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材料的和諧運用在裝飾繪畫語言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綜合材料的使用不僅僅要豐富多變還要推陳出新,使各種材料完美的契合在畫面上,準確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面所需要的空間位置。對于裝飾繪畫語言來說,畫面與材料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襯托的關系,材質的選擇要依據(jù)不同畫面的需要和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展現(xiàn)畫面的美感。
關鍵詞:裝飾繪畫 金箔 材質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精神世界的需求也隨之不斷的提高。裝飾繪畫的語言隨著時代的潮流也呈現(xiàn)出日益創(chuàng)新的趨勢。金屬材質不但可以通過材料作為依托,同時亦可以展現(xiàn)畫面的肌理和畫面的需求。本文就是對裝飾繪畫語言中的金屬材料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裝飾繪畫語言研究是擁有裝飾性、實用性、審美性、綜合性相互統(tǒng)一的美術最佳繪畫和表現(xiàn)形式,它以自然為媒介,但同時又不受制于自然對象,在造型、色彩和表現(xiàn)形式上追求藝術性和突出性,實現(xiàn)了繪畫和藝術的有效融合。裝飾繪畫語言呢,則是在繪畫的基礎上,利用材質的特性,裝飾語言的表現(xiàn)性進行繪畫,又不僅僅簡單的依附于材料的簡單運用,材質很顯然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樣的,在畫面中運用多種材質能夠體現(xiàn)畫面的不同質地,增加畫面質感。我們主要以金箔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中國“金箔文化”的歷史也很悠久,相傳在古代,金箔提取工序相當復雜,相傳在古代金箔是工匠用八百多斤的錘子反復敲打金子,經過千錘百煉的金子才會變成金箔,在三星堆考古發(fā)現(xiàn)了商代的金箔,其中,殷墟出土的金箔的厚度已經達到了0.01毫米左右,可見我國金波的制作工藝多么令人驚嘆,盡管當時0.01毫米已經非常薄了,但是和現(xiàn)在手工金箔也是不可同日而居。
任何一個藝術種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都有其發(fā)生的基本規(guī)律與脈絡,金屬材質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實用到裝飾逐步發(fā)展中無不體現(xiàn)了對于美的追求,黃金經過12道工序,輕如鴻毛,薄如蟬翼,軟似綢緞,這就是金箔復雜的鍛制過程。從第一張金箔的誕生到今天,這項傳世絕技至少歷經了1600年。古代的匠人正是利用黃金延展性強的特點,傳說用八百斤的錘子,上百名的工匠進行鍛制金箔,我們看到的薄如蟬翼的金箔要通過很多復雜的功夫才能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使用含金量達到百分之九十九的金子,經過配比金子、化金條、拍葉、做成捻子、落開子、沾捻子、打開子、裝開子、炕炕、打細、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序左右加工金箔。經過匠人所制作的金箔色澤金黃、薄如皂泡、軟似輕綢,據(jù)測量長度僅僅1毫米的厚度那是九百四十三張金箔累加的厚度。世人稱之為“傳世絕技”,“薄如蟬翼輕于塵”這些都是對金箔的真實描繪。在對歷史敬畏的同時,在對古代匠人的不斷崇拜的同時,我更加珍惜該材料的使用,在繪畫中小心翼翼的運用材質,在使用的時候我都會屏住呼吸,害怕一吹氣就把金箔吹飛。我一直在追求純粹的、無雜質的繪畫材質,在通過大膽的對物象和材質進行完美的結合,用最少的“視覺噪音”,帶來最優(yōu)質的畫面。在符合畫面整體的要求下,通過金屬材質在畫面中疏密,排列順序,構圖的體現(xiàn),展現(xiàn)畫面豐富多彩的裝飾性。
在西方,對于金箔的使用,首屈一指的人要說克里姆特對金箔材質的合理運用,其代表作《吻》除了畫面核心,表現(xiàn)人類的共性——對異性之愛外,畫面上各種金銀片、銅、珊瑚的裝飾更使這幅畫的藝術魅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面積的使用金箔,和加入了東方元素,讓人得到了一種新鮮而典雅的藝術享受,也讓人覺得這已經不僅僅是在欣賞一幅畫,還是在欣賞一件完美的工藝品。很顯然,克里姆特一直在藝術上努力創(chuàng)新,也在引領著創(chuàng)新,同樣也是運用綜合材料加入金屬材料的先驅。
金屬材料以其獨特的色澤和所呈現(xiàn)的肌理質感給人以奢華和恰到好處的質感,在繪畫中被廣泛運用,在中國畫家運用金屬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由來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屬顏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銀箔銀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貼金。
利用材料作為原有的藝術屬性,對材料的新的價值和功能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使材料在融合藝術特征之后不僅能夠在視覺上和功能之上超過原來藝術的內涵,更能在藝術的觀念之上為現(xiàn)代的裝飾藝術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大量的思想空間。在現(xiàn)代的繪畫的藝術中有許多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的觀念都與現(xiàn)代裝飾藝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純粹的寫實油畫和具有裝飾色彩的油畫擁有很多相通的繪畫方式和手法,在我的繪畫研究之中,我有事盡可能的想通過裝飾繪畫語言來表達現(xiàn)實主義的油畫作品,其實這并不沖突,而且還擁有很多共通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通過貼金來表示金屬質感的區(qū)域,再次進行繪畫,以達到真實的觸感和觀看感受,給觀者以真實的視覺效果。
結論:綜上所述,在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步高速發(fā)展,繪畫新形勢越來越多元化,但仍有許許多多藝術家不斷探索繪畫語言,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獨到的藝術見解,運用裝飾繪畫語言的豐富性來描繪我眼中美妙的畫卷。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文化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頻繁,各種文化相互融合,是各個國家繪畫藝術的民族特點不再那么鮮明,但是我相信大家的藝術作品所折射出來這個民族的時代感不會變,繪畫內容所表達出來的藝術精神不會變,我們應該做大眾需要和文化品味相結合的藝術作品,將其融會貫通這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變得更加的優(yōu)秀,使中國的裝飾繪畫語言研究更上一個臺階。
作者簡介:楊雪倫(1993.10~),性別:女,籍貫(吉林省松原市),學校:吉林藝術學院,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裝飾繪畫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