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貞??
摘 要:利用互聯網、云平臺、人工智能化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探究信息化技術與語文詩詞教學有效整合,構建新型信息化語文教學模式,避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機械化、乏味化,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增長學生詩詞的內存,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文學修養(yǎng)。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輔助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教學的嶄新天地。
關鍵詞:現代信息化技術;詩詞;形象美;音韻美;意境美
中職學生甚少讀詩品詞,大多只會幾首簡單的詩詞,打游戲、玩微信、煲電視劇、看網絡小說,是中職生的常態(tài)。因此,利用互聯網、云平臺、人工智能化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探究信息化技術與語文詩詞教學有效整合,構建新型信息化語文教學模式,避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機械化、乏味化,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增長學生詩詞的內存,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文學修養(yǎng)。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輔助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教學的嶄新天地。
一、 化無趣為生趣,激發(fā)學習詩詞的興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闭Z文教學離不開情,離不開趣。因此,在詩詞教學中,運用各種信息技術精心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達到以趣激情、以情導學的目的。
如講《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時,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呈現出三國英雄逐鹿中原的場面,一是曹公橫槊賦詩,會獵東吳;一是諸葛亮羽扇綸巾,意氣風發(fā);一是周郎揮戈,火燒赤壁。幾個畫面在浪尖的疊加中漸遠漸進,馬上切入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些激情澎湃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致,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與歌詞相對應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并比較它們之間的優(yōu)劣異同。課后,布置《我心中的英雄》作業(yè),讓學生追尋英雄足跡,暢談歷史人物,以PPT或Flash的形式提交,在課堂上展示優(yōu)秀的作品成果。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又發(fā)揮學生專業(yè)技術特長,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化抽象為具體,感知詩詞的形象美
詩歌以語言為載體,讀者必須把語言轉化為表象,然后才能在想象中感受形象,在感受形象中獲得美感。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促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加直觀形象,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更好地掌握詩詞的形象之美。我教學《虞美人》時,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在音樂和動畫中感受其形,體會其意,領會其情。感受到詩人胸中“東流”“春水”般綿長而深沉的“愁”,感受到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感受到詩人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長嘆。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哀其行,如感其情。這樣,一個思念故國,愁緒滿懷的詩人形象躍然眼前。
三、 化無韻為有韻,體會詩詞的音韻美
詩詞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節(jié)奏、押韻、音調等方面。如果單靠老師的照本宣科地講解、分析、品評,學生無法領悟到古詩詞的精妙和靈性。我們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優(yōu)越性、互動性,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讀法,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節(jié)奏美和旋律美。
如講《琵琶行》中音樂藝術之時,課前,我將微課《琵琶行·音樂形象》,上傳到班級微信群,讓學生在智能手機上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初感文字之魅力,享受樂韻之優(yōu)美,完成微課中的預習作業(yè)。課中,我播放《子午書簡》節(jié)目中《琵琶行》,讓學生先聆聽琵琶聲,感受詩歌的音調、節(jié)奏和情感;接著解讀琵琶語,配合詩句的講解,切入琵琶曲,讓學生感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聲韻美,體會詩人描摹音樂的深沉筆力,領悟詩詞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最后,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擊節(jié)吟詠中,跟著誦讀,讀出美,誦出趣,詠出韻,吟出情。課后,我將此節(jié)課錄制成慕課,上傳到校園網信息平臺,資源共享,以供學習。
四、 化虛幻為現實,領悟詩詞的意境美
詩歌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幾十個字的小詩,散發(fā)著濃濃的詩意,勾勒出幅幅的意象,涵含著美輪美奐的意境。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優(yōu)美的音樂,動態(tài)的文字,悅耳的吟詠,為學生展示詩歌唯美唯真的意境,使學生快速地感知詩歌,深刻地領會其中的內涵。
如講李白的《將進酒》時,我播放壺口瀑布排山倒海的畫面和聲如雷鳴的音效,配上濮存昕的抑揚頓挫的朗誦,讓學生感受到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宏闊意境和磅礴氣勢。學生目睹河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一去不返;體會到詩人人生易老,時光易逝之悲嘆。我運用色彩、音響和畫面還原詩歌意境,讓學生欣賞著與詩句相結合的畫面,想象著自己就是作者,自然而然地會和著吟誦起詩句,走入詩詞中世界。這樣,將現代信息化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詩詞教學中,把無形的詩句變成有形的圖畫,化虛幻為現實,化生澀為生趣,化枯燥為鮮活,從而,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悅。
五、 化細水為長流,浸透詩詞的人文美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詩詞教學中,我們發(fā)揮詩詞教化優(yōu)勢,進行人文教育滲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平時,我利用校園網的班級管理平臺和班級微信群,推送有聲讀物,布置學生每天聆聽微信公眾號《同律金聲》《喜馬拉雅》等節(jié)目,做好記錄和寫好心得,師生課堂上分享交流。如收聽了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后,我講述林則徐禁煙失敗后的兩次被流放的悲壯經歷,品評詩人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愛國的光輝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凈化學生的靈魂,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篇幅短小,語言簡賅,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邃。所以,在詩詞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傳遞、變幻、再現等功能,讓詩歌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參與性,掌握詩歌的形象美、音韻美、意境美、人文美,提高鑒賞詩歌藝術能力。讓我們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叢林中穿行,吟唱著詩詞,跟著詩詞走向遠方!
作者簡介:
吳倩貞,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