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王女士最近很苦惱,因為她跟媽媽的感情出現(xiàn)了嫌隙,而導致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是自己提出讓父母搬回自己家居住。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王女士是獨生女,一直以來,父母都把她當做“掌上明珠”,事事替她考慮周全。王女士結(jié)婚后,媽媽想到女兒不會做飯,生了孩子也不會照看,就和老伴一起搬到了女兒家住,照顧女兒女婿的飲食起居。起初,王女士和丈夫?qū)δ赣H非常感激。但是,時間久了之后,王女士慢慢發(fā)現(xiàn),跟父母在一起居住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夫妻之間吵架,母親總要摻和進來評理說教,往往導致王女士和丈夫之間的矛盾更加嚴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王女士主張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但母親卻一味地替孩子包辦所有;生活中,母親節(jié)儉慣了,不喜歡去外面吃飯,但王女士和丈夫因為工作的原因經(jīng)常在外面吃飯,讓母親很不開心……
雖然這些問題長期存在,但最終讓王女士下定決心和父母分開住的原因是女兒長大了,需要一個獨立的房間,而家里只有兩間臥室,老人們住著,孩子就沒地方住。而父母家就在附近的小區(qū),五分鐘車程就能到,思來想去,王女士覺得讓父母搬回自己家住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考慮到父母的感受,我們不想那么赤裸裸地‘趕走他們,于是就提出在書房擺一張床,讓孩子把書房當臥室。爸爸聽后,當時就表示他們可以搬回自己家去住,但是媽媽不同意,她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從那之后不僅對我冷言冷語,還經(jīng)常偷偷掉眼淚?!蓖跖空f。
讓王女士不能理解的是,分開住并不代表以后再也見不到了,兩家距離那么近,自己可以每天都去看望她,為什么媽媽就不能同意自己的想法呢?
其實,王女士維護自己的權益,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沒有錯,但要充分考慮老人的感受,溝通時言語應該和善。同時,可以向爸爸求助,讓爸爸幫助勸說,并且?guī)椭鷭寢屌囵B(yǎng)一些興趣愛好,讓她不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平穩(wěn)度過“斷奶期”。
中國人受傳統(tǒng)的“孝”文化影響,認為“養(yǎng)兒防老”,老人就應該和子女一起生活,由子女照顧,養(yǎng)老送終,一旦子女有任何“不孝”的想法或做法,老人們就無法接受。但是,子女和老人們對“孝”的理解有所不同,子女不認可不住在一起就是不孝;而老人們則認為,子女不愿意和自己一起住就是在嫌棄自己,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將自己和子女、丈夫等捆綁,這是一種“互依型”的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
正因為這種“互依型”的自我意識,導致很多老人沒有真正的自我,一旦子女獨立,不再事事依賴自己,他們就會喪失價值感,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慢慢的,老人們會想得更多,擔心子女不在身邊,自己生病了沒人照顧等。這些擔心,會導致老人對子女的不滿越來越多,責備越來越多,從而影響親子關系。
而且,雖然親子之間血濃于水,但畢竟是兩個個體,每個個體都需要自己的空間,父母和子女也需要合適的界限才能維持好關系。
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和子女可以選擇同住一個小區(qū)。有人說過,父母和成家后的子女可以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就是說,父母與子女家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這樣,既可以互相探望照顧,又不至于住在一起磕磕碰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