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是工具,對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技能。語言技能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訓練。這種訓練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練習。既有明確的目的,又要有科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是工具,對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技能。語言技能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訓練。這種訓練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練習。既有明確的目的,又要有科學的方法。其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進入誤區(qū)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訓練太呆板、太僵化、太機械,學生學習知識是完全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并且主要為應試服務。在新的課改實踐中語言訓練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構建,語言訓練不僅是指語文智能的培養(yǎng),而且浸透了語文情感。在內(nèi)容和目標上,既包括外在語文行為的訓練,又是指導包括內(nèi)在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轉化和相互建構的,是統(tǒng)一的?!墩Z文課程標準》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終目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其中知識和能力教學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適當?shù)姆椒?,?jīng)歷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強記強訓。另外,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形成過程應積極主動,重視情感體驗,才能轉化成素養(yǎng),因此三維目標必須整體推進。
一、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訓練。樹立新的知識觀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僅以知識技能為價值取向,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導致了課程實施中的以灌輸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略了學習方法。張志公先生說過,“不能把語文課搞成一門純粹的知識課,而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歸依的課”。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大膽地舍棄那些無助于孩子學習語文的“知識與能力”,而對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知識與能力,則要堅持訓練。在新課程視野下,語文言訓練應該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nèi)涵,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必要學習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語言訓練要融合在新課程生機勃勃的教學中,不著痕跡,同時又扎扎實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訓練的策略任何教學理念,如果不轉化為教學行為,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語言訓練必須要切入到課堂這一領域,才能取得實效。
1.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nèi)涵,增強語感。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語言來描述各種動人場景。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使他們聽與說能力同時得到訓練。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教師提問:你覺得小葫蘆可愛嗎?可愛在什么地方?你能讀出它的可愛嗎?通過上面的幾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這棵葫蘆的樣子,最后讓學生結合圖,自己組織語言來描述。教師設計組織學生活動,通過語言訓練實現(xiàn)對語言的感知、理解、運用。
2.引導學生學會針對語言提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語言問題只限于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并且多數(shù)在學習課文之前進行。學習課文中,學生提的問題往往是偏向內(nèi)容性知識的,教師把握不好,就會使教學陷入單一的內(nèi)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啟發(fā)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語言問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學生才會對語言的意義和內(nèi)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談得上運用。
3.在課文的語言留白處訓練好的作品往往是一個空框結構或召喚結構,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補白天地,這種“留白”,正是我們可以細細咀嚼、細細品味的精妙之處。每遇這些地方,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如《曼谷的小象》中阿玲指揮小象為我們排憂解難,是通過“拍拍”、“摸著”它的鼻子,“貼貼”它的耳朵,“指指”車子等動作來完成的。其實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來形成的默契,是他們之間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把阿玲的這些指令變換成我們的語言,學生在理解課文之后,邊做動作,邊用語言說清指令,這樣做既達到了訓練思維與語言的目的,又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對語言的感悟、理解與運用。
4.規(guī)范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糾正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錯誤,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符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的新課改精神,所以對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錯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勵性評語:你說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顯發(fā)音錯誤,才給予糾正。在學生說的訓練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準確客觀指出學生語言表達上的錯誤,抓住契機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注重語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課堂教學是語言積累的主渠道。只要我們抓住契機,讓學生感受到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及準確、精當,并通過造句、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內(nèi)化這些語言,積累下來。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必須要立足文本,讓學生多讀、多背文本的語言,了解語言的豐富性,認識更多的語言現(xiàn)象。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上,還要憑借文本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等。也就是說,還要站在寫作的角度來指導學生閱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事實上,我們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應以比較新穎的方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且能貼近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與精神世界,運用多種策略,讓學生不覺得是在進行著枯燥的訓練,使訓練能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