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峰(釋延皎)
扳者,反手打去也。喚者,叫也。叫之動而觀其可以來也,叫之不動而即動,則將迎風轉(zhuǎn)變其術(shù)以取之可也。叫之動彼不動,即便失人一著,緊人一步,遂使日月無光,而盲乎莫睹也。
攪者,阻也,見其來而阻之使不得前進也。撂者,摟也,乘其勢而撂之,使不得不退也。
扳喚使于未動之先,攪撂使于已動之后。必須觀其頭先來、手先來、腳先來,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隨勢打勢,得門飛入,最忌思悟。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懷,肘起護心。
詩曰:未用扳喚先秀身,眼位身法要定真。迎風使去方為妙,接來送去始知神。
移身者,將身移于一旁也。閃者,閃其猛來之勢也。站者,我必存盡,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致于傾跌也。
蓋交手之際,彼來若緩,接法易見;彼來若猛,來勢將直沖撞,以恍惚難以提防,故見其撲身而來,即將我身移于一旁,閃其勢、懈其力,而乘機以取之也。
昔人云:移閃之法最為出奇,戰(zhàn)斗中之妙技,計謀中之妙著也。然亦貴乎善用焉,彼未來而先移則失于早,早則見我移而不來,或變勢而來。彼已動而移,移則失于晚,晚則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用此術(shù)者,須將眼位審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說明,提贅術(shù)熟,呼吸氣練,迎其風而閃之,乘其間而取之,一存一盡,一動一靜,而功捷矣,所謂捶打人不防也。
詩曰:捶把妙術(shù)在移閃,動靜呼吸一氣連。來來去去需隨便,玄妙盡在接取間。通背名移閃,心意號騰挪。近移接取便,遠挪找不著。一氣通天地,兩氣隔山河。密云蔽日月,總為妙術(shù)多。
有,力至也。無,力抽也。虛勢中有實而若虛也。實勢中有虛而若實也。
蓋人已交手之際,將勢踏定,看著動而勢虛,卻又有力而勢實,以為勢實而有力,卻又無力而勢虛,時有時無,忽虛忽實,運用之玄妙施于一身,而抖擻之威靈存于一心,即所謂不滯于有,不淪于無,運實變虛,以虛為實。
如與人相交不可妄動輕進,要將我身秀住,上提下贅,手不離口,前領(lǐng)后追,足緊隨身,退存進盡。眼為見性時常循環(huán),耳為靈性時常報應(yīng),心為勇性時常驚省,蓄吾勢以養(yǎng)神靈之精,則見可進而進,接取必得。不然,恃其強壯而無門可進,有不為人所敗者,寡矣。
詩曰:拳把莫輕言交人,滯氣不化最可怕。若能會透變化理,妙術(shù)不落他人下。
筋者,接其來而筋之也。擎者,執(zhí)其肱而輕扶之,以忖其來力劫也。懈者,散也,散其來力而使不得來前也。綻者,過硬擋,即反手轉(zhuǎn)進也。
然皆懈之也,綻之以閃懈之也,推之或者點退,或斬截,或移身轉(zhuǎn)身,以及攪撂摟劈、挑壓鉤掛、撥擺托架、沖握括胯等,凡接取之妙無非懈也,其法要貴善用焉。
詩曰:上提下要贅,身進腳手隨。接取合呼吸,定送暴客回。莫忘撩陰手,勤走十字路。拳把玄妙理,盡在此中伏。人言捶打十分力,一遇懈手不敢出。驗過四兩撥千斤,方知他力助我力。
呼吸者氣也;動靜者心也。
心一動而氣一吸,則無力而勢虛矣;心一動而氣一呼,則有力而勢實矣。
然靜要專一,動要精神;吸必緊急,呼必怒發(fā);心為元帥,氣為先行,目為旌旗。
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則動靜失宜,呼吸倒置,陣必失矣。習此藝者,先要講明眼位,視之不至恍惚,則目之所注,志必至之,志之所到,氣必隨之。
心一動,而百體從令,振其精神,揚其武威,動靜呼吸之間而接法取法盡納于氣中矣。所謂捶把尚一氣,兩氣不打人者,此之謂也。身之起落,步之進退,手之出入,法活而氣練,來速而去疾,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則必勝矣。
詩曰:拳把若不知練氣,縱有仙著不足持。頭束肩提步存盡,一動一靜一呼吸。
迎者,向前接也。風者,彼來所帶之風也。轉(zhuǎn)換者,即是改換也。
眼見彼之來,接其風而改其術(shù),則再取之。如初用扳進,見其來接,即換綻進,或改摟劈,或帶攪撂,接取之術(shù)變化無窮,不可執(zhí)一而論也。
詩曰:上法須知先上身,腳手齊到斯為真。接來送去得妙法,藝到變化斯知神。
歌訣一:眼前用撥擺,扳攪帶回采。摟劈與勾掛,挑擁走搓摩。上顧沖天炮,下著拳砍砸。前后用梢拳,左右用邊括。上括下需挎,前掃后帶括。前來宜進踩,后來宜回跺。架掤向高起,按捺向下落。下打用劈山,上起使挑攉。單鞭與斜行,有開又有合。橫順兩相制,貴在身法活。
歌訣二:上法需知先上身,腳手齊到方見真。接來送去得妙法,藝到變化妙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