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武漢市武昌醫(yī)院骨科,武漢 430063)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人群出現(xiàn)長期慢性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早期經(jīng)保守治療后一般可有效緩解癥狀,但其治療周期長,且癥狀易反復發(fā)作[1]。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對于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仍無顯著改善者,臨床多建議行手術治療。既往經(jīng)后路行椎板切除減壓或椎板開窗髓核減壓術,甚至行椎間融合內(nèi)固定等手術,但開放手術的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多,且較多破壞脊柱后方結構,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和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2]。近年來,隨著內(nèi)窺鏡技術在脊柱外科的開展,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已逐漸應用于LDH的手術治療中,其手術切口小、出血少,較少破壞脊柱后方結構,微創(chuàng)優(yōu)勢明顯,且早期療效可靠,但亦有少數(shù)患者術后改善不顯著,甚至出現(xiàn)手術失敗現(xiàn)象[3-4]。為了進一步觀察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LDH的手術療效,并探討與其療效相關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收集了我科2014-06-2016-07行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97例LDH患者臨床資料,對其隨訪結果和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①有明顯腰痛或伴腿痛,結合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其臨床癥狀、體征與影像學表現(xiàn)相符,予以確診為LDH者;②單節(jié)段突出者;③經(jīng)正規(guī)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但無顯著改善者;④術后隨訪時間不少于1年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不穩(wěn)或滑脫者,或合并椎管狹窄者;②既往有腰椎外傷或手術史者,以及非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jīng)根所致腰腿痛者;③局部有感染、結核或腫瘤等病理性改變者;④突出節(jié)段為兩個以上者;⑤L5-S1節(jié)段髂嵴較高,影響孔鏡系統(tǒng)入路穿刺者;⑥隨訪時間不足1年者。
97例患者均符合上述納入標準,均依據(jù)《腰椎間盤突出癥(第四版)》的診斷標準予以確診為LDH。其中男61例,女36例;年齡39-71歲,平均51.6歲;突出節(jié)段:腰3-4節(jié)段17例,腰4-5節(jié)段59例,腰5-骶1節(jié)段21例;病程:4個月-3年,平均10.5個月。
患者行局麻,取俯臥位,術前經(jīng)C臂機透視確認手術節(jié)段,進行穿刺點的皮膚定位。其中腰4-5與腰5-骶1節(jié)段穿刺點為棘突中線旁開12-14 cm;腰3-4節(jié)段則選取棘突中線旁開8-10 cm。將穿刺針經(jīng)椎間孔進入椎間盤內(nèi),沿導針作0.8 cm切口,經(jīng)導針置入逐級擴張導管,擴張完畢后建立工作套管,再次行C臂機透視確認工作套管進入的深度與位置正確后,對椎間盤進行亞甲藍染色,連接孔鏡系統(tǒng),在孔鏡下將術野周圍組織清理干凈,調(diào)整其角度、確認髓核位置后,經(jīng)微型鉗將髓核組織取出,將碎屑清理干凈,對硬膜囊和神經(jīng)根進行徹底減壓。術中注意密切詢問患者疼痛情況,若有異常變化應立即停止手術并排查,以防出現(xiàn)神經(jīng)根誤傷情況。術后反復沖洗術區(qū),縫合切口,術畢。
術后處理:所有患者術后2 d內(nèi)均予以抗生素靜脈滴注預防感染,術后即可在床上進行下肢抬高鍛煉,術后1 d可戴腰圍下地行走,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1)療效觀察:所有患者術后均獲隨訪1年以上,分別于術前、術后3 d、3個月和1年時,進行腰痛VAS評分和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評價;隨訪1年時,采用改良Macnab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優(yōu):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日常工作、學習;良:術后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但仍有輕微癥狀,能勝任日常工作和學習;可:術后有所改善,但仍有一定的活動受限,對日常生活和學習有所影響;差:治療后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優(yōu)+良+可)/總例數(shù)×100%。
(2)于末次隨訪時,將其療效作為自變量(優(yōu)、良為療效佳;可、差為不佳);將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突出節(jié)段、椎間盤退變程度、纖維環(huán)有無破裂、有無Modic改變等資料作為因變量,統(tǒng)計上述所有數(shù)據(jù)后,對自變量與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者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采用SPSS 21.0中文版統(tǒng)計學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
9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經(jīng)皮椎間孔鏡手術,手術時間47-75 min,平均61.3 min;術中未出現(xiàn)神經(jīng)根或脊髓誤傷事件。術后均獲隨訪1年以上,其手術前后的VAS評分和ODI評分見表1內(nèi)容。
術后1年時,采用改良Macnab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其中優(yōu)43例,良36例,可11例,差7例,總有效率為92.8%。
表1 97例LDH患者行椎間孔鏡手術前后的療效觀察
由表2可見,年齡、臨床表現(xiàn)、病程、椎間盤退變程度Pfirrmann分級等4項因變量在療效為佳與不佳的自變量中,呈現(xiàn)典型的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提示這4項因素與術后療效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
表2 單因素分析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4項因素進一步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處理,結果可見,病程>12 個月(β=1.328,S.E=0.624,P=0.005)、Pfirrmann Ⅳ級(β=-1.452,S.E=0.061,P=0.013)、腰腿痛并重(β=-1.287,S.E=0.062,P=0.025)、年齡≥50 歲(β=-1.829,S.E=0.057,P=0.037),均為影響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LDH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4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LDH在中老年人群的發(fā)生率較高,也是導致長期慢性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據(jù)臨床報道,約80%以上的早期患者可經(jīng)正規(guī)保守治療獲得緩解,但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一般建議行手術干預[5]。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之一,其通過椎間孔入路,經(jīng)需8 m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建立工作通道,將LDH患者突出的髓核組織摘除干凈,療效可靠。與傳統(tǒng)手術方式相比,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有以下優(yōu)勢:①創(chuàng)傷小。其手術切口僅7-8 mm左右,術中出血量少,避免了廣泛剝離椎旁肌肉和韌帶等組織,避免了術后殘留頑固性腰痛。王湘江等[6]對比了孔鏡技術與Quadrant微創(chuàng)通道治療LDH的臨床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孔鏡技術的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且術后3 d、1個月和3個月時,其腰痛VAS評分亦顯著低于通道組(P<0.05)。本研究中,患者腰痛VAS評分術后3 d已顯著降低,至3個月時,已由術前的(7.61±1.56)分降至(1.35±0.32)分,改善極為顯著(P<0.05),且總有效率達到92.8%,證實了其有效性。②孔鏡技術是通過椎間孔入路,僅需切除部分上關節(jié)突結構,避免了傳統(tǒng)后路手術中對椎板、關節(jié)突等結構的廣泛破壞,有利于保持脊柱后方結構的穩(wěn)定性[7]。③對高齡患者來說,其心肺功能均較差,長時間俯臥位手術的耐受性不佳,而孔鏡可選擇側臥位手術,可保障手術順利開展(本研究97例均順利完成孔鏡手術)。④孔鏡技術僅采用局部麻醉即可開展,患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有利于避免神經(jīng)損傷,同時也避免了全麻或硬膜外麻醉的風險,本文97例患者術后均未發(fā)生神經(jīng)根或脊髓誤傷事件。
雖然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在多數(shù)LDH的療效較佳,但少數(shù)患者術后并無顯著改善,甚至有一定的復發(fā)率。洪曄等[3]報道了3例孔鏡手術失敗、中轉為開放性手術者,失敗原因分別為出血、疼痛和硬膜外高壓;黃曹等[8]分析了5例孔鏡手術失敗者,包括腰4-5突出2例、腰5-骶1突出3例,認為其失敗原因主要為適應證、手術入路、手術方案選擇不當。本研究97例中,療效較差7例、一般11例。為分析其療效的影響因素,我們將療效作為自變量,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突出節(jié)段、椎間盤退變程度、纖維環(huán)有無破裂、有無Modic改變等資料作為因變量,進行相關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提示,年齡、臨床表現(xiàn)、病程、椎間盤退變程度Pfirrmann分級等4項因變量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病程>12個月、腰腿痛并重、年齡≥50歲、椎間盤退變程度為PfirrmannⅣ級,均為影響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LDH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于年齡對其療效的影響,一般認為,椎間盤退變程度與患者年齡有密切關系。年齡越大,則髓核含水量越少、椎間盤的生物力學性能亦明顯降低。當年齡達到50歲以后,不僅椎間盤退變明顯,亦多伴有椎間關節(jié)增生、椎管狹窄、神經(jīng)根粘連等改變[9],增加了孔鏡手術難度。另外,LDH是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椎間盤退變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日趨嚴重,從理論上來說,其退變程度越重,則孔鏡技術操作難度越大,對療效亦有顯著影響,Ng等[10]的研究也有相似觀點。本研究結果表明,椎間盤退變程度為PfirrmannⅣ級是影響孔鏡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LDH是一種進展性的退行性疾病,其最佳微創(chuàng)手術時間為病程6個月以內(nèi),此時患者退變程度和神經(jīng)受損程度較輕,術后恢復效果亦較好;若病程在1年以上,則局部退行性病變已有加重,術后療效亦受一定影響。Manchikanti等[11]亦認為,若LDH患者病程越久,術后功能恢復時間亦越長,療效越受影響。本研究療效不佳的18例中,有12例病程在1年以上(占比66.7%),而療效優(yōu)良的79例僅20例病程>1年(占比25.3%),也說明了這一點;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則進一步證實,年齡>12個月是一項獨立的危險因素。
關于其臨床癥狀對療效的影響,本研究療效優(yōu)良的79例中,僅15例腰腿痛并重(占比19.0%);而療效不佳的18例中,則有9例同時腰腿痛并重(占比50%),提示腰腿痛并重與術后療效有密切關系(P<0.05)。我們分析其原因,LDH患者腿痛多由于神經(jīng)根受機械性壓迫所致,而腰痛則多見于炎癥刺激和免疫反應所致。若腰腿痛均嚴重,其發(fā)病機制則較為復雜。據(jù)姜波等[12]報道,LDH患者行半椎板減壓髓核摘除術后,其療效與臨床表現(xiàn)明顯相關:以腿痛為主者療效最佳,而腰腿痛并重者療效最差。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療效優(yōu)良的79例臨床癥狀分布特點相符(腿痛者41例,腰痛23例,腰腿痛并重15例)。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亦顯示,腰腿痛并重是一項獨立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LDH患者行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其創(chuàng)傷小、療效較好。但年齡在50歲以上、病程1年以上、椎間盤退變程度為PfirrmannⅣ級、腰腿痛均嚴重者,均是導致療效不佳的危險因素之一。
[1]Ye C,Ren J,Zhang J,et al.Comparison of lumbar spine stabilization exercise versus general exercise in young male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J].Int J Clin Exp Med,2015,8(6):9869-9875.
[2]宋敏,曹林忠,柴居堂,等.基于階梯療法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J].頸腰痛雜志,2015,36(6):445-448.
[3]洪曄,呂書軍,崔海東,等.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中轉開放手術三例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6,5(9):695-699.
[4]徐仲林,蔣贊利.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的發(fā)展、治療范圍、并發(fā)癥及特點[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34(03):452-455.
[5]劉志清,邱岳貴,曾文生,等.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5,(16):348-349.
[6]王湘江,王貴清,劉春磊,等.經(jīng)皮椎間孔鏡與Quadrant微創(chuàng)通道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7,23(7):1-5.
[7]辛夢璽,龐苗苗,衛(wèi)凌,等.經(jīng)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78例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45(10):1329-1330.
[8]黃曹,易偉宏,劉東寧,等.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失敗的原因分析與治療策略[C].//全國骨關節(jié)與風濕病暨第三屆武漢國際骨科高峰論壇論文集.2012:179-180.
[9]孟祥宇,夏建龍,楊挺,等.椎間盤退變的機制及修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1):1768-1773.
[10]Ng LC,Sell P.Predictive value of the duration of sciaticafor lumbar discectomy:aprospectivecohortstudy[J].JBoneJointSurgBr,2004,86(4):546-549.
[11]Manchikanti L,Singh V,Falco FJ,et al.An updated review of automated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lumbar discectomy for the contained herniated lumbar disc[J].Pain Physician,2013,16(2 Suppl):15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