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
“洘埭子”
烏礁島東洲村的年味是從“洘埭子”開始濃起來的。
“洘埭子”這個詞,烏礁島、滸茂島的老一輩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洘,是車水的意思。早年農(nóng)耕時代沒抽水機,靠水車車水灌溉農(nóng)田,也用它抽干池塘里的水。埭子,本來應(yīng)該是土壩的意思,東洲人引申為河塘、池塘,大概是指壩子、河岸圍起來的水道。在我的記憶中,九龍江邊的東洲村有很多河道,蜿蜒在田野之中,滋潤著肥沃的土地。這些河道有寬有窄,與九龍江相通,靠著江邊水閘控制進(jìn)水、放水。河道里養(yǎng)魚,春季下放魚苗,到了年底,魚兒又肥又大,抓起來分給村民們過大年。東洲村人所說的“洘埭子”是指抽干池塘的水抓魚。
從臘月初八開始,東洲村就安排一些人“洘埭子”。我小時候看到的“洘埭子”,已經(jīng)有抽水機了,我舅舅就是看管那臺抽水機的技師?!皼熫ぷ印钡拇迕耜P(guān)掉從九龍江進(jìn)水的水閘,在較窄的河道壘起一道土壩,一段一段車干水,將抓到的魚兒圈在最后一個最深的池塘里。大約在除夕前三天,抽水機不停地抽水,池塘快見底的時候,村子里的孩子們便熱鬧起來,紛紛準(zhǔn)備方形小漁網(wǎng)和竹鉤去塘邊撿“魚屑”。抽水機轟轟的響,孩子們用一米見方的漁網(wǎng)攔在排水道,網(wǎng)住抽水機帶上來的小魚蝦,其中有斷頭的,有斷尾的,稱作“魚屑”很貼切。
所謂的“竹鉤”,就是用一節(jié)鐵線磨尖,淬火后彎成魚鉤形狀,再綁在三五米長的竹竿上,用來鉤住池塘里蹦出來的小魚兒。當(dāng)池塘中剩下一汪水的時候,魚兒受擠,活蹦亂跳,引來一陣陣歡呼聲。小魚兒驚慌四散,有的跳到泥面上,有的鉆到泥漿里?!皼熫ぷ印钡娜擞靡环N叫“蘆藤”的樹根,在石臼里捶打,絞出牛奶樣的藤汁,摻水后潑在池塘裸露的泥面上,潛伏在泥土中的鰻魚、小魚就像吃了迷魂藥一樣,撲騰撲騰的逃出來,暈倒在水面或泥面上。那些早就等候在“埭子”周圍的小孩,趁著“洘埭子”的人不注意,像魚鷹一樣敏捷,紛紛伸出竹鉤搭住魚兒,鉤上岸來?!皼熫ぷ印钡娜思僖膺汉葞茁暎簿捅犚恢谎坶]一只眼讓小孩子們鬧騰去。我后來才知道那些小雜魚一部分是分給“洘埭子”那些人的福利,但那些調(diào)皮的“小魚鷹”大都沾親帶故,況且跟著一起來的三姑六婆,在埭邊嘰嘰喳喳的給“洘埭子”增添了很多笑聲和喜樂的氣氛,“洘埭子”的漢子因為有村姑們在河岸上看熱鬧,特別的“骨力”(賣勁),脾氣也平和了許多,這才有讓“小魚鷹”成群結(jié)隊爭相鉤魚的盛會。
我也曾經(jīng)在“洘埭子”時鉤過魚。那時我才上二年級,外公給我綁了一根小魚桿,讓我去湊熱鬧。臘月天氣特別的冷,我穿著件黑棉襖,打著赤腳,站在寒風(fēng)中冷嗖嗖的。和我一同去鉤魚的小伙伴叫姚娘剩,外號叫“豬羔仔”,臉圓圓的,鼻子平平,嘴唇特別厚,很像圓嘟嘟的小豬崽。別看他個子小,卻動作敏捷,是鉤魚高手。看他站在池塘邊,雙眼賊溜溜地轉(zhuǎn),見泥面上冒著水泡,他就伸出竹鉤劃拉下去,抖一抖竹竿,一條小魚便被鉤子搭住,吧拉著尾巴,嘿!得手了。他立即掰下魚兒,放進(jìn)魚籮里,閃開身子往別處鉆去。后來我發(fā)現(xiàn)“豬羔仔”的鉤子,比我的多了個“倒鉤刺”,怪不得一搭上魚兒就不會跑掉,如此屢屢得手。我看“豬羔仔”魚籮里鋪滿了小魚兒,心里癢癢的,也躍躍欲試,不管大人們的吆喝,瞅住機會趟到泥塘邊,盯著跳上塘邊來的魚兒。好不容易鉤住一條魚,“啪”的一聲,就有一塊泥巴打在我前面,濺起的水花濕了我半身,原來是“洘埭子”的人隨手扔了個土塊過來。這時岸上有人喊:那是看抽水機福來的外甥呢!這才讓我鉤住魚往回撤。舅舅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走過來看到我渾身泥水,掀開魚籮看到籮里只有一條兩寸長的“浮水魚”,便揶揄說:“你這小秀才,湊什么熱鬧,還是回家去碗里‘鉤魚吧!”
東洲村有三個生產(chǎn)小隊?!皼熫ぷ印钡拇迕癜炎サ降聂~倒在一塊干涸的稻田中,用大稱(東洲村人叫“量仔”)把魚兒分成三大份。各小隊派人用大籮筐抬回去按人口分魚。
我外公家住在村中央,家門口有一塊大磚埕,抬回來的草魚、鰱魚、鯉魚在那里活蹦亂跳。我們生產(chǎn)隊的小伙伴和村姑們,興高采烈的圍著地上的魚兒指指點點,議論著哪條魚大,哪條魚重,還數(shù)出有幾條金黃色的小鯉魚,夠不夠每家每戶分上一條。東洲村的村民除夕圍爐,餐桌上是要擺上一條小鯉魚的,那種金黃色的小鯉魚,不能打掉魚鱗,也不剖開魚肚,整條魚下鍋油炸,炸熟后黃金一般的顏色,放上十二根韭菜,用醬油煮熟,圍爐后放在廚房灶王爺面前,到元宵過后才能吃掉它。聽老人說,這是寓意年年有余,長長久久!
“長余菜”
臘月廿七、廿八日,東洲村巷頭巷尾到處飄著香噴噴的油煙味。
早年沒有冰箱之類的保鮮設(shè)備,過年過節(jié)許多食材都用油炸保持新鮮度。柴火灶燒得旺旺的,油鍋里炸完肉丸、魚丸、五香卷等葷菜,最后才是芋頭丸子、蘿卜絲丸子等素菜。我外婆家兩位小阿姨一位負(fù)責(zé)燒火,一位負(fù)責(zé)調(diào)料拌粉往油鍋里?。ㄕǎ┩枳?。那條金鯉魚是不拌粉的,最先炸熟裝碗里。我不時地打探炸熟出鍋的丸子,魚肉之類的丸子是不能動的,留著除夕團(tuán)圓飯吃和正月里請客用。當(dāng)聞到一股芋頭香味時,我跑進(jìn)廚房,發(fā)現(xiàn)兩個小阿姨正掰開一塊芋頭片美滋滋地吃著,看見我進(jìn)來,趕忙抹著油嘴說是嘗看看炸熟了沒有。我嚷著也要嘗一嘗,她們就塞給我?guī)讉€蘿卜絲丸子,叫我到外面吃去。剛好被正在掃院子的外婆聽見了,她在院子里大聲念叨:“楊文廣,一粒浮,一粒爽!”兩個小姨聽后嗤嗤地偷笑,不敢作聲。
原來這句閩南俗語,說的是有個貪吃的小媳婦,冬至搓湯圓時,一邊下鍋煮圓子,一邊把煮熟浮上來的湯圓偷吃掉,正好被看大戲回家的丈夫看到,小媳婦故作鎮(zhèn)定問丈夫演的是什么戲文,丈夫揶揄她說:“楊文廣,一粒浮,一粒爽!”楊文廣是宋代楊家將楊業(yè)的孫子,據(jù)傳是個打仗很了得的少年英雄,那晚演的大戲是《穆桂英掛帥》,楊文廣是劇中的人物,丈夫借楊文廣來諷刺偷吃的事。小媳婦知道自己偷吃湯圓被發(fā)現(xiàn)了,很是羞愧。至今,東洲人都知道這句話是用來戲謔偷嘴、貪吃的。放在平時,外婆看到小姨和我偷吃東西,即使沒有提著笤帚橫掃過去,也得罵個滿頭狗血。但東洲村人有個說法,除夕前和“新正”(農(nóng)歷正月十五前)是不能打罵孩子的,還得盡量說些吉利的話。
除夕下午,我家兩個竹篩子都鋪滿炸好的食品,被高高掛在屋檐下,家貓聞到魚香味,“喵喵”直叫,在院子里來回踱步,不敢跳上去偷吃。那個年代農(nóng)村,物資極端缺乏,幾乎清一色的“貧下中農(nóng)”——窮人身份。但過年是件大事喜事,家家戶戶平時省吃儉用的,到了春節(jié)借錢也得“奢侈”一回。我小時候最為盼望的就是春節(jié)不但有新衣服和紅包,還可以吃到干飯和油炸的菜肴。
我外婆家過除夕是很講究的。我舅舅和兩個小姨都還沒成家,外公外婆加上我們一家正好十口人,所以外婆要求我母親帶我們回娘家一起“圍爐”吃年夜飯,以示十分圓滿。年夜飯有十二道菜,除了一條金鯉魚和一碗帶根須貼紅紙的小芥菜(大概是寓意有頭有尾、平安長壽)外,還得整出四葷四素兩湯的菜肴。葷菜是自家養(yǎng)的雞鴨和油炸的肉塊、魚塊等, 素菜除自家種的花菜、包菜、蘿卜外,一定有芋頭——閩南話有個說法叫“吃芋有頭路”,那時月月領(lǐng)工資的人叫“吃頭路”,比掙生產(chǎn)隊的工分有體面。我老爸算是個“吃頭路”的,比一般人家多分了點年貨。
我外婆家吃年夜飯有個規(guī)矩,桌上的菜不能一掃而光,要留點剩菜,人人還得剩下大半碗干飯放著,叫作“壓碗底”。吃過的泥蚶外殼,得撒在大門后面,初五過后才能掃掉,寓意年年有余。我那時就很納悶:明明平時餓得要命,還留那大半碗飯裝著吃不完的樣子,豈不好笑!現(xiàn)在想來,抑或是早年那“壓碗底”的祈盼,才有如今的豐衣足食呢。人如果連美好的愿望都沒有,生活不是很無趣嗎?
吃過外婆家的年夜飯,小孩子都領(lǐng)到了壓歲錢,穿著新衣服逛石碼街或走親戚去了。從正月初一到初四,幾乎天天吃干飯,對于一整年都是吃地瓜喝稀粥的我來說,這幾天簡直就是地主老財家的生活。記得當(dāng)時下飯的菜特別的香,每天將吃剩的花菜、蘿卜、芥菜加上油炸肉丸子等摻和著一起加熱煮熟,香噴噴的簡直勝過一道“佛跳墻”。尤其是自家栽種凍過霜的芥菜,焯水后放在灶頭,過后幾天再和其他剩菜煮起來吃,又嫩又香,即所謂的“長余菜”或“長年菜”。盡管現(xiàn)在有大魚大肉、美味佳肴,但我總忘不了外婆家那“長余菜”的滋味。
有個題外話,據(jù)說有人做過考究,早年間農(nóng)歷九月、十月出生的孩子特別多,原因是正月里年輕夫妻們吃香喝辣的,備足了“彈藥”,逢年過節(jié)心情好,又有空閑時光,造人的機會多。我是農(nóng)歷九月十二出生的,所以老婆經(jīng)常玩笑說,估計也是得益于過年“溫飽思淫欲”的衍生品。
“長余菜”,真是一道不錯的菜呢!
“磨腳蹄”
東洲村“洘埭子”結(jié)束,管水閘的人便開始進(jìn)水,九龍江水流入大小河道里,水盈盈清溜溜的。村民們又開始洗洗刷刷 ,孩子們也開始過年的清洗“美容”,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磨腳蹄”。
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的大人小孩平時是沒鞋子穿的,只是到了晚上上床之前才打一桶水洗洗腳。如此經(jīng)年累月的淤積,腳丫上便有一層厚厚的“腳仙”(污垢),脖子耳后也有一層揮之不去的“黑煙”,戲稱“煙窗筘”(脖子上的一圈污垢)。要過年了,總得有個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樣子,家長們就哄著小孩子說:洗干凈了才能穿新鞋新衣服!于是,在除夕前一天,東洲村的孩子們大都會跑到河邊洗“煙窗筘”“磨腳蹄”。
約上幾個小伙伴,坐在河邊的石板上,一邊將腳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一邊用毛巾搓洗脖子和耳后根。冬日的暖陽照在后背,北風(fēng)雖然冷絲絲的,但一想到將有新衣服和新鞋穿,心中便充滿期待。孩子們嬉笑著,打鬧著,笑聲驅(qū)散寒意,村子里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氣。待到泡在水中的雙腳發(fā)紅,污垢松軟,便開始用手搓洗腳盤、腳趾、腳后跟,有些“老腳仙”洗不掉,就在池塘邊或跑到倒塌的老屋子找?guī)讐K小瓦片,在石板上磨掉那些棱角,然后在腳上來回磨洗,男孩子大都粗線條地劃拉幾下了事,村里的小姑娘卻十分細(xì)致小心的慢磨細(xì)搓,直至小腳丫露出紅紅的嫩嫩的毛細(xì)血管,才算洗干凈。記得那時有個叫青葉的鄰居女孩,扎著兩條小辮子,臉有點黝黑,卻是瘦俏清秀的模樣,洗完腳丫,不知從哪里弄來一個藍(lán)色小盒子,盒面上畫著兩只小麻雀,從里頭挖出一點白藥膏(后來才知道叫百雀羚),輕輕地涂抹在手上和臉上。男孩們走在她后面,聞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兒,覺得很好聞也很好奇。那時,青葉簡直是村里男孩們心中暗戀的偶像。
除夕下午,太陽下山的時候,村子里開始變得特別安詳寧靜。炊煙裊裊,每家每戶都在忙著年夜飯,小孩子們大都圍在鍋灶邊看大人們做菜,那些有新衣服或新鞋穿的小孩,迫不及待的跑出來溜達(dá),炫耀自己的新裝。有些平時黑不溜秋的野小子,穿上新裝后一下子變得斯文起來,眼光故意停留在自己腳上的新鞋,眉飛色舞,有點嘚瑟。因為我是老大,鞋子穿不下時可以讓弟妹穿,所以我?guī)缀趺磕甓加幸浑p黑色的“萬里鞋”穿。新鞋總是太大,布鞋里頭便塞著一團(tuán)紙,當(dāng)時腳丫長得快,怕穿沒多久就穿不下了,家長都買大一號的。
春節(jié)終于來臨。初一一大早,每家每戶開門放鞭炮,紅紅的紙花散落一地,叫“開門紅”。穿著新衣服新鞋子的小孩們,歡聚在村中大磚埕,齊聲喊著:“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個飽……”他們手里捏著一根香,點燃從地板上撿起的那些散落的“啞炮”,乒乒乓乓炸響在一陣陣春風(fēng)里,東洲村里喜氣洋洋,年的味道濃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