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蓋倫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而房成法的那次救災之行也過去了十年。十年前的5月14日,兩架“獎狀”遙感飛機從北京飛往汶川災區(qū),執(zhí)行遙感拍攝任務。隨后,房成法飛赴重慶,他和它們共同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寶貴信息。
對于執(zhí)行任務的“獎狀”,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以下簡稱遙感中心)副主任房成法的感情可謂復雜。
從膠片時代開始,房成法就和“獎狀”一起,丈量祖國大地。那并不寬敞的機艙,是他最為熟悉的一方天地?,F在的他,做起了管理工作?!拔艺媸菦]什么好寫的?!币粋€下午的采訪即將結束,房成法擺擺手,“我還是建議你去找一線的年輕人”。房成法覺得,自己沒有故事。是嗎?
1985年5月,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成立。1986年,在國家計委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該中心配備了兩架由美國賽斯納飛機公司生產的小型公務機“獎狀S/II型”改裝而成的專業(yè)科學試驗飛機。
一架是光學遙感飛機,另一架是雷達遙感飛機。實際上,遙感飛機是一個對地觀測平臺,它能綜合集成多種遙感設備,開展可見光、紅外、微波等譜段的航空遙感試驗。
20世紀80年代末,大學畢業(yè)不久的房成法來到了遙感中心。說來也是有趣,當年高考前,房成法最心儀的大學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奈“怎么算分都不夠”,于是他報了武漢測繪學院,學了攝影測量與遙感。
飛機由海軍代管飛行,而技術人員則要“一專多能”,不僅要設計測繪技術路線,還要操作機上設備。由于當年的導航系統(tǒng)每隔一段時間會產生漂移,他們還要負責校準航線。
怎么校準?聽起來有些古老——靠目視。拿著紙質地圖,如果航線長,還要七八張,用不干膠粘起來,連成一張大地圖。先用筆在地圖上畫好航線,再將地圖卷好,帶上飛機。機艙內空間狹小,地圖鋪不開,只能一點點往外攤開,飛到哪一段了,就看哪一段。
判斷飛行位置的方法,是在地面上找顯眼的地標。“如果飛機飛得不平,瞄具里的十字線就歪掉了,那就看跑了。”房成法回憶著,“干這個很需要耐心。”要是碰上大氣流,就更難受。
讓房成法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地震初期,道路損毀,人力難及,一些地區(qū)由于云層過厚,衛(wèi)星遙感也“眼盲”。航空遙感,成為觀察災區(qū)情況的可靠力量?!爱敃r覺得,國家重大需求出現了,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房成法說。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郭華東主動請戰(zhàn),向上級請求執(zhí)行任務。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遙感飛機得以在短時間內拿到許可進入災區(qū),房成法也迅速飛赴重慶參與協調管理工作。
房成法有記錄的習慣。十年過去,當時的記憶已經模糊。他從辦公室的柜子里拿出十幾冊日程本,“我當時都記了,這上面的一定最準確”。
他翻開日記本,時間也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山河破碎,大地震動。5月14日清晨,遙感中心的兩架飛機從北京良鄉(xiāng)機場起飛,承載重托,飛向重慶。
天氣并不好。據當時媒體報道,重慶機場上空陰云密布,大雨滂沱。直到中午,風雨還時停時歇。
7:00,二號機飛赴重慶;13:00,開始工作;19:00,第二次工作。
8:00,一號機飛赴重慶。
14:00,(我的)航班飛重慶。
第一批數據20:30準時送出。
二號機23:30落地。
1:00,睡覺。
備注:二號機一天飛了13小時44分。
這是房成法2008年5月14日的記錄。沒有形容詞,沒有感想,只有最為簡單的時間和數據。
有了遙感信息,就知道災區(qū)哪里存在需要避讓或繞行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知道哪里有堰塞湖,就能找到可安全快速通往災區(qū)的“生命通道”。
在房成法的日程表上,還忠實記錄了那些值得銘記的時刻。比如在當年5月15日,他寫道:“機械故障,急?。 焙竺娲蛄藘蓚€感嘆號。
那是1號機(光學遙感機)團隊在結束當天飛行任務進行檢查時,發(fā)現飛機機翼蒙皮脫膠,必須連夜檢修。
據統(tǒng)計,在汶川地震救災過程中,遙感中心的兩架飛機累計飛行227小時,飛行范圍達12.87萬平方千米。通過解譯航空遙感數據,向國家上報100余期專報。
2010年的玉樹地震,2013年的蘆山地震,在這些關鍵時刻,“獎狀”都到達災區(qū)。雖然已不在一線工作,但房成法每次也同樣奔赴現場,進行協調指揮。
房成法是航空遙感這幾十年發(fā)展的親歷者。
他親歷航空相機從膠片式到數字式的發(fā)展,獲取的影像由原先的膠片影像發(fā)展到現在直接的數字影像。他也親歷我國科研機構經過多年攻關,成功研發(fā)L、S、X等波段雷達,實現機載雷達全天候、全天時高分辨成像和三維干涉成像。
二十余年過去,房成法不再經常與“獎狀”同飛。不過,他現在是航空遙感運行管理部主任,管的還是“獎狀”那攤子事。
房成法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擁有國產的航空遙感平臺。實際上,“十一五”期間,研制國產遙感飛機就已經被列為十二個重大科技基礎建設項目之一。
“獎狀”的飛行狀態(tài)依然良好,但使用美國飛機,也意味著要依賴美方提供的服務,“總會受人掣肘”。
2014年6月,中科院電子研究所與航空工業(yè)西飛正式簽訂了兩架“新舟”60遙感飛機研制合同。
熟悉飛機的房成法知道,這種特種飛機不好造。要完成遙感任務,就必須對飛機進行改裝,但是對飛機的每一點改動,都會改變飛機的氣動外形,都需要重新開展適航驗證;而每一輪驗證,都耗時漫長。
“在國家實力上升的時候,我們要有更好的選擇。”房成法想著,以后,具有歷史意義的“獎狀”能成為“新舟”60的補充,繼續(xù)安全平穩(wěn)運行,繼續(xù)飛過高山大海,繼續(xù)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