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霍小玉傳》是唐傳奇中最經(jīng)典的篇目之一,霍小玉是此篇傳奇的主人公,她是一個溫柔善良且堅韌剛強的封建女性形象,她的悲慘結(jié)局令人唏噓,霍小玉的命運悲劇與李益的神經(jīng)癥人格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她本身的雙重性格息息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神經(jīng)癥人格;雙重性格;悲慘結(jié)局
作者簡介:張倍倍(1994-),女,山東濱州人,魯東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蔣昉的《霍小玉傳》是唐傳奇中寫得最好,最感動人的篇章。明代著名學者胡應(yīng)麟評價說:“唐人小說紀閨閣事,綽有情致。此篇(即《霍小玉傳》)尤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故傳頌弗哀?!币虼?,《霍小玉傳》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此前有很多學者著重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分析霍小玉的悲慘結(jié)局,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本文將著重從李益和霍小玉兩人性格方面進行闡釋、研究其悲慘結(jié)局產(chǎn)生的原因。
一、李益的神經(jīng)癥人格
李益是唐代官宦家庭的貴族子弟,受封建家庭制度的影響頗深,加之唐代是一個很重門閥的社會,婚姻上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礎(chǔ)上更加講究門當戶對,貴族之間的聯(lián)姻現(xiàn)象較為普遍。《舊唐書 高士廉傳》載太宗說:“衹 緣齊家惟據(jù)河北,梁陳僻在江南,當時雖有人物,偏僻小國,不足為貴,至今猶以崔、盧、王、謝為重,……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按指山東舊氏族)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壓抑)?!笨梢姰敃r同高門大族結(jié)婚,尤其是崔、盧兩姓,既是一種榮耀,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仕途。因此當時李益的母親“未至家中,太夫人已與商量表妹盧氏,言約已定”時,李益“逡巡不敢辭讓,遂就禮謝?!崩钜嬷圆幌нh涉江淮,多方告貸,以求婚于盧氏,即由于此。這是李益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除此之外,唐代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即疏,何宜配合?!薄爸T雜,戶不得與良人與婚,違者杖一百,官戶娶良人女者亦如之。”(《唐律疏議》)。并且當時唐代的社會輿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李益面對來自家庭、社會封建制度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時,他終于忍痛割愛,背棄了臨走時對小玉“皦日之誓,死生以之”的約定。
雖然李益一開始與小玉的接觸確實有“獵艷”的目的,但后來在與小玉的相處中發(fā)現(xiàn)小玉是一個善良、純潔、癡情的女子,并慢慢與之產(chǎn)生了純潔的愛情,這是出乎于李益意料之外的,李益的這種“獵艷”行為放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李益與小玉相識時,他正在京城等待候拔萃科的考試,還沒有進入仕途,他有足夠的時間來供他消遣,《北里志序》里也有記載:“諸妓皆居,平康里、舉子、新及第進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館殿者,咸可就旨,如不吝所費,則下車水陸備矣?!蓖ㄟ^以上史料可見,當時的文人才子與上等妓女交往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行為,但后來霍小玉死后,李益的“生為之縞素,但夕哭泣甚哀?!蹦軌蚩闯隼钜鎸π∮癫⒎菦]有感情,他拋棄霍小玉并不單純的因為變心,迫于家庭、個人前途、社會輿論的壓力,他就只好橫下心來把霍小玉拋棄了。如果說李益因為這三種因素拋棄霍小玉,還不會導(dǎo)致霍小玉的死亡,因為霍小玉很早之前就清醒地認識到 了她與李益社會地位的懸殊,并提出了八年“短愿”,據(jù)此可以推測,假如李益因為這些原因不能與霍小玉結(jié)合,并誠懇地對她表明自己的心意,小玉會如自己之前所說的“遁入空門”,而不是香消玉殞,早早地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李益既不能違背家庭的意愿,不敢挑戰(zhàn)封建制度的權(quán)威,同時他也不想親口對霍小玉說明自己的心意,他怕破壞自己在心愛之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于是他在糾結(jié)矛盾中選擇了逃避,他左右搖擺,猶豫不決的行為是他神經(jīng)癥人格的體現(xiàn),“尋使奉迎”的期限一拖再拖,直到黃衫客將他引到霍小玉的家中,親眼目睹了小玉的死亡,至此,李益的神經(jīng)癥人格對他人帶來的影響發(fā)揮到了極致。
二、霍小玉的雙重性格
霍小玉有著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這種經(jīng)歷同她的性格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她剛?cè)岵?,既有初識李益時“言敘溫和,辭氣宛媚”的綿綿柔情,也有為尋找李益“遙托親故”、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的剛強之氣。她的柔情決定了她對李益愛之深,同時她又特別堅韌剛烈,可以說,后者正是前者的具體體現(xiàn)。
1、小玉的柔情
小玉本來是霍王府的千金小姐,因為“出自賤庶”,因而霍王死后與母親一同被趕了出來,淪入娼門。原文中雖沒有記載霍小玉與母親在霍王府中的生活是怎樣的,但從她與母親被趕出家門、母親婢女的家庭地位以及母親唯唯諾諾的性格,可以推測得知霍小玉原先是千金小姐是也時常受冷落,加之她在霍王死后淪入娼門,雖然上等妓女的物質(zhì)生活相當優(yōu)裕,然而她們在精神上遭受著無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她們被剝奪了自由生活的權(quán)利,被剝奪了獨立的人格,被蹂躪,被迫害,是社會地位最卑賤的一個階層。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低到高排列順序,可以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類需求。其中愛和歸屬感需求的內(nèi)容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guān)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征、經(jīng)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guān)系。”
霍小玉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使得她比之其他人有更加強烈的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因此霍小玉母女要鮑十一娘“求一好兒郎格調(diào)相稱者”,可見霍小玉的選擇非常嚴格,這是與她決心擺脫娼門的愿望分不開的,她同李益交往并不是為了貪圖他的財貨,也不是想得到榮華富貴,而是她早就欽仰他的詩名,相見后又仰慕他的才貌,她渴望得到純潔的愛以此來彌補她之前生活經(jīng)歷缺失的那部分愛的需求,因此當霍小玉與李益私定終身后,小玉十分珍惜與李益的愛情,以至于 患得患失,從新婚之夜她對李益流露出來的一番真心話便可得知。
小玉因有強烈的愛和歸屬感的需求而表現(xiàn)出的綿綿柔情是她性格中的一面,除此之外,她性格中還有堅韌剛強的一面。
2、小玉的堅韌
霍小玉她面對李益的拋棄從來不是唉聲嘆氣,忍氣吞聲,而是努力改變,堅決抗爭。她向李益陳訴“短愿”,為了成全李益的前途,她自愿作出最大的犧牲,她寧愿忍受青燈古殿的凄涼生活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忠于她同李益的愛情。當李益逾期不至時,她雖然由于深深地思念而痛苦,但并不是無可奈何的等待,也不是成天哭哭啼啼,而是為尋找李益作了種種努力。她“數(shù)訪音信”,得不到確實回答;求神問卜,自然也沒結(jié)果。但她并沒有灰心失望,就此罷休。又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賂遺親知,使通消息?!痹械募屹Y因此耗盡,她又典賣東西。她讓侍女“潛賣”不要讓人知道,這不僅出于她出身王府的自尊,也是為李益著想:她不能做出讓愛人“丟臉”的事。就在這樣的小事上也可以看出她的堅強性格。在她得知李益負心后她絲毫不哀求,她沒有像《鶯鶯傳》中的鶯鶯,雖然溫柔善良,但太懦弱,在遭到張生遺棄時,只是一味企憐,連半點不滿也不敢表示。她也不像《李娃傳》中的李娃,雖然能同情落魄中的滎陽生,但在此之前卻又受鴇母的指使加以坑害。
小玉不但溫柔善良,而且堅韌剛烈。假如她只有柔情的一面,她會怨恨李益但不至于“遂成沈疾”,以致死亡。但正是由于她的堅韌剛烈,她才沒有像一般被拋棄的女子一樣茍且度過余生,而是確知李益負心且沒有親自向她坦白說明時,從胸中迸射出仇恨的火焰,怒斥李益,聲明自己死了也要報仇,隨即便香消玉殞了。
小玉剛?cè)岵碾p重性格使得她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早早地拉下了年輕生命的帷幕。
李益面對外部客觀因素的壓力時,他選擇了妥協(xié),選擇了忍痛割愛,以至拋棄了霍小玉。但他又具有神經(jīng)癥的性格,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他怕霍小玉指責他的負心行為,怕毀了他在霍小玉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于是他選擇不去面對霍小玉。而霍小玉是一個敢愛敢恨,不但溫柔善良,而且堅韌堅強的女子,她對李益的始亂終棄行為感到氣憤,最終含恨而死。
假如李益向現(xiàn)實妥協(xié)之后果斷向霍小玉坦白自己的無奈,小玉自然也會遵守自己當年的“短愿”約定,遁入空門,成全李益。但由于李益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導(dǎo)致這個烈性的女子含恨而死;假如霍小玉只是個一般女子,逆來順受,在遭受拋棄之后再尋出路,也不至于是最后這個悲慘結(jié)局。所以正因為他們兩個性格中的矛盾性、兩面性,才共同導(dǎo)致了霍小玉的悲慘結(jié)局。當然,霍小玉的結(jié)局是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的,從他們性格方面來闡釋、研究其悲劇性有利于我們更全面、更具體的了解造成霍小玉悲慘命運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孫棨.北里志[M]說郛涵芬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長孫無忌.唐律疏議(第14卷)[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陳寅恪.元白詩箋征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4]季光.唐傳奇鑒賞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李林甫.唐六典[M].陳仲夫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6]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8]程毅中.唐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