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晚,《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上,來自杭州的外賣小哥雷海為逆襲奪冠,獲得第二名的是來自北京大學的文學碩士彭敏,獲得第三名的則是四川大學學生韓墨言。主持人董卿這樣稱贊雷海為:“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書店里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彩。”
雷海為說,自己7歲起讀詩,喜歡詩詞中文字的韻律感,至今仍隨身攜帶一本《唐詩三百首》。從20歲離家起,雷海為已經(jīng)在外漂泊了17年。做禮品銷售那幾年,每周末他都會去書店看詩詞,在書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寫下來,下次去書店再校對一遍。如今做起了快賣小哥,在等餐間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戲,雷海為還是在拿著手機背詩。盡管物質(zhì)生活并不如意,也一直未成家,但是在他看來,“詩與遠方”是一種永恒的追求,讀古詩詞,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活出自己的詩意人生
十幾年前,雷海為看了金庸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的詩句,把他領(lǐng)進了古代文學的江湖。感受著古人的情感、中文的意境,雷海為在工作之余不斷讀詩、背詩。打工持續(xù)了多少年,詩詞就陪伴了他多少年。決賽播出的當天他依然穿梭于杭州的巷陌之中,詩詞似乎沒能改變他的生活和命運,那么詩詞之于雷海為有什么用呢?
由詩詞,與千古圣賢神交。與友人告別,李太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深情浮現(xiàn)眼前;曲終人散,更能理解杜工部觀劍舞畢“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zhuǎn)愁疾”的況味。在類似的場景想起相關(guān)的詩句,與作者的心律產(chǎn)生共鳴,在時移世易中理解歷史、理解生命。
由詩詞,讓生活節(jié)奏沉靜。答題沉著,泰然自若,雷海為給很多觀眾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十幾年里,他做過電話銷售、馬路推銷、服務(wù)員、洗車工,也輾轉(zhuǎn)了幾座城市,在變動不居的生活中,詩詞是唯一不變的行李?!案褂性姇鴼庾匀A”,即便常常日曬雨淋、穿行不息,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寧靜,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是詩詞給他帶來的不凡。
由詩詞,堅定前行的腳步。華翰辭章,并不應(yīng)該變成“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避世寄托。當雷海為在書店里默默背詩,當他利用送餐間隔的碎片時間讀書,當他承受著生活的奔波與辛苦,他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遷怒貳過,賽場上那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場詩。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他是一位生活的強者。縱使困頓,也不改內(nèi)心的純潔、不棄生命的高貴,正是真正的詩意所在。
詩歌未必來自遠方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生活是乏味的,甚至是艱難的,茍且的生活和詩意的遠方似乎總是對立,無法共容。然而雷海為卻告訴我們,體味詩歌并不一定非要去到遠方,閱讀是抵達詩意和美學最簡便、也最便宜的方式。它會讓生活變得輕盈一些。文學并不是知識分子的專屬品,文學和體力活也并不對立,相反,當它和最樸實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的時候,才格外美妙。每個人都可以用文學來領(lǐng)悟?qū)こ5娜兆?,甚至拿起筆,去書寫最平常的日子。
雷海為讓人想起十多年前,新疆作家李娟橫空出世。李娟不是坐在書房里寫作的,她在阿爾泰地區(qū)當裁縫、開雜貨鋪、跟著牧民轉(zhuǎn)場,從春牧場、夏牧場一直到冬牧場。她干著繁重的體力活,可她筆下的文字無比樸實,又無比華麗。體力活并不意味著粗糙,干體力活也并不意味著腦中空空無物,這其中其實蘊藉著最原始的生命張力。
年輕人,或許可以嘗試像雷海為一樣,不要輕易被生活壓垮,不要輕易隨聲附和或隨波逐流。在生活喘息的間隙里種下一顆種子,它可能就會靜悄悄地開出一室蘭花。用詩歌給生活加一層濾鏡,它至少會變得賞心悅目很多。改變,或許就從這里一點一點開始了。奪冠后的雷海為依然在送外賣,但誰也不能否認,詩歌對他的回報,早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