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溫州市甌海區(qū)第二高級中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教學手段也不斷更新,越來越多老師在教學中采取了多媒體電教手段。不可否認,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尤其是在充分發(fā)揮地圖的作用方面,的確有難以取代的重要作用。對于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細微的結構等,多媒體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決,達到圖文相統一的效果。
圖1
但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發(fā)現,多媒體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弊端,比如許多圖和動畫的展示往往一閃而過,像放電影一樣,留給學生的印象并不深刻等等,它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
以下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板圖板畫在以多媒體為主要輔助工具的高中地理課堂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探尋地理事象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其抽象性、推理性、綜合性、靈活性強等特點,常常成為地理教學中的難點。所以許多地理規(guī)律只靠課堂中多媒體演示過程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大氣環(huán)境”這一單元,也是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點。在進行高一地理教學時要求學生完成的鋒面示意圖。我只在黑板上畫出地面和鋒面,通過講述冷鋒和暖鋒的概念,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冷暖氣團的位置和移動方向,引導其思考鋒面附近的天氣狀況和鋒面運動情況,從而比較冷暖鋒的異同點。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深刻了,對知識點的把握更容易了,對示意圖的印象也更深了。
地理所研究的對象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間,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是學習地理極重要的方面。學習一個區(qū)域,首先要了解這個地區(qū)的空間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政治地理與經濟地理位置;繼而弄清地區(qū)內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氣溫、降水、植被等的空間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經濟資源、工業(yè)部門、主要農林牧產品、交通運輸線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配置原因。
因而,確定區(qū)域位置,學會空間定位是區(qū)域地理復習的出發(fā)點和基本點。如圖2,為了讓學生掌握非洲的輪廓特征和空間位置,我先畫一個梯形下接一個三角形,然后大致畫出非洲輪廓,然后讓學生來畫出經過非洲的重要經緯線,還可以進一步嘗試畫出非洲主要的山脈、河流、自然帶等,從而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樣通過填圖、繪圖練習,力爭做到“心中有地圖”。學生在看見局部區(qū)域圖時,就不會再茫然無措了。
另外,學生在記憶區(qū)域地理的基礎知識時,常常感到內容龐雜,看過的區(qū)域圖印象不深刻,很快就忘記圖中一些重要信息。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也往往是很快閃過,很快忘記,但通過老師的板圖板畫,則能讓學生印象很深,而且很多學生還能“照葫蘆畫瓢”,掌握記憶這部分內容的方法。
如,在分析講解“重污染工業(yè)的布局”內容時,講到有大氣污染的工廠的布局原則,我們就可以簡單勾畫這三幅圖,說明工廠應布局在“居民區(qū)盛行風的下風地帶”或“與盛行風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這樣簡潔明了地說明問題不是更好?
總之,傳統的“板圖板畫”教學的確仍有許多明顯的優(yōu)點,教師通過邊講、邊畫、邊問,使各地理要素分層凸現在第一平面上,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抓住地理特征,加強識記,使地理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步發(fā)展,從而把教學過程與認識過程統一起來,容易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當堂作圖,學生反復觀察作圖順序和作圖技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作圖興趣和習慣。實驗證明,凡視、聽、做結合,經常隨同教師作圖的學生,其地理知識的當堂鞏固率一般可達70%以上。
[1]《簡易地理教學板圖板畫基本功》宋濟平(浙江教育學院)
[2]《如何突破地理教學難點》關景龍(北京市大興縣教師進修學校)
[3]《淺談高中地理中的板圖板畫教學》陳元康(江蘇吳縣蘇苑中學)
[4]《淺議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植玉珍(光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