辦的“證明”也混雜其中,讓人們吃夠了苦頭。要求證明的機構只是張一張嘴,提供證明的個人卻可能跑斷了腿,甚至像錢先生這樣,跑斷腿還開不到需要的證明,那就真的悲催了。
【原載《中國青年報》】
插圖 / 奇葩證明 / 張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