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
摘 要:“上帝死了!”尼采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宣告對整個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而言,可謂晴天霹靂?!吧系壑馈蓖瓿闪肆⒆阌诖嬖谡呓嵌鹊膫鹘y(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揭露了西方哲學虛無主義的本真面目,崩解了上帝全知全智全能的最高價值體系,重估了一切的、固有的、歷史的價值,解構了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理性,解放了人類生命的強力意志,終結了基督教之上帝至善的倫理道德。要理解“上帝之死”的真正內涵,就需要從歷史背景、內蘊涵義、死亡方式、死亡原因及影響等多方面對其進行深入解讀。
關鍵詞:上帝死了;虛無主義;形而上學
中圖分類號:B51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8-0059-03
尼采之言“上帝死了”,在西方形而上學哲學中引發(fā)一陣顫栗,有力地撼動了西方的精神文化之基,在上帝主導的價值洪波中掀起了驚濤巨浪。對“上帝死了”應如何理解?上帝之死的真正內涵是什么?上帝何以能死?究竟是誰殺死了上帝?上帝死于何種方式?上帝死了意味著什么?上帝從此終結于歷史,還是會有新的上帝出現?上帝死了,如何填補西方哲學界的價值真空?如何緩解歐洲社會隨之而來的文化危機和信仰危機?
一、“上帝之死”的背景
(一)“上帝之死”的文化背景
接受了文藝復興的洗禮之后,神性之光永久不滅的神話世界開始變得支離破碎,哲學家們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從本體論、認識論等多個角度批判了上帝統(tǒng)治一切的思想。領略了啟蒙運動的理性風采之后,理性之光照亮歐洲大地,理性之人開始批判基督教的傳統(tǒng)信仰。經歷了18世紀法國唯物論者的政治變革、費爾巴哈的哲學變革之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變革運動深刻動搖了基督教的信仰基礎。在這種價值逐漸虛無、精神日益解放的文化背景之下,尼采癲狂一語:“上帝死了!”這無疑驚醒了無數束縛于“上帝為最完美”的價值之下、迷失了自我的“夢中人”。
(二)“上帝之死”的時代背景
尼采生活在19世紀末期的歐洲,而此時的德意志帝國正面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經濟利益沖突不斷;正處于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時期,慘遭其他列強的侵略,深受資產階級強權主義的殘害。在風雨飄搖的社會現實面前,西方傳統(tǒng)理性主義(即以上帝的標準為最高價值)顯得蒼白無力,自由受到禁錮、民主難以實現、平等已然缺失、博愛日趨貶值。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民生活困苦、絕望,整個歐洲籠罩在價值危機和信仰危機之中。此時,尼采正式宣告“上帝死了”,人們可以重估一切價值,實現人之為人的真正價值,這無疑給深陷絕望之中的人指明了一條道路。
(三)“上帝之死”的理論背景
近代科學理論的發(fā)展迫使上帝退出于人類的信仰之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顛覆了上帝創(chuàng)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摧毀了上帝造人說,笛卡爾的“我在”學說把人們從對上帝無條件的絕對服從中解放為“我思”的主體性自由創(chuàng)造,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宣告了上帝不被理性所證實的(但上帝在道德律令中不可或缺)事實,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代替了上帝的存在。于是,上帝在人類理性的學說中奄奄一息,但依然茍延殘喘在基督教的道德殿堂中。而站在世紀轉折點上的尼采敢于突破最后一道防線,把藏匿于教堂之中并統(tǒng)攝人類的上帝無情地揪了出來并徹底殺死。
二、“上帝之死”的真正內涵
(一)上帝真的死了嗎?
“上帝死了!”一聲巨響,如同五雷轟頂,尼采無以復加的瘋狂打破了西方哲學一直以來的沉默與死靜,人們對這突如其來的放肆之言難以接受,但也不得不開始求證上帝是否真的死了,學界公認的兩則寓言證明了上帝之死并非是空穴來風。其一,在《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尼采借瘋子之言:“……‘上帝到哪里去了?……‘我老實對你們說,我們殺了他——你和我!我們都是兇手!”[1]瘋子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在拼命地尋找著上帝,他找到上帝了,卻告訴周圍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已經死了”,并且是他們和瘋子一起殺死了上帝,即人是殺死上帝的兇手。其二,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尼采再次證明上帝已死的事實:“我們難道沒有聞到上帝的腐臭嗎?上帝也會臭??!上帝死了,永遠死了!”[2]毫無疑問,在尼采的世界里,上帝已死,上帝的統(tǒng)治已經瓦解,上帝的時代即將沒落,上帝的形象也已然毀滅。尼采不只一次地向人們宣稱上帝已死的事實,但“上帝死了”的真正內涵是什么?
(二)如何解讀“上帝之死”的真正內涵?
第一,從基督教的神學意義來講,上帝之死是指上帝自身的死亡。首先是指《舊約》中的上帝死了,但新的上帝圣子代替了猶太人;其次是指圣·保羅所認為的上帝之死,即耶穌基督為拯救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之上的自我犧牲,替世人贖罪。很顯然,尼采殺死上帝之本義并非如此。第二,從信仰本身來講,尼采之言“上帝死了”并不等同于一切信仰的寂滅。人生不能沒有信仰,尼采只是強調對上帝極端信仰、教條信仰、盲目信仰的死亡,而非所有信仰之死。尼采反對腐化的上帝,但他并不反對所有宗教的信仰。因此,上帝死了意味著“上帝作為一切價值歸依的絕對信仰”死了,而非信仰本身之死。人的存在離不開信仰,我們可以在權力意志的指引下走向超人,而權力意志正是人之存在的信仰。第三,從尼采自身來講,上帝之死有更為特別的涵義。其一,上帝的死亡意味著人的死亡。尼采認為,上帝是人類為自己設定的最高價值,所以當人殺死上帝之時也就是殺死了謀殺上帝的兇手,即“尼采的‘上帝之死是上帝的謀殺者之死”[3]。換言之,基督教的上帝徹底死了,不會復活,也不會有新的上帝取而代之。因為上帝已死,其作為最高價值體系已經崩解,人類不再需要上帝,人類為了實現自我不得不殺死上帝。其二,上帝的死亡意味著虛無主義的開啟。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意味著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4]換言之,上帝死了也就標志著歷史最高價值的自行瓦解,即西方兩千多年的文化信仰毫無價值可言。其三,上帝的死亡意味著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尼采借助“上帝死了”這句話,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終結了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5]。他站在此岸世界批判了理念世界超感性的上帝,把人們從對理性生活的至高追求拉回了感性世界的現實生活,唯理智、道德、至善不再是人之為人唯一的信仰了,人們可以擺脫基督上帝找回自由,掙脫教會教條找回自己。換言之,西方形而上學的理性基礎即理性、上帝、理念等隨著上帝的死亡而化為烏有。可見,尼采的“上帝之死”是對上帝最高信仰之死,是一直以來西方理性世界推崇的終極價值之死,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絕對統(tǒng)治之死,是一切新道德、新思想、新世界的開啟,是獨立的、完整的、自由的自我的重構。
三、“上帝之死”的方式及原因
上帝死亡的事實已經確定,“上帝之死”的本真內涵也逐漸明晰,但困惑依然存在:西方形而上學的上帝生存了2000年,它曾經被奉為無所不能、完美絕對、無與倫比的永恒不滅之神,為什么尼采偏偏要說“上帝死了”?上帝究竟何以能死?
(一)上帝死亡的方式
其一,據海德格爾所言,當上帝成為所有客體的特殊客體,所有東西就成為無條件的自我確定的主體,主體代替了上帝,上帝不得不死。上帝死了,人代替了上帝的作用,人成為所有客體尺度的自我確定[6]。其二,根據尼采在其著作中對上帝之死的描述,上帝的死亡方式為自然死亡和被謀殺兩種形式。其中,自然死亡是指尼采堅信一切神都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人作為人類中的人必有一死,因此,一切神也必然逃不過死亡。上帝是人們?yōu)榱似渚窦耐卸鴦?chuàng)造的神,上帝自然也就難逃死亡的浩劫。換言之,上帝的死亡如同人的死亡,是自然而然的。而上帝被謀殺就是是被人類所殺死,即上帝死于人之手[7]。
(二)上帝死亡的原因
其一,從基督教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歷程來探討上帝的死因。尼采在《反基督教》中指出:“……穿過北極、穿過冰層、穿過死亡——那里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幸福?!敝挥型高^基督教文化的深刻背景,徹底瓦解基督教的歷史根源,才能解救人的生命?;浇痰暮诵囊x可以歸結為原罪、虔誠和救贖。上帝通過福音書為世人描繪一種永恒的、不滅的、“真實”的、不死的上帝王國來麻醉人類,讓人類苦苦掙扎于罪惡的現世而無所作為,只能在教會中、在教堂里幻想著來世的永恒和繁華。由此看來,正是基督教中盲目無用的“虔敬”、脫離現實的福音書以及迷茫虛空的教堂導致了上帝的死亡。當人們發(fā)現上帝只不過是人類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而自創(chuàng)的虛無的神時,“上帝關乎一切,一切歸于上帝”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超人不再需要上帝,強力意志也不斷抨擊上帝,人類擺脫了上帝的束縛,所以,基督教瓦解了,上帝死了。其二,尼采的《扎拉圖斯特拉如是》一書分析上帝之死的原因。首先,上帝對人類的愛和同情導致了其最終的死亡。上帝同情人類,同情使他痛苦,而他的愛要高于他對人類的同情。上帝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愛,對人類太過慈悲,以致于使他窒息于對人類的憐憫、極度的同情和過分的愛之中,所以上帝死了。其次,上帝對人類的了解導致了其滅亡。人類的本性是惡的,人們恐慌于自己的無能、丑陋和苦難,寄希望于上帝,而上帝除了讓人類為來世救贖,別無所能。上帝還窺見了人的一切罪惡,又無力拯救蒼生,而人類也難以忍受自身的丑陋赤裸裸地暴露在上帝面前,最終,人類就只有將這個見證者殺死[8]。
四、“上帝之死”的效應
尼采為什么勇敢地喊出:“上帝死了!”還一再稱贊人類殺死上帝的這一行為是偉大的?尼采的 “上帝死了”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深意?上帝之死將會給人類的精神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上帝死后,人類世界將會怎樣?上帝死后的世界一片狼藉,人心惶惶。因為人類2000年來孜孜以求的最高價值、最高信仰、最高道德就這樣崩塌。沒有上帝的庇護,人們變得無所適從。對此,尼采是極不贊同的,因為“上帝死了”才迎來時代曙光,“上帝死了”是一切得以重構的堅實之基,人類獲得的是超越理性的喜悅與自由。上帝死后的世界霞光萬丈、希望重生。尼采批判理性主義,批判基督教信仰,無情果敢地殺死了上帝。上帝死后,他以“未來人”的身份回歸人性;以“超人”的強力釋放生命,超越理性,重估價值;以“大地”的意志跨越黑暗,邁向光明。人們不再扭曲人性、抑制本我地盲從于上帝,人的尊嚴、人的理性、人的自由得以解放。
上帝已死,這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無需爭論。上帝之死并非“絕對死亡”,是教條化的基督上帝之死,是傳統(tǒng)理性的絕對權威之死,是人類腐化的絕對信仰之死,是制度化的虛偽道德之死。因此,對上之帝無需擔憂,人們將迎來希望的曙光:生命重生,存在重構,價值重估。
參考文獻:
〔1〕尼采.快樂的科學[A].尼采文集(悲劇的誕生卷)[C].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246-247.
〔2〕尼采.快樂的知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27.
〔3〕莫偉民.莫偉民講??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0.
〔4〕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49.
〔5〕〔6〕Hans-Joachim Friedrich,Martin Heidegger.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 Kt, Bd. 67, Metaphysik und Nihilismus [M].Frankfurt am Me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 1999.177-179,181-182.
〔7〕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話“上帝死了”[J].哲學研究,2006,(09):66-73.
〔8〕周國平.尼采在歷史的轉折點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00.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