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路易十四在位的時代(1661-1715)與康熙時代(1662-1722)有著驚人的巧合。他們年齡相當.童年命運類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一個上朝執(zhí)政54年,一個君臨天下60年。而他們置身其間,行使中樞權(quán)力的輝煌宮殿——凡爾賽宮和故宮,卻體現(xiàn)了東西方迥然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價值取向。
在巴黎應(yīng)該算一件“速成品”
凡爾賽官不是一般的王宮,它渾身上下都講述著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一個家族未盡的故事,凡爾賽宮濃縮和見證了巴黎乃至法國一段極為關(guān)鍵的歷史。
法國的歷史,很大程度聚焦在“路易家族”的興衰史上。100年的凡爾賽宮不斷交替著迎候它的三位新主人:野心勃勃、建立專制集權(quán)盛世的路易十四;昏庸無度、坐吃山空、戰(zhàn)敗失利而迅速衰落的路易十五;以及在頹勢中試圖改革和重振、開明卻又軟弱、最終被自己參與革新局面失控而斷送的路易十六。
幾乎世上曾經(jīng)顯赫的家族,都在印證著一條冥冥之中的規(guī)律一份成功家業(yè)的繼承人,往往是個敗家子。
路易十四在位的時代(1643-1715),與康熙時代(1662-1722)有著驚人的重合。他們年齡相當,童年命運類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一個上朝執(zhí)政72年,一個君臨天下60年。
帶著這種有趣的對比,我踏上了飛往巴黎的班機。清晨。波音747“空中大巴”滿載負荷,喘著粗氣穩(wěn)穩(wěn)地停靠在巴黎戴高樂機場。13個鐘頭的長途飛行,我竟沒有一絲倦意。當飛機穿云破霧,向陸地俯沖時,一望無涯的燈海宛如海市蜃樓般呈現(xiàn)在眼前。
“巴黎到了?!辈恢l驚呼了一句。我雙眼透過明亮的機窗,目光作俯視狀直線遠眺,映入眼簾的五彩繽紛令我心潮澎湃,一種難以名狀的沖動直涌心頭一一我夢中想往的巴黎終于到了。
載我們的旅行大巴很快就駛離戴高樂機場。此刻的巴黎還在清晨的沉睡之中,雖與中國有著7個小時的時差,但我們也來不及把生物時針往后調(diào),“空客大巴”換成的“旅游大巴”在深秋的巴黎大街上疾馳,我們直奔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在巴黎西南22公里一個名叫凡爾賽的小鎮(zhèn)上。
巴黎宛若一個旅游博物館,世界各種奇異珍品都會讓每個前來到此的人眼花繚亂。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來到巴黎的,大凡都是奔著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和塞納河等世界頂尖級景點的。
相對這些耳熟能詳?shù)木包c而言,凡爾賽宮似乎要為之遜色。
可如依一句通俗的說法,到了巴黎,如果不去凡爾賽宮,那就是你沒有真正的到過巴黎。因為凡爾賽宮珍藏著巴黎乃至法國歷史上非同凡響的卓越篇章,以至后來各國的文學家、哲學家和史學家,往往從這里洞穿法國甚至歐洲大革命的波瀾壯闊。所以,凡爾賽宮的地位和影響留給后世的想象和價值的延伸是無窮盡的。
法國的歷史,很大程度聚焦在“路易家族”的興衰史上。法國最后的統(tǒng)治王朝是大名鼎鼎的波旁王朝。封建王朝都是家族承襲制,所以從1589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整整200年的波旁王朝,就是在這個波旁家族里代代相傳,子承父業(yè)的。
波旁王朝的開端是亨利四世,他的王位傳給了他幼小的長子一一路易十三。再往下,就是法國大革命前最后的三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了。
最為輝煌的應(yīng)該定格在路易十四那個朝代。
凡爾賽宮原系路易十三游獵的一個莊園,在路易十四時期得以“重用”。始建于1661年,前后費時50年,動用數(shù)萬名工人,建筑師也是不停地更換。安德烈·勒諾特爾負責園林設(shè)計,他的設(shè)計規(guī)模大大超過了原有的莊園范圍,整個園林占地10公頃。
由于凡爾賽宮的修建在當時耗資巨大而引起了財政部門的抗議,但“太陽王”路易十四因盟出“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誓言,即排左右與前兆,按著自己的意愿將凡爾賽宮修成了一座極其奢華的宮殿。
50年時間筑造一幢奢華的宮殿,在巴黎的歷史上應(yīng)該是一件“速成品”。
正因如此,無論縱觀藝術(shù)價值還是歷史價值,凡爾賽宮都難以與盧浮宮抗衡。
凡爾賽宮的正宮是南北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殿外觀宏偉壯麗,內(nèi)部的陳設(shè)和裝飾則更富有藝術(shù)魅力。500多間大小殿堂處處金碧輝煌,堪稱豪華蓋世。
裝飾是以雕刻、巨幅油畫和掛毯組合而成,再配置造型精巧、工藝絕佳的家具。一些廳堂還陳列著世界級的藝術(shù)品,其中也有中國的古代瓷器。宮中大廳的面壁上端刻著許多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精巧而優(yōu)美,宮殿內(nèi)部裝潢考究,墻壁與柱子都是以各色大理石再鑲金嵌玉制作而成。天花板是用金漆做的彩繪,再加以各種裝飾用的貝殼或花飾及錯綜復雜的曲線,都讓前來的游人產(chǎn)生豪華奢靡和富麗奇巧之感。
凡爾賽宮的廣場上,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那尊青銅雕像一一路易十四騎在高頭大馬上做揮斥敵軍狀。無疑,這里是游客留影率最高的“背景”。
在巴黎,到處都可看到這熟悉而又蓬松著一頭深色鬈發(fā)的身影。
凡爾賽宮廣場地面,還是香舍里榭大街式的那種“歐洲式”老磚。老磚的鋪設(shè)十分講究,這些老磚都是豎起來栽在地里的,一塊一塊相依在一起頗為結(jié)實,雖歷經(jīng)若干朝代但都沒有風化或變形。這種鋪設(shè)方式我曾在哈爾濱的街頭也見過,那也是歐洲人的杰作。
嚴格來說,凡爾賽宮的外表顯得有幾分樸實無華。歐洲式的灰白色石制外墻,外墻體被典型的裸式男女雕塑簇擁著。它似乎在以某種神秘引誘著你步步深入。
今天的凡爾賽宮,只對游客開放很小的一部分。其中有國王的臥室,國王與大臣們一起翩翩起舞的鏡廊,還有王后的寢室。據(jù)說“大革命”過后,這里的物什幾乎被洗劫一空,后來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便依照原有的風貌復制了王室的物什。
在凡爾賽宮的各個通道和每一個房間里,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各國的導游們也在用不同的語言滔滔不絕地進行各自的講解。而凡爾賽宮的工作人員卻在一個勁地提醒導游盡量將時間壓縮,以便“照顧”站在門外的游客可以早一點進入。
這一點,與擁擠的故宮驚人的一致。
凡爾賽宮在全盛時期,宮內(nèi)外有兩萬人之多,單是皇宮的本身就可以容納近五千人。
五歲登基便做國王的路易十四,時事朝廷中有諸多長輩和大臣明爭暗斗,各種朝臣間的勾心斗角或爾虞我詐舉目皆是。日漸成人的路易十四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恨透了當時令他窒息的王宮所在地一一盧浮宮,于是便發(fā)誓遷離宮至凡爾賽這個野獸時常出沒的偏僻之地。
路易十四遷宮至凡爾賽,還有一個不為外人所道的秘密,那就是路易十四意將身邊的那些一言九鼎、依權(quán)仗勢的大臣們“囚”起來。路易十四在每周星期一、二、四都要安排11個鐘頭的活動時間,活動的內(nèi)容安排細致到每個鐘頭具體地去做什么。所有大臣都必須參加每個活動的項目,路易十四這樣的安排就是要限制這些大臣不讓他們有“開小差”的機會。凡爾賽宮內(nèi)雖是一片歌舞升平君臣同樂的氣象,但陪伴著大臣們的都少不了有路易十四的身影。
宮廷一搬至凡爾賽,貴族們不得已便紛紛遷徙此地。這也標明了權(quán)力的均衡被打破。貴族在離開甚至在逐步失去自己過往的盛世,失去他們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實力,開始越來越多地依附于君權(quán)。在這個時候,誰還能指望他們繼續(xù)履行一個朝代的機制而有效地去制約王權(quán)?
由于凡爾賽遠離市中心,當時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相隨,有路易十四親自“侍候”著,這些重臣難有膽量和精力再重返自己的府邸“走后門”、“拉關(guān)系”、“結(jié)朋黨”、“排異已”。
在凡爾賽宮,革命前的波旁王朝經(jīng)營了整整100年。
100年的凡爾賽宮不斷交替著迎候它的3位主人:野心勃勃、建立專制集權(quán)盛世的路易十四;昏庸無度、坐吃山空、戰(zhàn)敗失利而迅速衰落的路易十五;在頹勢中試圖改革和重振、開明卻又軟弱、被自己參與卻最終失控的革新局面斷送的路易十六。
路易十四的花天酒地是出了名的,單看那些洛可可風格的繁文冗節(jié)的裝飾與繪畫藝術(shù)就可以明了個中情形。專制強權(quán)的路易十四整整在位72年,昏庸無能的路易十五在位59年,而在20歲繼位,最有希望配合變革的一個相對開明的君主路易十六,不僅接下一個爛攤子,而且大革命之前留給他的只有15年。
這一出經(jīng)典的王朝盛衰戲劇,如果仔細回味咀嚼總有似曾相識之感,好像它就是中國古代某些朝代朝政的翻板。
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孫。1715年繼位時和他的曾祖父一樣,也只有5歲。幾乎世上曾經(jīng)顯赫的家族中都在印證著一條冥冥之中的規(guī)律:一份成功家業(yè)的繼承人,往往是個敗家子。法國在路易十五的眼里,不過是一個放大了的凡爾賽宮。“朕即國家”的觀念,使他將整個法國當為自己的財產(chǎn)而私自享用了。
路易十四在位的時代(1643-1715),與康熙時代(1662-1722)有著驚人的巧合。他們年齡相當。童年命運似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一個執(zhí)政72年,一個君臨天下60年??蓤?zhí)政的結(jié)果卻有著天壤之別。
這里,我們不得不透過歷史來做出佐證。從歷史資料中我驀然發(fā)現(xiàn),法國的皇家絲織手工業(yè)場和中國的江南織造局是在同時期且具有同樣的規(guī)模在發(fā)展的。但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于1789年,在19世紀初拿破侖把民主革命的火炬帶到了整個歐洲。封建制度最終是被金錢摧毀的,而正是從資產(chǎn)階級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部矛盾中,1848年無產(chǎn)階級昂首闊步地首次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
反觀中國,中世紀的專制制度盤根錯節(jié),19世紀不但沒向資本主義發(fā)展,反而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大清帝國的版圖先前也曾越擴越大,實際上是外強中干,浪得虛名。
當現(xiàn)代化機器駕馭的堅船利炮自西向東而來,那巍峨屹立曾激越華年的封建宮廷便開始了它風雨飄搖的末世歲月,直至舊民主革命興起,新民主革命勝利。
我站在這些不能用相機帶走的鏡廊面前,無時不刻地感受到層層的誘惑和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同樣是專制的君王,但他們呈現(xiàn)的思維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個大鏡廊,一個極其重要的功能,便是邀請那些王宮大臣們來參加宮廷舞會。
很難想象,哪怕是一個很開明的中國皇帝,能開放一個大殿,請大臣們攜眷帶屬或與皇帝成員一起翩翩起舞,這些設(shè)想都能成立嗎?我看,高懸在中國人意識里的“封建”二字足以讓這些設(shè)想嘎然停止。而今天,站在這里的我卻明顯感覺到“歐洲封建”和“中國封建”肯定不是一樣的封建層面和內(nèi)核。
這所有的差異存在究竟又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的“封建”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柳宗元《封建論》一文,本指上古三代之分封制,至于中古社會真正采用封建制度的,大約只有西漢與王莽新朝。歐洲則不同,其國除國君外,各地皆有領(lǐng)主管轄,與中國封建制相類,故而在“五四”時期用“封建時代”一詞指歐洲中世紀,而其后此詞意義旋即擴廣,也指中國中古社會之全部形態(tài),其原意反而不彰了。
走出宮廷,繞到建筑物的另一面,就可看到“御花園”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法國式的花園”,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看上去就是修剪成的一件件藝術(shù)品。法國人對植物修剪的癖好程度真是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坐在凡爾賽宮前的大臺階上,我凝視著由水池、花壇、樹木組合成精致幾何圖案的凡爾賽花園。由此,在想象中翻閱著昔日的法國皇家輝煌的篇章??蔁o論是想象或現(xiàn)實中的宮廷場景,這些在中國曾經(jīng)的王宮里都是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它們的本質(zhì)差別,似乎就在于君王和貴族之間的裙帶關(guān)系,要么相互糾纏,要么彼此撕裂。
徜徉凡爾賽宮,凝視著皇家花園,我的頭腦里始終將它與北京的紫禁城作比,從政治規(guī)格到歷史環(huán)境,還有其主人的命運,都有著驚人的類似。
一眼望去,看著郁郁蔥蔥的一片,我腦海始終在縈繞著一個問題:“偌大一個王宮,竟沒有一道高墻,路易家族的安全是怎樣得以保證的?”這也與紫禁城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不由想到作家徐遲老先生曾拿凡爾賽宮與故宮作有趣的對比,我認為是極其有道理的。在故宮,除了從圍在圍墻里的假山、花木、盆景后面的“御花園”可找到花草植物之外,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到太和殿前的太和門,一道道大門小門側(cè)門重門深鎖,直到神武門,在其“中軸線”上,你根本找不到一棵樹木和令人心儀的花草。凡爾賽宮和園林所占面積不壓于紫禁城那般大小,然其宮殿建筑面積只占整個面積極少部分,其余全是滿眼碧綠的“法國園林”。
徐遲認為,這不是北方特殊天氣所至,也不是皇帝大臣們不喜歡花木,關(guān)鍵的是“怕”字及思想在作祟。他們怕這些花叢中隱藏著刺客和謀反之士,他們怕自己的江山就這樣輕易易主。
于是乎,從威嚴的“三大殿”極目遠眺,視野所至,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于是乎,一條條長巷替代花園隔開了無數(shù)后宮深庭;于是乎,一垛垛城墻圍墻又高又深,又厚又密,不要說庶民百姓,就是宮中大臣也難辯方向東西。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奇特的現(xiàn)象。東方的宮殿是封閉的、晦隱的和內(nèi)向的,而西方的宮廷特別是它的園林卻是開放的、明朗的和外向的。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廢除了秦漢以來延用了千余年的宰相制,整個國家的政權(quán)軍權(quán)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高度集權(quán)的君主體制。也就是在他的治下,中國進入了“全方位禁海”的閉關(guān)鎖國狀態(tài)。
明成祖朱棣作為一個以武力奪取帝位的皇帝,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時,為了標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在紫禁城皇宮的規(guī)劃設(shè)計上,也處處以體現(xiàn)天子授命于天、君權(quán)神授之觀念為要。致使北京紫禁城皇宮無論在整體規(guī)劃還是單體設(shè)計上,都強烈地體現(xiàn)著君權(quán)神授這一宗旨,使紫禁城成為天子正統(tǒng)地位的絕對象征。
17世紀的法國是西方歷史上君主制度空前強大的時期,文藝復興使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完美和思想的力量,確立起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17世紀下半葉,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國家。絕對君權(quán)的政治體制使得唯理主義成為意識領(lǐng)域的主流,君主專政被認為是最能體現(xiàn)秩序和理性的社會體制。這樣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得到了推崇和發(fā)展。起源意大利的城市設(shè)計思想因其具有系統(tǒng)化的組織結(jié)構(gòu)、強烈的向心性和輻射感,被認為是絕對君權(quán)的有力象征,在當時法國的城市和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法國人在17世紀的一系列建設(shè),均標志著人類開始在宏大尺度上,將文明與自然結(jié)合成為具有中心感和系統(tǒng)性的結(jié)構(gòu)整體。這種思想指導下興建的凡爾賽宮及其園林,可謂是這一規(guī)劃設(shè)計思想的杰出代表。
同樣是皇家宮殿,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內(nèi)涵和外延都大相徑庭。顯然,延伸已成為基本的主題,建筑物也由此成了一個簡單的重復的系統(tǒng)。那些高大的法國式窗戶與纖細的愛奧尼柱式相結(jié)合,使得整條立面有如一排透明的格構(gòu)。諾伯格·舒爾茲曾認為,凡爾賽宮殿由此具有了玻璃房屋的特征,成為聯(lián)系哥特時期的透明結(jié)構(gòu)和19世紀鋼結(jié)構(gòu)玻璃建筑的偉大作品。
我看到,凡爾賽宮中最主要的、舉行重大儀式的鏡廳,在室內(nèi)同西面窗子相對的東墻上安裝了17面大鏡子,并以白色和淡紫色大理石貼墻面。這種大量巴洛克式手法的室內(nèi)設(shè)計,在凡爾賽宮已經(jīng)隨處可見,它們在古典比例的控制下透露出動感和變幻。
有專家稱,紫禁城的布局從整體而言,是一個富于禮制涵義的院落集合。與之相比,凡爾賽官的營建過程可謂是在古典比例控制下的立面格構(gòu)的累積與延續(xù)。
只是因為文化的不同,在園林的規(guī)劃與設(shè)計上兩者存在很大的差別。
偌大的凡爾賽宮廣場上,有一尊騎著高頭大馬的卷發(fā)將軍,他就是路易十四。佇立于此,我忽然想到了這樣一個畫面: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xié)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女囚徒,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彼闶锹芬资姆蛉爽旣悺ぐ餐型邇?nèi)特,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同樣是坦蕩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睅追昼姾?,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
他們都曾是凡爾賽宮的主人,路易十六的命運跟明朝末期的崇禎皇帝驚人的一致,是他們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承擔了其祖上留下來的種種恩怨。令人吃驚的是,兩個世紀之后,時任總統(tǒng)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慶典上,卻無不真誠地表示:“他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他說的是路易十六,他的話讓世界震驚。歐洲的政治譜系中有一個特殊傳統(tǒng),就是一個國王,即使是被從王位上推翻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法國大革命似乎打破了這種“規(guī)矩”。
我知道,其實這里并不適宜沉思,那太多的繁華繽紛,總是裹挾著人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