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星
一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一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一首《嘉興界》,將氤氳著水汽、搖蕩著舟楫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色鋪陳在世人眼前。
說起江南,似乎總離不開那爭流競秀、縱橫交織的水系。而在嘉興,以海鹽塘、長水塘、杭州塘、蘇州塘等為主的八大水系,呈放射狀布局,溝通東西南北,并與護城河相通,形成了一個大的水包圍圈,將城市環(huán)抱其中。而往來這些水系之上,將人與水牽連在一起,沖破河川的封鎖,讓城鄉(xiāng)間得以往來溝通的是那一艘艘舫船。船是河道上明亮的星,是枕水人家的夢歌。不同于其他江南水鄉(xiāng),嘉興的船有“三味”:它既是蕩波于夢里水鄉(xiāng)的舟楫,又是綻放在舌尖味蕾上的美味船肴,更是激蕩著時代巨變的紅色方舟……
千百年來,嘉興作為長三角水利與航運樞紐的地位從未改變過,而維系這一水系網(wǎng)絡(luò)的核心就是古運河。步入南湖區(qū)三塔路,遠遠望見運河邊高高矗立的三座古塔,這是大運河的標志,也是嘉興城的標志性建筑。相傳很久以前,此處河底下有條白龍,卷起浪來常致船翻,唐朝有個老和尚因此修建了三塔來鎮(zhèn)白龍。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古人修建三塔的真正目的是用作航標,提醒行船者,前面灣深水急。眼前的三塔灣,已沒有古時的浩淼,平緩的水流,滋潤著嘉興人的日常生活。三塔西側(cè)原先還有龍王廟,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桑茂蠶豐的圣地,過去,每逢農(nóng)歷三月十六,鄉(xiāng)民們紛紛在此搖船祭神、賽舟。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當年的開通,確立了嘉興南北通衢的古城地位,也成就其“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的美譽。在月河歷史街區(qū)內(nèi),如今的民居依然依水造勢,古街巷弄迂回曲折,古橋、流水、廊棚和眾多百年老字號,透射出濃厚的水鄉(xiāng)風情和舊時“江南府城”的繁華。作為市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古街區(qū),緊挨著大運河的月河街區(qū)曾是嘉興工商業(yè)最為繁盛之地。如今,這里入駐了258家商戶,大多以極具江南特色的傳統(tǒng)商業(yè)為主。除了美食街、風情街、花鳥市場、古玩市場等,還有吳越文化、運河文化、稻作文化、粽子文化等文化場館。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豐富多彩的活動應(yīng)聲上演,從端午百粽宴到中秋祭月,每個嘉興人的節(jié)目里,歡聲笑語都會蕩漾在這片運河邊的古老街巷。
悠悠運河水滋養(yǎng)著沿河人家和嘉興城外散落著的眾多城鎮(zhèn)鄉(xiāng)村,世界聞名的烏鎮(zhèn)便是其中之一。印象中的烏鎮(zhèn)是茅盾筆下的烏篷船和藍印花布頭巾,是《林家鋪子》里的商鋪和為衣食奔波的人們,是《似水流年》中的小橋流水、門楣樓雕和熱鬧喧囂的水上集市……車子從嘉興一路奔馳剛剛抵達烏鎮(zhèn),就飄起了霏霏細雨,天地間白蒙蒙一片,為古樸幽靜的烏鎮(zhèn)平添幾分仙氣。
整個鎮(zhèn)子河網(wǎng)密布,人們臨河而居、以水為街、傍橋而市,不時有烏篷船穿橋劃行,吳儂軟語哼唱的江南小調(diào)伴著咿咿呀呀的槳聲裊裊縈繞。千百年來,運河水和烏篷船早已成為烏鎮(zhèn)的血脈和生命,刻印進當?shù)厝顺源┳⌒械姆椒矫婷?。烏?zhèn)的水上婚禮便是頗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載滿大紅嫁妝的船只,是迎親隊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新娘身披鳳冠霞帔,腳踩麻袋片登上喜船,一條水路直達新郎家里。
夕陽西照,游人漸次稀落,古鎮(zhèn)的船家泊船收槳,賣藍印花絲綢布料的攤主們紛紛歇業(yè)打烊,回到枕水一邊的灶房廳堂,開始了炊煙裊裊的水鄉(xiāng)尋常百姓生活。
“七月南湖水漣漣,煙雨樓臺雨如煙,荷花深處搖來一只船,南湖的船,黨的搖籃,歷史將從這里揭開新篇……”嘉興的船往來穿梭在水鄉(xiāng)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之上,而在眾多的船只中,最讓嘉興人甚至全國人民魂牽夢縈的,是靜臥在南湖清波之上的那艘紅色方舟。
南湖位于市區(qū)東南部,分東西兩湖,因兩湖相連形似鴛鴦交頸,且古時常有鴛鴦棲息,因此又叫鴛鴦湖。我們在渡口乘上一艘畫舫,舫船犁開漫漫水波,朝著湖心島駛?cè)?。抬目遠望,滿堤綠柳,淡水碧林相映成畫,微風徐來,輕煙拂渚。約十分鐘左右,登上了面積不足18畝的湖心島。最先入目的便是停駐在南堤水面的一艘單夾弄絲網(wǎng)船,船頭向東,離岸咫尺,在陽光的照射下,通體流轉(zhuǎn)著褐色的光芒。這就是見證“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這一開天辟地大事件的“一大”紀念船,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南湖紅船”。
時光回到97年前,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陂迫休會。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翠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甸導(dǎo),從上海乘火車轉(zhuǎn)移到嘉興,再從獅子匯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島,最后轉(zhuǎn)登王會悟預(yù)訂的游船,并在這里主嚴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航船從這里揚帆遠航,南湖也隨之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國紅色旅游之源。
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每天要接待三四千游客,“七一前后,游客數(shù)量還會更多,近些年,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家?guī)卓趤韰⒂^的景象?!泵刻?,來自各地的人們紛紛在紅船前駐足,或瞻仰凝視,或拍照留念,在他們心中,沒有一艘船,如紅船一般,激蕩著時代的巨變。
步行環(huán)島一圈大概只需十幾分鐘,島雖小,故事卻不少。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八次在南湖駐蹕,每次都賦詩留跡,現(xiàn)在島上還留有兩塊御碑。正對著紅船的“煙雨樓”,取名自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它靜靜地佇立在湖心島上,往日的凝脂繁華隨著一泓清水蕩漾開去。邁入廳堂,兩側(cè)高凳成列,“分煙話雨”的匾額高懸于中堂之上,涼風習習,似有煙雨順著打開的窗牖從湖面吹來,青山綠水中的文化氛圍,陶冶了每一位游人的心性,南湖真是個好地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南水路通達,許多古代的商賈和讀書人大多搭乘船只通行,餓了自然就在船上吃起了漁家現(xiàn)殺現(xiàn)烹的餐食,漸漸地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菜系“船菜”,而在蘇州、無錫、杭州等眾多“船菜”流傳之地中,嘉興的“南湖船菜”在烹飪史上獨樹一幟,是不可不品的美味佳肴。
葉圣陶曾在其《三種船》記述道:“船家做的菜是菜館比不上的,特稱‘船菜。正式的船菜花樣繁多,菜以外還有種種點心,一頓吃不完。船菜所以好就在于只準備一席,小鑊小鍋,做一樣是一樣,湯水不混和,材料不馬虎,自然每樣有它的真味,叫人吃完了還覺得饞涎欲滴。船菜既然好,坐在船里又安舒,可以眺望,可以談笑,玩它個夜以繼日……”誠然,船菜的食材大都是現(xiàn)撈現(xiàn)做,新鮮無比,加之選用上好的調(diào)料精心烹制,色香味俱全。除了應(yīng)時外,還能飽覽湖光山色,移步換景、杯隨景動、盤中映景,有“食景兩相宜”的格調(diào)。
南湖船菜曾在明、清時期盛名一時,當時的游船一般在后艙設(shè)有廚房,或是前面一個畫舫,后面多跟一艘專做烹飪之用的沙飛船,船娘們在不大的艄艙中,發(fā)揮著爆、炒、燎、煮、炸、熘、燴、燜等絕技,準備各色各樣的佳肴備料,隨時等候客人的招呼享用。到處能看到“畫舫在前,酒船在后,櫓篙相應(yīng),放乎中流,傳餐有聲”的船宴場面。
南湖船菜貴在精細,原料主要來自南湖特色時鮮,如魚、蝦、蟹、鰻、菱角等,尤其注重原料新鮮和烹飪手藝。許多菜肴均在船上活捉、活殺、現(xiàn)烹、現(xiàn)吃,可謂鮮美絕口。如今,很少有在船上制作船菜的了,但走在嘉興城的街巷,你總能看到“南湖船菜”的字樣,雖然搬到了陸地上,但船菜的風味和品質(zhì)依然堅守如初。正宗的船菜,包括以蝦仁、蟹粉、蹄筋、蘑菇、五香鴿、蝦圓、白木耳和蓮子為主的“八小碗”和以蟹黃、魚翅、八寶鴨、魚肚、涼拌鱉裙、火腿踵、粉蒸肉等為主的“八大碗”。一般還備有南湖菱角等小食和點心。南湖的菱角是嘉興特產(chǎn),別地兒的菱角是有兩角或三角的,只有南湖的菱角是無角的,被稱為“無角菱”。
離開嘉興的前夜,心里隱隱有些不舍。河道縱橫,平靜無波。船家泊船收槳,船肴呈至席前,紅船靜臥湖面……皎潔清亮的明月,映照在南湖水面上,為這座悠久古城的夜獨添一抹豪情。
·交通:可乘飛機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或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再乘大巴前往嘉興,兩機場每日往來嘉興的班車非常頻繁。亦可乘高鐵前往嘉興。
·美食: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的嘉興,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從而形成了其獨有的美食文化。除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嘉興“南湖船菜”外,號稱“江南粽子大王”的五芳齋粽子糯而不爛,是端午節(jié)日美食。此外還有醬蹄膀、烏鎮(zhèn)紅燒羊肉、蔥油菱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