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常吃可可成分超過70%的巧克力可能有助于增加大腦皮質(zhì)的量,這意味著腦部變“年輕”,學習能力有可能隨之提高。
研究小組招募了30名45至68歲的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各占一半。研究人員讓他們連續(xù)4周每天攝入25克高可可巧克力(可可成分超過70%),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比較他們大腦皮質(zhì)量的變化。大腦皮質(zhì)中存在大量神經(jīng)細胞,與學習機能相關(guān),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皮質(zhì)會減少。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連續(xù)4周攝入高可可巧克力后,研究對象的大腦皮質(zhì)量平均值出現(xiàn)明顯增加。研究人員解釋說,大腦皮質(zhì)量的變化說明大腦在變“年輕”,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有可能隨之提高。
有一種體重計叫作“身體脂肪率體重計”,為什么只要站上去就能知道體內(nèi)的脂肪率呢?和肌肉相比,電流更難以通過脂肪,身體脂肪率體重計正是利用了這種性質(zhì)。站在體重計上,電流就會在雙腿間流動,體重計就是根據(jù)電流流動的困難程度來測量人體的脂肪的量。在這個數(shù)值上加進身高和體重因素,就可以算出脂肪率。
古羅馬帝國留下的一些水泥建筑在海浪的沖擊中能堅挺千年不倒,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
美國猶他大學等機構(gòu)的研究人員為探索古羅馬水泥的秘密,分析了意大利波佐利港從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水泥建筑。他們報告說,古羅馬的水泥成分包括火山灰和石灰石等,它們被放入木制模子中,再放入海里構(gòu)成建筑。
關(guān)鍵是,古羅馬水泥在接觸海水后,海水會溶解火山灰中的一些成分,再在這些空隙中慢慢形成新的礦物如含鋁雪花鈣石。這些礦物不僅強度高,還將原有建筑連成了更牢固的整體。因此,這樣的建筑可以在海浪的拍打中“每天都變得更強”。
研究人員說,現(xiàn)在可以在實驗室中合成含鋁雪花鈣石,但是要將這種礦物分散融入到現(xiàn)代水泥之中還很困難,而古羅馬水泥與海水的反應要耗費很多年時間,難以在實用中推廣。
水果腐爛后,只將腐爛部分挖去,即可食用嗎?其實,這種做法并不正確。據(jù)測定,在距離腐爛部分1厘米處的正常果肉中,仍可檢出毒素。實際檢測證明,只要水果發(fā)生霉變腐爛,各種微生物特別是各種真菌,都會在腐爛水果中不斷加快繁殖,并在繁殖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有毒物質(zhì)。這些有毒物質(zhì)又不斷通過水果汁液向未腐爛部分滲透、擴散。因此,如果水果略有小斑或少量蟲蛀,應用刀挖去腐爛蟲蛀處及其周圍超過1厘米處的部分;如霉變腐爛或蟲蛀面積達到或超過水果的1/3,應果斷丟棄。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需要冬眠,而海參卻相反,它偏偏有個夏眠的習慣。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海參是以吃海中的浮游生物為生的。當海底的浮游生物多的時候,它們就大吃大喝,生活過得很愉快。然而,海里生活的生物對海水冷暖變化非常敏感,一旦海面的水暖,它們就會上??;入夜后水冷,它們就會退回海底。在進入夏季以后,由于上層的海水受陽光強烈照射,溫度十分高,在海底的小動物都會浮到海面來進行一年一度的種群繁殖。而在這時候,停留在海底下的海參,既爬不動,也跑不動,而且吃的東西都沒有了,所以它們對付挨餓的方法,只有睡大覺,什么也干不了。海參夏眠的原理,就和普通動物因為食物缺乏而冬眠是一樣的。
穿著太空服需要避免的一個危險就是嘔吐,因為宇航員沒有辦法把嘔吐物從頭盔里弄出來,會引起窒息。而宇航員進入太空常常會患上太空暈動病,這種病的主要癥狀就是嘔吐。所以,太空行走很少被安排在進入太空的前三天,因為三天后,宇航員一般才會克服太空病。
確實有人在太空哭過,據(jù)美國前航天飛機宇航員邁克·馬倫的自述,他看到家鄉(xiāng)的時候激動難抑哭了起來。在太空中,淚水少的話會掛在睫毛上,一粒粒一動不動,不會往下流。當然,如果穿著太空服眼淚流太多,有可能會帶來和嘔吐一樣的危險。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跟親朋好友在一起的同類,離開原有種群的野生雌性黑猩猩的生育年齡要推遲3年左右。
美國杜克大學等機構(gòu)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坦桑尼亞西部貢貝國家公園的36只雌性黑猩猩的日常生活記錄。
在黑猩猩群體中,一些雌性黑猩猩成年后會遷至其他種群,但也有一些會留在其出生的種群內(nèi)。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留在原來種群內(nèi)的黑猩猩生育第一個寶寶的平均年齡是13歲,而離開原種群的黑猩猩平均生育年齡是16歲。
研究人員認為,離開原種群的雌性黑猩猩推遲生育可能有多種原因,它們可能在新種群內(nèi)遭到排擠,融入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相比而言,留在自己種群內(nèi)的雌性黑猩猩就要“順風順水”得多,尤其是當它們的媽媽在種群中地位較高時,它們的生育年齡還會更早一些。研究人員推測,部分原因是它們作為地位較高黑猩猩的女兒更易獲取食物。
世界上許多地方存在飲酒文化,究竟是什么生理機制令人貪戀“杯中之物”?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大腦中的免疫系統(tǒng)與飲酒意愿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他們通過給小鼠一種能阻斷大腦免疫系統(tǒng)里某種特定反應的藥物,可以“關(guān)閉”小鼠飲酒的動力。這表明,大腦免疫系統(tǒng)和飲酒意愿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
研究人員鎖定了免疫系統(tǒng)中一種名為TLR4的免疫受體蛋白質(zhì)。在動物實驗中,他們將一種已知能阻斷TLR4的藥物注射到小鼠體內(nèi),發(fā)現(xiàn)注射后小鼠的飲酒行為大大減少,尤其是在夜間。由此他們得出結(jié)論,通過阻斷大腦免疫系統(tǒng)中某個部分的反應,會大幅降低小鼠夜間飲酒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