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琳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認為“吉林”地名起源于唐代“雞林”的觀點在學界陳陳相因,《欽定滿洲源流考》即載“若唐時所稱雞林,應即今吉林之訛,而新羅、百濟諸國亦皆其附近之地?!睂Υ速澩哳H多,反對者亦未曾給出令人信服的辯駁。筆者認為該說并不足信,有必要“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厘清兩詞概念。
“雞林”一詞自唐以來在我國流傳甚廣,但少有人注意到其含義實際應區(qū)分行政區(qū)劃、文學詞匯兩個邏輯層面,下面分予考辨。
第一,行政區(qū)劃之“雞林”。雞林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典籍中是在唐代。為了推行羈縻統(tǒng)治,唐王朝于龍朔三年在新羅設(shè)雞林州都督府,*亦有簡稱為雞林大都督府的,見《資治通鑒》卷201《唐紀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標點本,第6335頁):“乙未,置雞林大都督府于新羅國,以金法敏為之?!眱苑庑铝_國王金法敏為雞林州都督。此后有關(guān)雞林州的記載遂累見于史書,僅擇其要述之:
新羅國王文獻記載金法敏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敏為雞林州都督。②金政明金理洪天授三年,政明卒,則天為之舉哀,遣使吊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仍令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wèi)大將軍、雞林州都督。③金興光(金隆基)興光,新羅王理洪弟。初與太宗同名,武后改焉。長安二年冊立,仍襲兄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wèi)大將軍、雞林州都督之號。④金承慶金憲英故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寧海軍使、新羅王金承慶弟憲英,奕葉懷仁,率心嘗禮?!梢u兄新羅國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充持節(jié)寧海軍使。⑤金良相貞元元年,授良相檢校太尉、都督雞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①金敬信良相卒,立上相敬信為王,令襲其官爵。②金俊邕以權(quán)知新羅國事金俊邕襲祖開府檢校太尉、雞林州都督、新羅國王。③金重熙(金重興)戊辰,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新羅王金重熙兼寧海軍使。金彥升授彥升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國王。④金景徽(金秀宗)秀宗,憲德王母弟,改名景徽。寶歷二年立。大和元年,冊為嗣王,開府儀同三司、太尉、雞林州都督如故。開成元年,卒。⑤金慶膺冊王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尉、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王。⑥金膺廉冊立王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上柱國、新羅王。⑦金晸四年夏四月,唐僖宗降使冊封王為使持節(jié)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尉、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新羅王。⑧
② 《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新羅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36頁。
③ 《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新羅國》,第5337頁。
④ 《全唐文》卷1000《新羅王金興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10357頁。
⑤ 《全唐文》卷24《命金憲英襲封新羅王制》,第61頁。
新羅國王文獻記載金法敏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敏為雞林州都督。②金政明金理洪天授三年,政明卒,則天為之舉哀,遣使吊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仍令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wèi)大將軍、雞林州都督。③金興光(金隆基)興光,新羅王理洪弟。初與太宗同名,武后改焉。長安二年冊立,仍襲兄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wèi)大將軍、雞林州都督之號。④金承慶金憲英故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寧海軍使、新羅王金承慶弟憲英,奕葉懷仁,率心嘗禮?!梢u兄新羅國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充持節(jié)寧海軍使。⑤金良相貞元元年,授良相檢校太尉、都督雞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①金敬信良相卒,立上相敬信為王,令襲其官爵。②金俊邕以權(quán)知新羅國事金俊邕襲祖開府檢校太尉、雞林州都督、新羅國王。③金重熙(金重興)戊辰,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新羅王金重熙兼寧海軍使。金彥升授彥升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國王。④金景徽(金秀宗)秀宗,憲德王母弟,改名景徽。寶歷二年立。大和元年,冊為嗣王,開府儀同三司、太尉、雞林州都督如故。開成元年,卒。⑤金慶膺冊王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尉、使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jié)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王。⑥金膺廉冊立王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jié)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上柱國、新羅王。⑦金晸四年夏四月,唐僖宗降使冊封王為使持節(jié)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尉、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新羅王。⑧
①《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新羅國》,第5337頁。
②《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新羅國》,第5338頁。
③《舊唐書》卷13《德宗本紀下》,第392頁。
④《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新羅國》,第5338頁。
⑤陸心源:《唐文拾遺》卷68《新羅興德王金秀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11127頁。
⑥金富軾:《三國史記》卷11《新羅本紀第十一》,奎章閣本,第1頁。
⑦《三國史記》卷11《新羅本紀第十一》,第6頁。
⑧《三國史記》卷11《新羅本紀第十一》,第9頁。
可見自文武王金法敏至憲康王金晸二十位新羅國王中,史有明載曾受唐冊封為雞林州都督的竟占到八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標點本,第66頁)將雞林州之“州”記做“洲”:“元義方使新羅,發(fā)雞林洲,遇海島,上有流泉?!?/p>
咸亨年間,史籍中還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雞林道的記載:“尋而高麗眾相率復叛,詔起(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jīng)略之”,*《舊唐書》卷83《薛仁貴列傳》,第2783頁?!拔迥甏憾氯晌纾蔡幼笫?、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討新羅,仍令衛(wèi)尉卿李弼、右領(lǐng)大將軍李謹行副之”,*《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第98頁。并設(shè)立雞林道經(jīng)略使等官職。*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卷15《雞林道經(jīng)略使印》,(南京圖書館藏本,第3頁):“唐制,邊防戍兵總名曰道,道有大將一人曰大總管。已而更名曰大都督,而沿邊則別置經(jīng)略使以領(lǐng)之?!?/p>
唐王朝衰亡后,作為行政區(qū)劃的雞林州、雞林道不復存在。元朝雖“封王煦為雞林郡公”,*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2《碩德八剌汗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本,第156頁?!?李齊賢)歷官門下侍中,封雞林府院君”,*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76頁。但只是將雞林作為封號。
第二,文學詞匯之“雞林”。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增多,唐人對新羅有了更多了解,并普遍認可以“雞林”代稱之,此二字遂出現(xiàn)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如“上皇北臣穹廬,東臣雞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歲一來朝會”,*《全唐文》卷720《東城老父傳》,第7412頁?!胺蛞鄬⒑晷躏L,誕敷微言,使雞林塞外,一變可至齊魯”,*《全唐文》卷387《送歸中丞使新羅吊祭冊立序》,第3938頁。皆為新羅國之意。作詩送別出使新羅使節(jié)以及新羅友人的更是不勝枚舉。*前者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侍中之孫》(《全唐詩》卷359,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標點本,第4045頁):“相門才子稱華簪,持節(jié)東行捧德音。身帶霜威辭鳳闕,口傳天語到雞林。煙開鰲背千尋碧,日浴鯨波萬頃金。想見扶桑受恩處,一時西拜盡傾心?!焙笳呷鐒⒌萌实摹端托铝_人歸本國》(《全唐詩》卷544,第6293頁):“雞林隔巨浸,一住一年行。日近國先曙,風吹海不平。眼穿鄉(xiāng)井樹,頭白渺瀰程。到彼星霜換,唐家語卻生?!备鶕?jù)齊己送別日本僧人的詩作:“日東來向日西游,一缽閑尋遍九州。卻憶雞林本師寺,欲歸還待海風秋。”*《全唐詩》卷847《送僧歸日本》,第9596頁。此處“雞林”已然有了指代日本國的衍伸義。值得一提的是,史載新羅宰相曾重金收購白居易的詩作:“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頗以規(guī)諷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數(shù)千篇,當時士人爭傳。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甚偽者,相輒能辯之?!?《新唐書》卷119《白居易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標點本,第2655頁。傳為文壇佳話?!半u林”遂成為稱贊文章廣為流傳的意象詞匯,而頻頻現(xiàn)于各類文學作品中,如皮日休的“三十麻衣弄渚禽,豈知名字徹雞林”*《全唐詩》卷614《庚寅歲十一月新羅弘惠上人與本國同書請日休為靈鷲山周禪師碑將還以詩送之》,第7087頁。等。
宋遼金元明時期,很多文作采用“雞林”來稱贊錦繡文章,如贊蘇東坡“乃知先生高文大冊,傳播夷夏,又豈止及于雞林行賈而已哉!”*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第615頁。遼宣懿皇后詩中有:“文章通蠡谷,聲教薄雞林?!?陳述輯校:《全遼文》卷3《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62頁。明代文人何三畏亦言:“不肖格于卑末,不敢從社中人旅進旅退,而希雞林之譽,干牛耳之盟?!?何三畏:《何氏居廬集》卷12,四庫別集本。彼時雞林仍用以指代國家,如宋《東原錄》載“蟾桂三春捷,雞林一國榮”,*龔鼎臣:《東原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頁。《全遼文》載“(高麗國王)精儲龍宿,杰出雞林”。*《全遼文》卷2《遣蕭繼從等賜高麗國王冊》,第34頁。金代蔡松年言“聞道雞林珍貢至,侯門玉指金盤。六年冰雪眼常寒。”*蔡松年:《臨江仙》,唐圭璋編:《全金元詞》(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5頁。明《訓蒙駢句》有載“武將承恩面帶霜威辭鳳闕,使臣奉詔口傳天語到雞林”,*司守謙:《訓蒙駢句》卷下《十二侵》,古敏主編:《聲律啟蒙 訓蒙駢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69頁。被收入蒙童讀物中表明用“雞林”指代新羅在當時已相當普及了。同時“雞林”內(nèi)涵亦有所擴展,如用來形容遙遠夢幻鄉(xiāng):“雞林削鐵不足比,昆吾百煉安可齒?”*王冕:《竹齋集》卷5《劍歌行次韻》,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234頁。以及用來代指安南國:“詔頒鳶趾傾心拜,詩致雞林好事傳?!?黎?。骸栋材现韭浴肪?8《贈傅與礪使安南還》,羅炳良卷主編:《中華野史·遼夏金元卷》(第6卷),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第1064頁。。
清代以降,雞林繼承了流傳已久的文學意象,或稱贊文作:“至今《別鵠吟》一稿,士女傳誦,價重雞林”,*宣鼎:《夜雨秋燈錄》續(xù)集卷2《癡蘭院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5頁?!奥務f雞林爭購集,百蠻齊拜孝廉車”;*丘逢甲:《寄家菽園孝廉煒萱新加坡》,李宏?。骸肚鸱昙紫壬娺x》,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2頁?;蛑复鷩遥骸把闼}名新進士,雞林開府大行臺”,*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175條《鄧镕寄贈詩》,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3頁。“郡縣雞林古,華夷鴨水分”。*宋教仁:《安東縣》,陳旭麓主編:《宋教仁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7頁。乾隆四十三年(1778),雞林之內(nèi)涵有了新發(fā)展。阿桂等奉敕撰成《欽定滿洲源流考》,言之鑿鑿地將唐代“雞林”指認為“吉林”:“若唐時所稱雞林,應即今吉林之訛,而新羅、百濟諸國亦皆其附近之地,顧昔人無能考證者,致明季狂誕之徒尋摘字句,肆為詆毀,此如桀犬之吠,無庸深較,而舛誤之甚者,則不可以不辨”,“雞林州之名,始于唐龍朔三年,以其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國王世襲都督之號。以音譯及地理考之,即今吉林?!?/p>
在清廷的大力倡導下,文人騷客開始以“雞林”指代吉林地區(qū),如道光朝《吉林外紀》錄詩:“挹婁陳跡久難尋,安樂今傳治世音。都會盡沿新鴨水,醇風直溯古雞林。金城獨纂農(nóng)桑要,玉塞三瞻棨戟臨。賴有文人能載筆,桑陰紀遍又棠陰”,*薩英額:《吉林外紀》,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8頁。記載吉林舊事。同光年間成書的《蕉軒隨錄》在論及《金史》時,引用乾隆帝上諭:“若唐時所稱雞林,應即今吉林之訛?!?方濬師撰,盛冬鈴點校:《蕉軒隨錄 續(xù)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337頁。光緒朝《啟東錄》載:“(龍朔)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敏為雞林州都督。此新羅為雞林之始。雞林與今吉林音譯、地理相符?!?林壽圖:《啟東錄》,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8頁。吳大澂來吉林勘察邊界時作詩“皇華詩意無人解,道是雞林舊使君”。*吳大澂:《皇華紀程》,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300頁。宣統(tǒng)朝沈兆褆《吉林紀事詩》序重提:“國語烏拉吉林,四字連文,烏拉謂江,吉林謂沿,其僅曰吉林者,從漢文而省也。其別作雞林者,以聲音略同也。博考《唐書》,載雞林賈人之事,奇搜吉志,傳雞林哈達之名?!?沈兆褆:《吉林紀事詩》,李興盛主編:《會勘中俄水陸邊界圖說(外十一種)》(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1頁。完全將雞林與吉林等同視之。
其時用雞林代吉林的已不局限于詩文著作,記錄幕吏辦理刑幕事務要領(lǐng)的《刑幕要略》載:“光緒壬午之秋,吉林觀察顧緝庭先生遠道相招,師令前往。仁自維謭陋,初出問世,值此經(jīng)綸草昧之區(qū),時深惴惴,迨至吉后創(chuàng)立新章,變通舊制一本,師訓而行,差免殞越。……癸未嘉平月新安歙邑受業(yè)汪士仁謹識于雞林道署”,*不著撰人,朱子勛記錄:《刑幕要略》,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7輯《入幕須知五種》,臺灣: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643—644頁。稱吉林地區(qū)為雞林道。清末小說《英雄淚》的作者取筆名為“雞林冷血生”,書中稱朝鮮半島國家為“高麗”“韓國”,而自稱“我大清”“我們東三省人”,可見其所謂“雞林”即指吉林。
民國時期魏聲和《吉林地志》載:“《滿洲源流考》:吉林,確為唐時新羅國之雞林州,嗣雞林都督屢次移治,遂同于僑置。又清乾隆帝詠吉林詩云‘作鎮(zhèn)曾聞古’,殆即指此?!彪m然“著者終不敢指定也”,但仍以之為書名,做《雞林舊聞錄》:“凡所輯錄,限于吉林省境,顏曰雞林,志其朔也?!?魏聲和:《雞林舊聞錄》,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34頁。當代學者亦不乏沿襲此種觀點的,如金鳳杰等《〈陸龜蒙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新考》,*金鳳杰、孫文采、張波:《陸龜蒙〈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新考》,《人參研究》 2005年第1期。張福有的《雞林·幾林·吉臨·吉林》*張福有:《長白山詩詞史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82頁。等,都堅信“雞林即吉林”。經(jīng)過清代以來眾多文人學者詩文著作的固化,“雞林”之概念于文學層面又增添了新內(nèi)涵。
此外,朝鮮文獻中對雞林有以下幾種理解:一是新羅王都邊樹林之名,引申為新羅國名,《三國史記》載:“脫解王九年始林有雞怪,更名雞林,因以為國號”。*《三國史記》卷34《地理志·新羅》,第2頁。二是新羅王都之名,《朝鮮王朝實錄》載:“上命諸宰相,各上書議遷都之地。判三司事鄭道傳曰:東方三韓舊都,東有雞林,南有完山,北有平壤,中有松京。然雞林、完山,僻處一隅,豈可使王業(yè)偏安于此乎?”*《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6,三年八月十二日條。三指慶尚道下轄雞林府,據(jù)都評議使司具慶尚道都觀察使閔開報:“請以梨旨縣屬新寧,安心所屬河陽,守城屬大丘,桂城屬靈山,安德屬松生,靑鳧屬甫城,永善屬溟珍,安康還屬雞林,吉安屬安東?!?《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5,三年三月七日條。四為封號之謂,如“改下諸節(jié)制使所領(lǐng)軍官職銜。以永安君為三軍府中軍節(jié)制使,撫安君芳蕃為左軍節(jié)制使,興安君李濟為右軍節(jié)制使。沈淙青原君,李舒安平君,金稛雞林君。”*《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4,二年十月十七日條。
上文考證可知,認定“吉林”即唐代“雞林”的觀點肇始于《欽定滿洲源流考》,我們來看看該書是如何論證的。
根據(jù)書中卷四《部族四·新羅》:“至雞林即吉林,雞與吉,音既相符,諸地里亦合。蓋在龍朔時,既兼二國,與靺鞨、渤海壌地相錯,設(shè)重鎮(zhèn)于此,而王自領(lǐng)之。自后相沿世襲,其雖吉林故地旋歸渤海,而都督之號仍系新羅,雞林遂為新羅之通稱。宋以后為高麗所并,因舉而屬之。高麗若王云之撰雞林志、王煦之封雞林郡公,亦皆沿其舊名耳”,論證雞林為新羅別稱。隨后卷八《吉林》載:“吉林,周以前為肅慎地,漢以后屬挹婁、靺鞨,唐初為新羅之雞林州,尋屬渤海”,認定吉林在唐朝屬新羅雞林州。再于卷九《新羅九州》考證:“新羅始附庸于百濟,后兼加羅、任那諸國,與百濟為鄰??计浣粒瑬|南并有今朝鮮之慶尚、江原二道,西北直至今吉林烏拉,又西近開原、鐵嶺。唐顯慶以后,又得百濟故地,及高麗南境,于是東西增九百里,南北增千余里”,認為新羅早在兼并百濟之前西北疆就已經(jīng)到達吉林了,故而斷定吉林即唐代雞林。實際上新羅未得百濟故地及高句麗南境前,領(lǐng)土只有朝鮮半島東南部,北疆尚未抵達鴨綠江,又怎談得上“西北至吉林烏拉”呢?即便是新羅吞并百濟及部分高句麗故地后,設(shè)立九州統(tǒng)領(lǐng)朝鮮半島,疆土亦未曾拓展到吉林。新羅領(lǐng)土既不包括今吉林地區(qū),新羅之別稱“雞林”自也與吉林無涉了。
上篇還推測新羅所置全州應為金州:“全羅道之全州,本弁韓邊境,為百濟要隘,似為相近,然考《唐會要》《五代會要》《太平寰宇記》皆作金州,與《唐書》《通考》作全者異。唐平高麗,嘗置金州,明為金州衛(wèi),即今寧??h。新羅既得高麗之地,其州名即沿唐舊,亦未可知”,而“國初烏拉國有金州城,為武勛王揚古利攻克,今吉林城北猶有金州山、金州站,實與新羅之雞林州相近,非唐以后所置,其稱名當有所自也”,以此論證吉林烏拉界鄰新羅。然而據(jù)《三國史記》:“故百濟國界置三州:百濟故城北熊津口曰熊州,次西南曰全州,次南曰武州”,全州位于百濟境內(nèi),即今朝鮮半島西南角,則并非吉林城北之金州。該推測既不成立,自然無法用來論證吉林毗鄰新羅了。
上述得知《欽定滿洲源流考》對“吉林”即唐代“雞林”的論證是站不住腳的,后世引用該書觀點的《啟東錄》等自然也是以訛傳訛了。
拋卻《欽定滿洲源流考》不談,吉林是否有可能是唐代“雞林”呢?首先我們必須區(qū)分“雞林”概念內(nèi)涵的兩個維度,即上文所談作為行政區(qū)劃之雞林以及作為文學詞匯之雞林。盡管在文學領(lǐng)域,“雞林”一詞自誕生迄今,歷朝歷代傳承不絕,其含義不斷得到豐富,甚至在清以后的文學作品中能夠代指吉林地區(qū);然而雞林作為行政區(qū)劃,最遲自新羅國滅亡后已不復存在??季啃铝_領(lǐng)土,于高句麗、百濟故地置尚、良、康、熊、全、武、漢、朔、溟九州后,“新羅地理之廣袤,斯為極矣”;*《三國史記》卷34《地理志·新羅》,第2頁。據(jù)劉統(tǒng)的《雞林州都督府管下九州考》*劉統(tǒng):《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74頁??芍涞乩矸秶弘u林州都督府位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尚州位于今慶尚北道尚州,良州位于今慶尚南道蔚山市與密陽、清道縣之間,康州即今慶尚南道晉州市,熊州治所在今公州,全州即今全羅北道全州市,武州即今全羅南道光州市,漢州即今韓國漢城市南二十公里處,朔州即江原道春川市,溟州即江原道江陵市。清代吉林地區(qū)因?qū)④娧檬瘃v吉林烏拉城以故相沿得名,此城與新羅國領(lǐng)土極盛時尚且相距甚遠,不可能自“唐時新羅國之雞林州,嗣雞林都督屢次移治,遂同于僑置”得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吉林確源于滿語,是滿族先世對世代生活的地理空間的習慣性命名,而非承襲自雞林州都督府。吉林并不是唐代“雞林”。
今人對吉林地名淵源不甚了了的一大原因是存在諸多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解釋。有人認為古代吉林地區(qū)森林茂盛,人跡罕至,野雞甚多,故稱野雞林子,簡稱雞林,后音轉(zhuǎn)為吉林;*如黃可嘉、牛天殊、蘇麗濤:《建置三百五十年 吉林滄海變桑田》,《蘭臺內(nèi)外》 2003年第4期;鄭長祥:《吉林從前叫“雞林”》,《山西老年》 2003年第12期,等。稱畿林是因為清入關(guān)前定都盛京,吉林是緊臨盛京的重鎮(zhèn),堪稱京畿之地;稱雞陵是因吉林地方為山區(qū),遂由雞林轉(zhuǎn)化而來;稱幾林是由于相較接近長白山主峰的東部山區(qū)而言,吉林地方形似矮桌;稱吉臨則是由于吉林是塊福地,或曰為祈福而命名。*莫華:《長白山區(qū)地名典故》,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40—42頁。雞林哈達等蘊含滿語特色的山名逐漸被雞陵山、雞鳴山乃至西山等符合漢語釋義的地名所取代,還衍生出“清代寧古塔將軍巴海為尋找寧古塔新城址,曾被金雞啼鳴引路至此,因而得名”等傳說。*耿煜主編:《黑龍江省志·地名錄》(第78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5頁。哪怕是滿洲后裔、《欽定滿洲源流考》的修撰者們,在追溯民族歷史、進行文化重構(gòu)的過程中,竟將吉林與唐代雞林州都督府的相關(guān)記載聯(lián)結(jié)起來。這大概是由于身處漢語文化圈者不自覺地用漢語思維去理解滿語地名的緣故。
不寧唯是,新羅國名歷史上曾記載為“斯羅”“斯盧”“雞林”,筆者認同劉節(jié)的觀點:“雞林實斯盧,新羅之同音語所演化也?!?劉節(jié):《古史考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0頁。王小甫等也認為“恐乃泥于音讀之誤”。*王小甫:《中韓關(guān)系史·古代卷》(第2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49頁。筆者推測滿語、韓語既同處東北亞地區(qū),且多見互相借詞現(xiàn)象(如“絕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顧祖禹輯著:《讀史方輿紀要》卷38《山東九·外國附考》,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613頁。而滿語中北為amargi,有后之意,南為julergi,有前之意),則不能否定新羅“雞林”與滿語girin(吉林)之間互相借用流轉(zhuǎn)的可能。
韓國學者是怎樣理解這個問題的呢?據(jù)《三國史記》載:“(新羅脫解王九年)春三月,王夜聞金城西,始林樹間有雞鳴聲。遲明,遺瓠公視之,有金色小櫝掛樹枝,白雞鳴于其下。瓠公還告。王使人取櫝開之,有小男兒在其中,姿容奇?zhèn)?。上喜,謂左右曰:‘此豈非天遺我以令胤乎?!耸震B(yǎng)之。及長,聰明多智略,乃名閼智。以其出于金櫝,姓金氏。改始林名雞林,因以為國號?!?《三國史記》卷1《新羅本紀第一》,第9頁。認為是林中有雞鳴而更名雞林。后文又謂:“脫解王九年,始林有雞怪,更名雞林,因以為國號?!?《三國史記》卷34《地理志·新羅》,第2頁。《三國遺事》載:“初王生于雞井,故或云雞林國,以其雞龍現(xiàn)瑞也。一說,脫解王時得金于智,而雞鳴于林中,乃改國號為雞林。后世遂定新羅之號?!?一然著,孫文范等??保骸度龂z事》卷1《紀異第二》,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1頁。皆以漢文語義解釋本國國名,據(jù)此附會了種種繪聲繪色的傳說,并載入史冊。甚至今天韓國學者在進行相關(guān)研究時,仍煞有介事地基于“(白)雞”“(樹)林”來探求各種象征意義,*林炳僖:《韓國神話歷史》,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第196—197頁。乍見頗有不可思議之處。實際上,應用漢字記載本國歷史,運用漢語思維加以解釋,認同儒家理念,將新羅國號解釋為“新者德業(yè)日新,羅者網(wǎng)羅四方”,*《三國史記》卷4《新羅本紀第四》,第1—2頁。這恰恰說明了歷史上漢字文化圈對古代東亞地區(qū)族群文化的巨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