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永
摘 要: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城門始建于公元605年,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2014年6月22日,定鼎門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項目中的一處遺址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文章對定鼎門遺址保護區(qū)三處遺址的不同展示方式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對進一步提高遺址的保護水平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定鼎門;遺址;展示方式
定鼎門作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是絲綢之路東端起點。它是當時最繁忙的通道,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存,成為亞歐多元文明之間交流、沖突、兼并、融合的歷史見證。2014年6月22日,定鼎門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項目中的一處遺址點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城門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稱“建國門”,唐代改稱“定鼎門”。定鼎門遺址區(qū)面積0.913平方千米,主要遺存包括定鼎門門址、城墻遺址、天街遺址、里坊遺址、水系遺址(這里講的遺址不包括里坊、水系等遺址)。要想充分展現(xiàn)遺址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系統(tǒng)、準確、生動、形象傳播遺址信息,就需要以遺址景觀為載體進行展示。
遺址的保護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程,其保護方式取決于其歷史價值、遺址規(guī)模、保存狀況、整體環(huán)境、地理位置、可觀賞性等諸多因素,需要根據(jù)遺址情況,以人為本,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研究,確定最適合的保護展示辦法,一味照搬是不可取的。定鼎門遺址區(qū)內不同的遺址,甚至同一遺址不同的位置,其展示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1 定鼎門門址展示區(qū)
主要展示定鼎門門址遺存和洛陽古城格局。門址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闕樓,其間以城垣相連接。主城門樓共有三個門道,寬度均為5.8米,南北進深均為21.04米。
1.1 場館展示
場館展示是土遺址展示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它既可以有效保護文物和遺址本體,展示遺址的歷史風貌,同時也可以使得遺址區(qū)的整體面貌獲得改善。定鼎門遺址的展示形式就是場館展示,在保護地下遺址的前提下,建造仿唐風格保護建筑,采用鋼架結構,在遺址上面復古建設了一個定鼎門的新城門樓,即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1.2 覆罩露明展示
地下一層價值具有突出展示作用,所以定位為原址保護展示區(qū)。東西飛廊采用了覆罩露明展示:即不對遺跡進行回填,而在上方覆蓋透明保護罩(玻璃罩),便于人們觀賞。
1.3 原狀展示
主城樓和東西闕樓地基歷史價值較高,面積較大,使用的是原狀展示即保持遺址現(xiàn)存狀態(tài)不變,僅輔以和諧的環(huán)境景觀襯托之。
1.4 模擬展示
模擬展示包含虛擬展示和模型展示。模型展示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與遺址相同的模型,展示遺址的整體面貌和格局。沙盤微縮模型是以微縮實體的方式來展示遺跡遺址特征,沙盤模型具有立體感強、形象直觀、制作簡便、經(jīng)濟實用等特點。
二樓是隋唐洛陽城的大型沙盤模型展示區(qū),隋唐洛陽城沙盤城圈比例為1:800。沙盤內,定鼎門、天街、皇城、天樞、宮城、東城、含嘉倉城、寧人坊、明教坊、東市、西市等清晰可見。
模擬展示方式增強了遺址展示的趣味性,在展示過程中對遺址本體沒有任何破壞。它使遺址的展示內容豐富具體,格局宏觀,但受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影響,所展示內容無法代替展示遺址本身所展現(xiàn)出來的氣勢和內涵,無法展示出古跡遺址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模擬展示更多是一種輔助展示手段。
1.5 地表模擬展示
地表模擬展示是將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遺跡進行覆土掩埋保護,然后在加高后的地面相應位置,對地下遺跡進行原位、原大、原樣的遺跡復原展示,一般按照出土遺跡的土質土色和形態(tài),用化學泥進行復制。這種展示手段既保護了遺址本體,又可以使觀眾在遺址原位真實地看到遺址發(fā)掘后的遺跡現(xiàn)象。
定鼎門門址南側發(fā)現(xiàn)的駱駝蹄印遺跡與絲綢之路上繁盛的商貿往來具有密切關聯(lián)。定鼎門門址南側的唐代路面存有分布密集的車轍、人的腳印、動物蹄印等遺跡,動物蹄印大小不一,較小的動物印直徑6、7厘米,大的偶蹄目動物印直徑達20厘米左右,為當時駱駝的蹄印。這一發(fā)現(xiàn)再次說明了當時絲路貿易的繁盛,是“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的有力佐證。這一遺址比較脆弱,較難完整、清晰和長時間的保存,所以三維激光掃描后回填,在同一位置上面使用地表模擬展示。
2 天街遺址展示區(qū):象征性標識物展示
象征性標識物展示與地表模擬展示相似,將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遺址進行覆土掩埋保護,在加高后的地面相應位置種植特殊植物或樹立木柱標示其下面的遺跡狀態(tài)。參觀者可以通過這些標識物看出比如建筑的范圍、平面形態(tài)、布局以及柱子的大小、分布位置等情況,可以起到一種半詮釋性的復原展示效果。標識展示方式使用面很廣,在一些需要展示但保護技術不成熟或考古發(fā)掘尚未完成的遺址,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展示。
定鼎門大街,又稱天街,北起端門,南抵定鼎門,復原南北長4200米,殘存長3000米??脊艑崪y寧人坊東坊墻與明教坊西坊墻之間為140米,與端門大街相連,是貫通郭城、皇城和宮城的最重要的南北向道路,是隋唐洛陽城城市軸線格局的物質遺存。由于天街考古發(fā)掘尚未完成,地下遺址不能展示出來,所以保留草皮現(xiàn)狀的同時使用了地上標識物展示,簡單明了示意出天街遺址相關空間關系。需要注意的是標識物的制作材料和顏色要與周圍環(huán)境相和諧。
3 城墻遺址展示區(qū):標識性保護建筑
這里指的是南城墻遺址(外郭城城墻)而非寧人坊、明教坊坊墻,它具有防御和管理功能。
南城墻使用的展示方式是標識性保護建筑,它的寬度和宋代城墻寬度一致,材料使用的是青磚而非土胚,所以不是原狀復原和基址復原。城墻內的遺址地基被回填覆蓋,內部空間用來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里坊遺址、天街遺址正在施工中,尚未采取合適的展示措施。
不論我們采取什么樣的保護方式和手段,我們對遺址的展示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地表達出古跡遺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我國對遺址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對于保護遺址的方法也越來越合理。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有效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方式,規(guī)范管理,科學發(fā)展,積極探索城市遺址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新路子,這將是我們日后重點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