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苗,石海兵
(江蘇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上指出:“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yǎng),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1]從長征中熔鑄出的偉大長征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歷史上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本文以“長征精神”的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 1996-2016 年期間收錄在中國知網(wǎng)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CAJD)的相關文獻,檢索方式為“篇名 = 長征精神and精確”,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其中剔除征稿啟示、會議綜述、述評等,得到期刊文獻共765篇,其中核心期刊共143篇。
期刊的載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時期所載論文數(shù)量,是期刊信息量的直接反映,是期刊輸出信息的重要標志,也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2]根據(jù)檢索的結果,對“長征精神”相關期刊文獻按年度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1996-2016年長征精神論文數(shù)量分布情況
年 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數(shù)量(核心)50(10)11(1)10(0)9(5)21(2)14(7)10(3)17(2)25(7)280(47)
從時間上來看,一方面,關于“長征精神”的載文量與年份之間在總體上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1997—2005年之間與2008—2015年之間,無論是全部期刊還是核心期刊,期刊的載文量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甚至在1999年、2000年、2002年、2004年與2009年出現(xiàn)核心期刊的載文量為0的情況;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為期刊載文量的三個高峰期,這與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紀念密切相關,即每一次整十周年紀念日都將“長征精神”相關文獻推進到一個高峰。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日,相關的文獻在數(shù)量上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另一方面,以2006年為分界點,2007年—2016年的變化趨勢比1996年—2005年更穩(wěn)定,并且在數(shù)量上也更多,這表明從2006年之后,“長征精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同時也說明“長征精神”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地位,是我們黨和國家不可丟失的寶貴精神財富。
從期刊類型上來看,核心期刊的載文量與年份的變化趨勢基本上和全部期刊的載文量與年份變化趨勢相一致。核心期刊的載文觀點新穎、視角獨特,關注前沿問題,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對一個領域的學術有著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學術引領和導向作用。一般來說,核心期刊刊載文章的作者通常具有相對較高的綜合水平?!耙蚨诤诵钠诳习l(fā)表的論文能產(chǎn)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3]但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長征精神”相關文獻在核心期刊上的載文量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具體的年份載文量上,所占比例都非常小。
在統(tǒng)計的期刊文獻中,沒有署名的文獻有55篇,以第一作者計,約有560名作者發(fā)表了關于“長征精神”的文獻,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我國著名學者,長期從事中共黨史等研究工作的石仲泉教授發(fā)表的論文較多以外,大多數(shù)作者多年來僅發(fā)表過1篇相關論文。從發(fā)文作者的總體數(shù)量上來看,對“長征精神”進行相關研究的作者是較多的,但長期專注于該主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并不是很多,尤其是青年學者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關注更具有隨機性以及不穩(wěn)定性。
一篇論文質量的高低,可以把該論文的被引用頻次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即論文的被引用頻次是評價論文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參數(shù)。對檢索出的675篇論文進行被引頻次統(tǒng)計,排名靠前的論文如下表:
表2 作者發(fā)文與被引頻次統(tǒng)計表
從論文的被引頻次上來看,被引頻次最高的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教授的《紅軍長征和長征精神》。這表明,石仲泉教授是相關領域研究的權威專家,其論文本身不僅具有較高的質量和研究價值,而且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與認同,可以說是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從發(fā)表日期上來看,被引用頻次較高的10篇論文發(fā)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這表明:一方面,“長征精神”的內涵具有繼承性,是不間斷的一脈相承的,不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被遺忘。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加快,精神文化也在逐步的發(fā)展進步,長征精神作為精神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在不斷的與當下的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增加新的時代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長征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論文標題內容來看,關于“長征精神”的文獻內容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對理論層面的研究,即對長征與長征精神本身的意義和內涵進行論證,以期豐富長征精神的內涵和外延;二是側重于實踐層面的應用研究,即如何將長征精神作為一種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宣傳推廣;三是注重文化層面的探究,將長征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中,在豐富社會主義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發(fā)展自身。這些都表明,關于“長征精神”的文獻在理論上進行大量研究的同時,對“長征精神”實踐層面的價值意義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
研究機構是學科研究的重要場所,對研究機構進行統(tǒng)計分析能夠反映出相關領域研究主要機構分布及地域特點。我國現(xiàn)有研究機構體系,按照其服務的方向可以分成民口和軍口兩類研究機構:民口研究機構按隸屬關系主要分為國務院和中央各部委所屬、地方政府所屬、高校所屬、企業(yè)所屬以及獨立的研究機構五大類;軍口研究機構可分為屬于軍隊系統(tǒng)和非軍隊系統(tǒng)兩類。[4]對檢索的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文較多的機構如下表:
表3 研究機構統(tǒng)計表
從機構的所在地區(qū)來看,其地域分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方面,研究機構主要分布較為廣泛,從東部沿海到內陸地區(qū),從北到南,其中又以江蘇和北京的研究機構為多,而中部地區(qū)則相對較少。這表明對于長征精神的關注和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已經(jīng)較為普遍,不在是局限于某一院所或者某一地區(qū),長征精神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一部分。另一方面,從紅軍長征所經(jīng)途徑來看,這些研究機構所在的省(自治區(qū))有很多集中在紅軍長征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在紅軍長征過程中,各種戰(zhàn)役戰(zhàn)斗和重要的會議貫穿著長征的始終,并且在不同地區(qū)的戰(zhàn)役或者重要會議又具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這些對于這些地區(qū)的研究機構來說,是一種驕傲,是一種紅色記憶,更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資源。
從研究機構的類型上來看,對于長征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中央及一些省(自治區(qū)或市) 黨委的黨史研究室、社會科學院等。另外,軍隊系統(tǒng)所屬研究機構對長征精神的大量關注與研究是一個顯著特征,其中軍隊系統(tǒng)所屬機構對“長征精神”研究較多的主要有“南京政治學院”、“解放軍國防大學”和“解放軍軍事科學學院”。長征精神產(chǎn)生于紅軍,來自于長征,是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長征精神不僅支撐著紅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而且在現(xiàn)在和將來也都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軍人堅定信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保駕護航。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主題、內容、意義等的簡要概括,具有重要的信息檢索價值,是文獻主題的精華。對高頻關鍵詞及其變化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關研究的變化發(fā)展情況,從而更加準確的把握研究方向。
表4 1996年、2006年、2016年高頻關鍵詞
從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學界對“長征精神”的關注和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關注的主體主要為大學生。將長征精神中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教育之中。“長征精神”作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國內共產(chǎn)黨人為民族之崛起、中華之繁榮富強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其是否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當下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并且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興旺發(fā)展。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依靠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精神是大學生的力量來源,是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價值的必要條件?!白鳛樯鐣髁x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價值,它為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開辟了新的路徑?!盵5]因此,將具有豐富內涵的“長征精神”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引領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以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更好的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具有重要的價值。
其二,注重“長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雖然還在建立和不斷的完善中,但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黨高度重視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貫穿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史當中,也貫穿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之中??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當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生命線?!伴L征精神”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中鑄就的一座精神豐碑,是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不怕艱辛、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體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能夠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觀生動,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新教育形式,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豐富而強大的精神支持。”[6]因此,在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將“長征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對于在新形勢下鞏固黨領導以及保持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對于在新形勢下如何改善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完善學科體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長征精神”內涵的一脈相承性。從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關鍵詞雖然有很多變化,但是在變化的同時還有始終沒有改變的關鍵詞,例如:“理想信念”、“時代價值”等。這表明“長征精神”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其內在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一脈相承的?!皞ゴ箝L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盵1]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社會取得怎樣的進步,“長征精神”所體現(xiàn)出來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獨立自主等內在精神品格是永遠不會褪色,它不僅在過去和現(xiàn)在,而且在將來,都將鼓舞著黨和人民堅定信念,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
其四,注重與時代價值的融合?!伴L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體現(xiàn),保證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xiàn),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盵7]通過關鍵詞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從1996年的“革命理想”“艱苦奮斗”到2006年的“和諧社會”“理想信念”再到2016年“中國夢”“中國精神”。都深刻體現(xiàn)著“在繼續(xù)實現(xiàn)民族復興夢的今天,些革命精神依然具有超越時空的現(xiàn)實意義與時代價值。”[8]“長征精神”的內涵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堅持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隨時代的發(fā)展與不斷與實際相結合的動態(tài)的自我豐富的過程,每一個關鍵詞的背后都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每一個關鍵詞的變化都意味著“長征精神”內涵的豐富與升華,這也是“長征精神”能夠永放光輝的關鍵所在。
通過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關于“長征精神”相關研究存在研究文獻質量不高、研究層次不深、研究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今后關于“長征精神”的研究應從提高研究文獻質量、深化研究層次、提升創(chuàng)新力度等方面著手。
通過上文期刊載文量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來,無論是學界還是社會上,對長征精神的關注度都有顯著的提高,在相關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了研究成果。但是仍需注意的是,關于長征精神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并是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的態(tài)勢,相反,而是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變化。雖然論文發(fā)表期刊眾多,分布廣泛,其中不乏《中共黨史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思想理論教育》、《求是》等非常有影響力的期刊。但是,通過對檢索論文的期刊分析可知,核心期刊的論文數(shù)量所占比例非常小,更多的文章可能只是出于紀念性的需要,論文的質量參差不一,從而導致高引用論文較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長征精神的研究過程中存在重數(shù)量輕質量的現(xiàn)象,這既不利于長征精神相關研究內容的深入,也不利于相關研究成果學術影響力的擴大。因此,應著力提高相關研究成果的質量、擴大核心期刊論文發(fā)文量。同時完善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推廣,使長征精神不僅僅只是在紀念日才被提起,而是要滲透到社會文化之中,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全部過程之中,讓長征精神成為一粒精神種子,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深根發(fā)芽,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品質。
從近二十年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一方面,長征精神研究的相關論文大部分集中于,這一集中分布正符合長征精神自身的特性,但同時也顯示出長征精神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的研究還顯不足,這也正是現(xiàn)有研究的薄弱點或盲點。另一方面,從文獻內容所屬研究類型上來看,長征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礎研究,應用實踐研究方面雖然也有,但相對來說仍顯薄弱。長征精神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理論上可以與教育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相交叉結合。在實踐上可以運用于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宣傳推廣,尤其是與地方紅色資源的結合運用,例如,建立紅色旅游區(qū)、紅色教育基地等。能夠發(fā)揮紅色文化優(yōu)勢,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們的精神素養(yǎng),塑造人們的精神品格,達到豐富長征精神的時代內容,涵育當代人格精神,彰顯其當代價值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深化長征精神的研究是現(xiàn)實的需要,也是必要的,但這并不代表著可以胡亂的沒有方向的進行深入研究,而是要有正確的方向引導,不能不加以實際的考察而生搬硬套。必須遵循辯證的方法,以地區(qū)發(fā)展為現(xiàn)實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立足于時代發(fā)展的主題,切實深入的推進長征精神研究層次的深化。
基金項目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專業(yè)領域科研實力水平、社會地位和創(chuàng)新程度的重要標志,同時,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研究者對這一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度及創(chuàng)新程度。一般來說,相比于非基金項目論文,基金項目論文無論是在被下載次數(shù)上還是在被引用頻次上都更高。通過對長征精神的論文基金項目分析可知:獲得基金支持的文獻共占總體文獻的3%,其中獲得資助較多的分別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省級項目基金,分別占總體文獻的2%和1%,而科研機構、高校及市級地方政府等的基金投入力度更是薄弱。從總體上看,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獻不僅在本領域中所占比例較小,與其他專業(yè)領域相比也處于劣勢。這表明:一方面,對于長征精神的研究文獻雖然在總體數(shù)量上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與之相配套的資金項目支持仍然比較薄弱;另一方面,對于長征精神相關研究的創(chuàng)新力度不足,更多的僅僅是停留在紀念性意義上,需要從各方面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
今后可以從下述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量化研究,從檢索的文獻來看,關于長征精神研究多集中于質性研究,而量化研究相對很少。因此,應該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加強客觀的實際分析。二是在加大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現(xiàn)有文獻雖然獲得一定的國家基金和省級基金支持,但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基金來源則較少。因此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時,應增加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投資;三是擴展研究的方向,在對已有研究進行整合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其他方向的創(chuàng)新突破,比如,加強應用層面的拓展研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比較研究等。在理論上創(chuàng)新豐富發(fā)展長征精神的相關內容,在實際應用上實現(xiàn)當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當前,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成為世界大國之一,在世界上發(fā)揮著越來與突出的作用,并且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又在新的征程上大踏步的前行。但是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能證明今天的我們不需要“長征精神”。恰恰相反的是,正因為我們始終有像“長征精神”這樣的精神理念作為信仰的支柱,才使我們的國家、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砥礪奮斗?,F(xiàn)在的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下的我們繼承發(fā)揚“長征精神”并不是說要誰去吃苦,要誰去重走一遍長征,而是要我們能夠始終保持著這一種精神狀態(tài)。同時,社會主義國家本身就處在不斷的探索的過程中,矛盾的積累、外部不安定的因素都無時不刻的在影響著我們前進的步伐。能否具有像前輩那樣的精神狀態(tài),則是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必然條件。時代的發(fā)展始終呼喚像“長征精神”這樣的精神信念,這是我們解決未來發(fā)展中的問題的基礎,是我們砥礪奮進中始終需要保持的精神態(tài)勢。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人民日報,2016-10-22.
[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編輯研究會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3).
[3]別立謙,何峻.近三十年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3).
[4]顧海兵,王寶艷.中國國立研究機構:問題與出路[J].學術界.2004,(3).
[5]陳樹文,蔣永發(fā).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中的價值與實現(xi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6]徐永健,李盼.試論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7]金延鋒.論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J].黨的文獻,2016(5).
[8]于安龍.論長征精神與“中國夢”[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