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臧春龍,劉 偉,崔建麗
(北京市通州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101101)
秀珍菇屬于肺形側耳(Pleurotus pulmonarius)[1],菇體較小,質地細嫩,纖維含量少,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種氨基酸[2],在國內,秀珍菇正逐漸成為與平菇、姬菇一樣的大眾化栽培的菇類品種[3]。北京地區(qū)生產秀珍菇的主要栽培基質是棉籽殼、玉米芯等,但逐年上升的原料成本大大降低了菇農的生產效益[4]。食用菌工業(yè)化生產的迅速發(fā)展,導致食用菌栽培后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即菌糠,研究顯示每生產1 kg的食用菌,大約可產生3.25 kg的菌糠[5]。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菌糠如何環(huán)保有效處理做了一定的研究,菌糠可經加工處理后作為農業(yè)生產的優(yōu)質有機肥料[6],或加工成生產節(jié)糧型飼料用于魚、禽、畜喂養(yǎng)[7],也可作為食用菌栽培的部分替代原料[8-10]。國內早在20世紀90年代丁鳳珍[11]報道用平菇、金針菇、猴頭菇的菌糠栽培草菇,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頗具推廣價值;李強等[12]報道利用杏鮑菇菌糠栽培香菇,菌糠添加30%可降低成本10%、增收20%。近些年,耿小麗等[13]用白靈菇菌糠廢料作為部分原料栽培平菇,添加40%~50%的菌糠生物學轉化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棉籽皮配方;曹建剛[14]研究用杏鮑菇菌糠栽培平菇的高產技術。利用菌糠栽培秀珍菇的研究報道還不多。
工廠化生產的杏鮑菇只出一潮菇,廢棄的菌渣中含有大量的菌體蛋白、多種代謝產物以及未被利用的養(yǎng)分。利用杏鮑菇菌糠不但能降低栽培成本,同時實現(xiàn)了廢棄菌棒的循環(huán)利用[15-18]。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的綠源永樂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每年會產生大量廢棄的杏鮑菇菌糠,為促進循環(huán)農業(yè)的發(fā)展,合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通州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開展了本次試驗,利用生產過杏鮑菇的菌糠來生產秀珍菇,以不同的菌糠添加比例替代棉籽皮和玉米芯,與未添加菌糠的培養(yǎng)料,從子實體的農藝性狀、生物轉化率、生產效益等方面進行對比,以確定最適生產的菌糠添加比例配方。
1.1.1 試驗菌種‘漳秀一號’購買自通州區(qū)綠源永樂(北京)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聚乙烯袋裝菌種17 mm×30 mm×5 mm。
1.1.2 供試菌糠 通州區(qū)綠源永樂(北京)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出過一潮菇的工廠化杏鮑菇菌棒的粉碎物。
1.2.1 處理(培養(yǎng)料配方)設置 將不添加菌糠配方設置為對照(處理1),菌糠添加比例由低到高按梯度設置5個處理,具體見表1。
1.2.2 田間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19],6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60個菌袋,每袋干料重0.5 kg/袋,共18個處理,1080個試驗菌袋。
1.2.3 栽培方法 采用熟料與套環(huán)封口快速發(fā)菌、定向出菇技術[20-22]相結合栽培方式,一頭接種,栽培袋采用聚乙烯塑料袋17 mm×30 mm×5 mm。出菇車間為冷庫改造的出菇房,庫房內有空調,庫房面積為60 m2,層架式立體栽培。
1.3.1 菌絲生長情況觀測 菌絲長滿袋口約1~2 mm后,每隔5天測量1次菌絲生長速度及生長勢。每個配方隨機選取6個菌袋,從菌袋肩膀位置開始向菌絲生長方向測量,取其平均值記為生長速度。生長勢觀測以目測菌絲顏色和粗壯程度進行記錄。粗密表示菌絲粗壯濃密,細密表示菌絲略為稀疏。
1.3.2 子實體生物學性狀及產量觀測 子實體達到采收標準時采收,測量子實體農藝性狀、質量,取5個子實體平均值進行分析。
1.3.3 生物轉化率 按常規(guī)方法計算,如式(1)[23]。
式中,BE表示生物學效率,F(xiàn)fw表示子實體鮮重,Sdw表示基質干重。
1.3.4 數(shù)據(jù)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Excel和方差分析進行處理和分析。
配方中菌糠添加比例不同,對秀珍菇菌絲生長有著不同影響[24],菌絲定植及生長情況見表2。
表2數(shù)據(jù)顯示,從菌袋發(fā)滿菌所需時間角度看,添加50%菌糠的配方6需時間最短,說明菌絲生長速度最快,添加40%菌糠的配方5需時居第2位,其他配方的發(fā)菌耗時由短到長依次為配方4、配方3、配方2和配方1(CK),菌絲生長速度明顯呈現(xiàn)出隨菌糠添加比例提高而遞增趨勢。
從菌絲外觀看,未添加菌糠的配方1(CK)的菌絲表現(xiàn)粗密、潔白,而添加菌糠的5個處理配方菌絲則表現(xiàn)基本一致,均具有菌絲細密、潔白特點。
試驗對添加不同比例的杏鮑菇菌糠對秀珍菇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進行了定點調查與監(jiān)測,結果見表3。
從表3中看出,6個處理的子實體菌蓋直徑2.49~3.56cm,菌柄長度3.21~4.32cm,菌蓋厚度0.49~0.62 cm,菌柄直徑1.02~1.13 cm,添加不同比例杏鮑菇菌糠的各配方子實體的菌蓋大小、厚度、菌柄長度及菌柄粗細等農藝性狀與對照沒有明顯差異,也沒有表現(xiàn)出規(guī)律。
表1 試驗處理設置情況
表2 各處理菌絲生長情況調查
表3 農藝性狀情況調查
2.3.1 產量及生物轉化率對比 從表4可以看出,6個處理配方小區(qū)產量17.87~22.21 kg,其中添加50%杏鮑菇菌糠的配方6的小區(qū)產量最高,達到22.21 kg,未添加杏鮑菇菌糠的處理1配方產量最低,小區(qū)產量為17.87 kg。其他4個處理配方小區(qū)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配方5、4、3、2,小區(qū)產量分別為20.54、19.78、19.09、18.35 kg。
表4 小區(qū)產量及生物轉化率對比
總體看,6個處理配方的小區(qū)產量明顯具有隨著杏鮑菇菌糠添加比例的提高逐級增高趨勢,同時,生物轉化率的變化規(guī)律與小區(qū)產量變化相同,即與菌糠添加比例呈正相關。
2.3.2 小區(qū)產量結果的方差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區(qū)組間雖具有一定差異,但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差異為不顯著;而處理間的差異程度已經達到極顯著水平[19]。
表5 小區(qū)產量結果的方差分析
表6新復極差測驗顯示,6個處理之間,均達到了顯著差異水平,除處理2和處理1沒有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外,其他處理間都達到了極顯著差異水平。
表6 新復極差測驗
2.3.3 經濟效益比較 由表7可見,小區(qū)菌棒制作成本與杏鮑菇菌糠添加比例呈負相關,即隨著杏鮑菇菌糠添加比例的逐漸增加,小區(qū)菌棒制作的成本逐漸降低;小區(qū)產值與杏鮑菇添加比例呈正相關,即隨著杏鮑菇菌糠添加比例的增加,小區(qū)產值在同步增加;小區(qū)獲得的純利潤和產出投入比變化規(guī)律也與杏鮑菇菌糠添加比例高低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
表7 經濟效益對比
工廠化栽培的杏鮑菇菌棒只生產一潮菇時,其粉碎后形成的菌糠中還保留了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可再次作為栽培原料用于秀珍菇生產。添加一定比例的杏鮑菇菌糠對于秀珍菇子實體農藝性狀沒有顯著影響,但隨著菌糠比例逐漸增加,秀珍菇產量、產值、產投比呈現(xiàn)出逐步增加的趨勢。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在生產秀珍菇培養(yǎng)料中添加50%杏鮑菇菌糠配方的小區(qū)產量、產值及產投比最高。
在秀珍菇生產過程中需要低溫刺激,它的電費成本相對較高,本研究在進行成本計算時沒有考慮電和場地設施等費用,在擴大生產時應給予考慮。利用菌糠作為部分棉籽殼的替代料栽培秀珍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對于生產效益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具有推廣應用的潛力。菌糠的再利用是拓寬栽培原料來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保護環(huán)境的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利用菌糠將促進食用菌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1] 張金霞,黃晨陽,胡小軍.中國食用菌品種[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128-129.
[2] 張金霞,黃晨陽,鄭素月.平菇新品種——秀珍菇的特征特性[J].中國食用菌,2005(4):25-26.
[3] 呂作舟,王卓仁,李曉.食用菌關鍵技術問答[M].北京: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84-85.
[4] 胡曉艷,鄧德江,魏金康,等.近年北京市食用菌產銷狀況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3,32(S1):43-46.
[5] Paredes C,Medina E,Moral 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of Spend mushroom Substrate[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9,40(1-6):150-161.
[6] 張林芳,王峰趙,厚坤.菌糠肥料及其在種植業(yè)中的應用[J].食藥用菌,2011,19(2):17-18.
[7] 吳超平.杏鮑菇菌糠對肉羊生長性能的影響[J].中國畜禽種業(yè),2011(8):88-90.
[8] 楊永權.食用菌廢料的綜合利用[J].上海蔬菜,2009(2):86-87
[9] 侯立娟.菌糠的營養(yǎng)價值及在栽培上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7):91-93
[10] 陳君琛,沈恒勝,湯葆莎,等.食用菌菌糠再利用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410-412.
[11] 丁鳳珍.菌糠栽培草菇[J].中國食用菌,1995,14(2):17-18.
[12] 李強,胡霞萍,盧淑芳,等.利用杏鮑菇菌糠栽培香菇配方試驗[J].食用菌,2008(6):28-29.
[13] 耿小麗,劉宇,趙爽,等.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2,31(1):24-24.
[14] 曹建剛.杏鮑菇菌糠栽培平菇優(yōu)質高產技術[J].食用菌,2014(1):62.
[15] 陶藝,王天琛,金方,等.菌糠二次利用栽培秀珍菇實驗研究[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4,60(12):11-12,18
[16] 宮志遠,韓建東,任鵬飛,等.工廠化金針菇菌糠栽培秀珍菇配方篩選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0(4):14-16
[17] 衛(wèi)智濤,周國英,胡清秀.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食用菌,2010(5):3-7.
[18] 謝春芹,賈君,謝正林,等.金針菇菌渣栽培秀珍菇試驗[J].食用菌,2012(9):170-172
[19] 寧海龍.田間試驗與統(tǒng)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05-108.
[20] 鄧德江.平菇高效栽培實用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38-44.
[21] 唐玉琴,李長田,趙義濤.食用菌生產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119-120.
[22] 吳尚軍,賀國強.設施香菇平菇實用栽培技術集錦[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4:114-117.
[23] 呂作舟,王卓仁,李曉.食用菌關鍵技術問答[M].北京: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9.
[24] 鄧德江.平菇高效栽培實用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