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佛教中唯一一部以“經(jīng)”命名的中國僧人的著作,在以“自性彌陀”為其核心思想的《壇經(jīng)》中,“自性”無疑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認(rèn)為,《壇經(jīng)》中的“自性”,同時具備了出世性與入世性這兩個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特征。
關(guān)鍵詞:壇經(jīng);自性;出世;入世
作者簡介:程杰(1993-),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新疆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1
《壇經(jīng)》是慧能門人對其在韶州大梵寺講堂為僧俗一千余人說法的內(nèi)容的記錄和整理[1]?;勰艿闹鲝垺胺鹣蛐灾凶?,莫向身外求”[2],決定了“自性”在《壇經(jīng)》中的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作為以出世為目的的《壇經(jīng)》,在充分肯定“自性”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其出世性與入世性并存的特征。
一、《壇經(jīng)》中“自性”的出世性
《壇經(jīng)》中“自性”的出世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從求解脫的目的性來說,“見性成佛”的追求,將個體的人的生命的目的定為出世,且這出世的目的只能通過“自性”才能最后達(dá)到,從而顯示了“自性”根本上所應(yīng)具有的出世性:“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3],而這一過程,需要借助“自性”才能完成;“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4],“自性”天然地就具備了解脫的特質(zhì),只是尚在等待被開發(fā)。顯然,在“菩提自性,本來清凈”[5]的前提下,“自性”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出世性的色彩。
其二,從修持方法上來說,《壇經(jīng)》認(rèn)為,眾生與佛的區(qū)別,就在于對自性真空迷悟的不同,所以“自性”的出世性,可以通過修持而得以顯見。而這一點,在慧能與神秀的一場關(guān)于衣缽傳承的競爭中可窺見一斑。在神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盵6]的偈語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意即世間萬物,我們不應(yīng)起分別心來看待它,菩提本不是樹,明鏡亦沒有臺,是人心中起了分別之心,起了多余的妄念,所以看到了樹,也看到了臺,若無所住而生其心,內(nèi)心清凈沒有妄念,則眾生皆屬虛無,歸于空無;所以只要“時時勤拂拭”,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起分別心,不要有多余的雜念,就能“勿使惹塵?!保湍鼙3中撵`的清凈。然而,“時時勤拂拭”這樣一個動作,卻包含了雜念于其中,包含了關(guān)于該不該拂拭這樣的斟酌,即分別心在其中,所以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盵7]的境界打敗神秀而獲得衣缽傳承?;勰艿摹氨緛頍o一物”,消解了其中的分別心,說話者看世界的眼光止于“本來無一物”,所以見出了萬物本性空的特質(zhì):“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8]。有了世間萬物“總在空中”的概念,那么修禪人秉持著“自性”脫于萬丈紅塵而外,“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9],如鏡照物,“應(yīng)萬物而無累于物”,也就可以成就其出世間法,從而證明了“自性”所具有的可以通過修持而顯現(xiàn)出來的出世性。
二、《壇經(jīng)》中“自性”的入世性
《壇經(jīng)》中“自性”的入世性亦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從求解脫的目的性來說,以出世為目的、以自性彌陀為旨?xì)w的《壇經(jīng)》,將覺悟、離世間作為最終追求,然而,要達(dá)到這一目的,處于世間的人,必須入世,方能有了悟的可能,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0]?!秹?jīng)》認(rèn)為佛法在世間,要想不入世而求得開悟是不可能的,從而決定了“自性”的入世性的特質(zhì)。
其二,從修持方法上來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即從修持方法上表明,只有“即世間”才能求得“出世間”?!凹词篱g”,即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一方面,要遵守社會的規(guī)章制度和秩序,修習(xí)自身的品格,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君臣父母,仁義禮信,此即是世間法”[11],這些都做好了,就是修行的一部分,即對于“自性”的修行。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心無掛礙,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不能輕易動搖自己的心神,要以入世之行修出世之心。這就要求修禪者看到宇宙萬物的成、住、壞、空,不執(zhí)著于物的表相,“無念”、“無相”、“無住”,不起妄念,不生分別心,亦不起執(zhí)著心,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即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悟山水皆由心生,心若不見,則山水亦不復(fù)出現(xiàn),從而在入世的過程中看到世間萬物的空性,最終做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以入世的積極實踐來實現(xiàn)“自性”所能到達(dá)的精神上的解脫。
而以上兩方面都表明,“自性”本身所具有的入世性特質(zhì):只有遵守社會規(guī)則,只有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不斷通過“一行三昧”、“頓漸兼修”等修持方式,才能獲得最后的解脫。正如洪修平言:“……慧能……化求佛修道于平常的穿衣吃飯之間,把禪修、悟境與日常生活完全結(jié)合在一起”[12],從而實現(xiàn)吃飯穿衣皆是道,于是給“自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開悟以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再次確認(rèn)了“自性”所具有的入世性。
注釋:
[1][2][3][4][5]陳秋平,尚榮編譯.六祖壇經(jīng)[M].香港:中華書局,2012.
[6][7][8][9][10]陳秋平,尚榮編譯.六祖壇經(jīng)[M].香港:中華書局,2012.
[11]陳秋平,尚榮編譯.六祖壇經(jīng)[M].香港:中華書局,2012.
[12]洪修平.《壇經(jīng)》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理論特色[J].河北學(xué)刊,2011(11).
參考文獻(xiàn):
[1]陳秋平,尚榮編譯.六祖壇經(jīng)[M].香港:中華書局,2012.
[2]王學(xué)斌.《壇經(jīng)》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
[3]左欣.《壇經(jīng)》的實修思想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xué),2011.
[4]王智勇.《金剛經(jīng)》與《壇經(jīng)》思想體系的形成[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09.
[5](韓)金命鎬.《壇經(jīng)》思想及其在后世的演變與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xué),2011.
[6]孫克昱.論《六祖壇經(jīng)》中的自性與佛性[J].法音論壇,2007(6).
[7]洪修平.《壇經(jīng)》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理論特色[J].河北學(xué)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