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刑事一體化視野下的犯罪構成體系研究

2018-06-16 10:44徐偉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

摘要:三大犯罪構成體系雖然在構成要件與思維進路上迥然各異,但是在犯罪認定的實質內涵上卻幾無差別。三大犯罪構成體系均囊括全部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涵攝證明犯罪人主觀心態(tài)的諸種客觀方面,明晰主觀方面是犯罪認定的核心,洞徹客觀方面佐證主觀方面的功能,旨在為犯罪認定提供統(tǒng)一的抽象模型。同時,犯罪構成體系的生成又與一國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情勢、刑事訴訟法和刑事實體法的交互作用休戚相關,緊密相連,意在關照個性基礎上的公允認定。犯罪構成體系是指導犯罪認定的思維方法,理解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過程,并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而僅有適正演繹之別,需要在把握犯罪構成體系的共性特點及甄別個性差異的基礎上,予以刑事一體化的方法考量。具體而言,犯罪構成體系的選擇和適用應恪守犯罪主觀方面認定的中核地位,秉持犯罪構成體系與公眾邏輯思維過程的趨同性,凸顯控方舉證責任的增加,著力犯罪構成有機體的構建。

關鍵詞:犯罪構成體系;刑事一體化;刑事訴訟法;主觀方面

中圖分類號:D924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18)03012811

一、問題的提出:犯罪構成體系的泊來與堅守

近年來,各國犯罪構成體系之爭呈愈演愈烈之勢,并日趨白熱化??v觀各國之犯罪構成體系,無論其形式如何紛繁復雜,其核心均旨在為認定犯罪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抽象模型[1]。這些體系都有一定的理論背景和外在聯系,是刑事一體化進程中,刑法理論與一國本土政治、經濟、文化結合的結果,暗含著情理因素,契合著公眾預期,有著一定的合理性。這也是這些體系能夠在各自“花園”中“群芳競艷”的原因。

不可否認,對犯罪構成體系予以刑事一體化的考量,能夠使刑法和刑法運行處于內外協調的狀態(tài),并實現最佳社會效益[2]。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難以從孤立中尋得自我發(fā)展,犯罪構成體系也概莫能外。事實上,每一種犯罪構成體系都有其存在的根基、適用的合理性,及其特有的功能,需要在比較和甄別的基礎上,辨識其優(yōu)劣利弊,以期為犯罪構成體系的發(fā)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3]。

基于以上認識,在犯罪構成體系濫觴之際,無需苛求統(tǒng)一,而應力求合理。中國在對待犯罪構成體系問題上,不必“全面清理”四要件,無需 “全盤引進” 三階層,不可“復制粘貼”雙層次,而應合理分析各犯罪構成體系之共性成分,予以消化吸收,仔細甄別個性因子,進行合理借鑒。否則,盲目引進,必然引起水土不服,并被公眾所厭棄。有鑒于此,筆者擬從刑事一體化之視角另辟蹊徑,在明辨各國犯罪構成體系共性特點與個性差異的基礎上,洞徹犯罪構成體系與社會情勢、傳統(tǒng)文化,以及刑事實體法和刑事訴訟法交互關系之間的因應之勢,進而為犯罪構成體系的選擇和適用提供方向。

二、借鑒與吸收:三大犯罪構成體系之比較

犯罪構成體系是刑法學的核心,其內容涉及罪與非罪的定性,是理解犯罪形態(tài)的重要前提。同時,任何犯罪構成理論都與一國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有關,是綜合考量基礎上的理性選擇。四要件注重平面結構,強調一次性入罪;三階層致力體系的精細化,具有層層出罪功能;雙層次倡導體系的實用化,全面彰顯人性關懷。三種犯罪構成體系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需要在全面考量的基礎上抽取共性部分予以合理吸收,分析差異性借鑒內涵。

(一)三大犯罪構成體系的共性特點

刑法是一門以人性為基礎,情理為根基的學科[4],這一特點決定了作為人類社會特有之犯罪行為依托行為人主觀方面予以犯罪認定的共性,這也是緣何各犯罪構成體系看似大相徑庭,卻異曲同工的原因。

其一,三大犯罪構成體系均涵括犯罪成立的基本條件。犯罪構成體系以犯罪認定核心,旨在通過犯罪事實與刑法規(guī)范的對接,洞徹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明晰客觀事實可歸責于行為人的內在乾坤,應當在證明犯罪事實的前提下,厘清犯罪者的主觀方面,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定罪。因此,對于行為主體、行為、結果、行為對象、因果關系、時間、地點等用以證明犯罪者主觀方面的客觀證據,犯罪構成體系都需要予以涵蓋。同時,對于故意、過失等對于定罪存在影響的主觀心態(tài)亦加以了設置。不同之處在于各基本條件所放位置存在出入,三階層將行為主體、行為、結果、行為對象、因果關系、時間、地點等放置在構成要件該當性,認為這是描述犯罪事實的客觀證據;四要件放在犯罪的客觀方面和犯罪客體來討論;雙層次則在犯罪本體要件中解決。對于主觀方面,故意和過失要素,三階層放在責任中進行討論,但是從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之融合趨勢考慮,也有人認為故意和過失在三個階層中都有體現;四要件中主觀心態(tài)在犯罪的主觀方面表現;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在責任本體要件的犯罪意圖中予以考慮。對于刑事責任年齡,三階層在有責性中排除;四要件在犯罪主體中進行符合性考察;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則在責任充足要件中通過未成年人進行合法辯護。可見,無論是三階層、四要件、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都包括犯罪認定的基本要件,且不可或缺犯罪的主觀方面。

其二,三大犯罪構成體系均指涉客觀證據為主觀方面服務之核心內容。三大犯罪構成體系都涉及客觀證據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印證,必然包含將已查明之犯罪事實還原為行為人主觀方面的過程。

三階層之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貫穿始終。構成要件該當性是具體犯罪事實與抽象刑法規(guī)范之間的符合性判斷,涵括行為人的故意和過失的認定,以及行為人對犯罪事實的認知內容。違法性判斷是基于事實認定基礎上的價值裁量,必然附加行為人的主觀因素。違法性以形式違法性和實質違法性的雙重符合為條件,當在造成實質侵害的基礎上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以有無價值予以取舍。換言之,違法性的判斷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有責性,是對客觀危害能否歸責于行為人的判斷,以行為人存否支配客觀危害的主觀意志予以展開。在有責性認定中,故意和過失作為行為人刑事責任承擔以及刑罰輕重懲戒的重要標準。刑事責任年齡表征行為人的認知能力,屬主觀方面的心智判斷。期待可能性是對行為人實施適法行為的主觀期待,需借助客觀事實,從社會相當性的角度權衡。而違法性意識則顯屬行為人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由此可見,故意和過失被反復地運用于三個階層中,充分說明構成要件中犯罪主觀方面的重要性,亦揭示出客觀證據僅是為犯罪主觀方面服務的內在乾坤。

四要件中犯罪的主觀方面居于犯罪認定的核心地位。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看似以四個要件的耦合為成立要件,并無輕重之別,實則是以客觀方面的證明功能凸顯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核心。犯罪客觀方面,既已查明的犯罪事實旨在證明行為人的內心意圖,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犯罪主體中,年齡和精神狀態(tài)的事實判斷意在證明行為人是否具備主觀上的善惡認知能力。犯罪客體中,犯罪侵害的社會關系,是評判行為人主觀罪過大小的要素,亦以服務于犯罪的主觀方面為旨歸。據此得知,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的核心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若機械強調犯罪客觀方面,忽視犯罪客觀方面對主觀方面的證明和服務功能,犯罪將無從談及。

雙層次以犯罪主觀方面予以展開。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由責任本體要件和責任充足要件組成。責任本體要件中犯罪意圖是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犯罪計劃,犯罪形態(tài)是既成犯罪事實的行為定性。犯罪意圖決定犯罪形態(tài),是犯罪計劃在現實世界的展開;犯罪形態(tài)證明犯罪意圖,是征表犯罪計劃的事實根據。責任充足要件是符合犯罪本體要件基礎上的犯罪主觀方面的進一步確證,在此階段,行為人可以為自己無罪或罪輕做合法辯護。若行為人有合法的辯護事由證明自己是在陷入主觀錯誤認識后做出的客觀危害,則可推定行為人闕如犯罪主觀支配意志或主觀認知能力耗損,并予以出罪。

綜上,三大犯罪構成體系均囊括犯罪成立的基本條件,涵攝犯罪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主觀方面是客觀方面的支配力量,是客觀危害可歸責于行為人的依據;客觀方面是主觀方面的外在征表,為證明主觀方面服務,具有刑訟法的功能。即犯罪構成體系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是根據客觀方面的內容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查明方法,任何犯罪構成體系都不能脫離這一根基,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三大犯罪構成體系的個性差異

三大犯罪構成體系由于其傳統(tǒng)文化,體系結構等特點,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需要從刑事一體化的角度出發(fā)予以甄別借鑒,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其一,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之個性特點。德日之三階層具有層層出罪功能,有利于形成控辯對抗,是一種契合德日文化,符合德日刑法結構的犯罪構成體系。德日之三階層有利于形成控辯雙方的對抗,是實現犯罪嫌疑人出罪辯護愿望的重要途徑。三階層中,構成要件符合性之客觀證據由控方收集,具有訴訟法意義。當犯罪事實該當構成要件時,控方能夠就此提起訴訟。而對符合刑法類型化的行為是否違法和有責,辯方也能通過自行查找證據查明是否具有違法性和有責性,并通過控辯對抗,查清事實,決斷罪與非罪。其過程是為了規(guī)避德日刑法規(guī)范之“行為”模式可能導致的不當入罪結果,保證辯方的抗辯權。同時,德日刑事訴訟法較為完善,辯方查證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的權利范圍較大,可實現為自己開罪舉證的目的。此外,從德日之國人的謹慎特點,以及自我辯護的喜好來看,需要設置出罪程序,以符合公眾預期,提高判決的公信度。

德日犯罪構成體系之弊端也不容忽視,應當以刑事一體化為基礎作出體系性思考。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存在重復評價,犯罪認定過程較為繁瑣。隨著“目的行為論”作為犯罪構成理論的基礎,主觀心態(tài)開始貫穿于犯罪構成各階層始終,故意和過失既在構成要件該當性考慮,亦在違法性和有責性中考量。同時,各階層的主觀心態(tài)區(qū)分度較差,在實踐中難以有效把握。如故意和過失就涉及“對事實的認識”和“對違法性認識”的區(qū)分,前者僅是對刑法不許之行為的事實認識,屬于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范疇;后者是對此等行為是否為刑法非難的認識,歸違法性調整的范疇。這種故意和過失的區(qū)分,人為地割裂了主觀心態(tài)的整體性,極易引起人們的邏輯混亂。違法性判斷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構成要件該當性已表明行為違法,若再進行一次違法性的判斷不僅畫蛇添足,還可能誤導行為人。

其二,中俄四要件之個性特點。四要件強調犯罪構成中諸要件的齊備性,具有限制入罪,減少辯方查證負擔和歸罪風險的作用。一方面,四要件具有限制入罪的功能,是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堅持。四要件齊備,犯罪成立;四要件缺失,無罪開釋。換言之,只有在全部犯罪事實洞明,四要件兼符的情況下,才能推定行為人有罪,從而有效減少行為人被起訴的可能。這種犯罪構成體系符合國人之愛面子,好名聲的心理愿望,迎合了國人之“和合”心理。同時,四要件嚴格入罪標準,堅持罪刑法定,是刑法謙抑性的必然要求,其結果有助于限制入罪。另一方面,四要件可以增加控方的舉證責任,減少辯方的查證負擔和入罪風險。四要件之內容包括犯罪客觀證據的查證和主觀心態(tài)的認定,且所有證明犯罪的證據均由控方承擔,減少了辯方的舉證風險,避免了不當入罪的后果。在犯罪認定過程中,辯方只需針對控方之客觀證據的瑕疵和遺漏展開辯論,并在疑罪從無的情況下予以出罪,其實質有助于保障人權。

四要件由于其耦合性,缺少立體性的漸進思維,存在如下弊端。首先,四要件中各要件地位平等,重要性相當,可從任一要件入手,逐一考察其符合性。但眾所周知,人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需要在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而四要件可根據個人喜好從任一要件切入,有違抽象模式之構建目的,這也是為何四要件之思維隨意性遭到學者日益詬病的原因。其次,四要件不利于控辯對抗。四要件中,所有的犯罪證據均由控方負責舉證,減少了辯方在犯罪認定過程自我辯護的機會。此種情況下,責任阻卻事由在犯罪主體方面已進行過排除,若相關證據在真實性、客觀性、合法性上不存在問題,則辯方無需進行辯護,自然不可能形成激烈的控辯對抗。最后,四要件認定犯罪之整體性不足。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沒有涵蓋在四要件中,需要在四要件之外進行單獨評價,無法得到應有的關照和展開[5],偏離了犯罪構成體系之整體性的特點。

其三,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之個性特點。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契合英美判例文化,符合公眾辯護需求,貼近刑訴法內容,迎合陪審團設置初衷,具有促進控辯對抗,保證犯罪認定公正性的優(yōu)勢。首先,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符合英美判例法和刑訴法特點,是兩者結合的結果。英美是判例法國家,是否犯罪需要比較既有判例,因此對控方而言,只要犯罪事實與判例相符,就可入罪。但是,判例因其具體性,而不具有涵蓋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的功能,故辯方需要在責任充足要件中通過合法辯護事由予以出罪。毋庸諱言,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立足刑事實體法與刑事訴訟法的整合,契合英美文化,有利于形成控辯對抗。責任本體要件屬于犯罪事實的查證,由控方舉證,并在此基礎上印證判例,是入罪的范疇。而責任充足要件是脫罪的過程,歸辯方舉證,以此與控方形成抗辯之勢,有利于陪審團查明事實,更好地保障人權。這種犯罪構成體系與英美國家注重程序正當不無關系,是基于英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以及英美國人注重辯論之出罪需求的情理考慮。其次,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符合英美民眾預期,有助于實現情理司法。英美國家采陪審團制度,其組成人員均是普通民眾,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且均不是法律專業(yè)人士。這就使得控辯雙方在辯論時,需要將法律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并以通常之理向陪審團傳達,以此說服陪審團成員并支持自己。故其判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公眾預期,是符合常識、常理、常情的情理司法過程,這也是緣何英美國家判決認可度較高的原因之一。

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之最大弊端在于有罪推定。若不能充分保證辯方的調查取證權,以及自由辯護權,辯方可能無法在責任充足要件中開脫罪責,而被推定為有罪。此外,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對辯方的舉證責任要求過高,合法辯護事由出罪風險較大。

三、融合與生發(fā):刑事一體化視角下的犯罪構成體系之生成過程

犯罪構成體系作為一種指導司法實踐認定犯罪的方法,具有靈活性和抽象性的特質,不能就體系研究體系,而應從普遍聯系的角度出發(fā),在一體化中考量傳統(tǒng)文化、現實國情,在刑事實體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上,客觀評判犯罪構成體系的合理性。否則,若脫離外在環(huán)境、內部結構,孤立地研究,必然會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就目前學界對四要件的“厭棄”,對三要件的“追捧”,對雙層次的“青睞”,都不可盲目跟從,而應在刑事一體化的視角下進行考量,以此采擷或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民意、契合中國文化、滿足中國需求的犯罪構成體系。

(一)社會情勢對犯罪構成體系的影響

刑罰“世輕世重”的思想要求犯罪構成體系與中國國情相符。早在西周初期,統(tǒng)治者就提出了“刑罰世輕世重”的思想,并以此來指導周王朝的法律實踐?!渡袝涡獭份d:“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本唧w說,就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6]?!靶塘P世輕世重”強調的是法律的適用和刑罰的輕重應根據客觀形勢,在考慮犯罪者客觀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全面衡量,注重適用法律的靈活性,是明德慎罰思想的具體體現。換言之,在國家動蕩不安的時期,刑法趨于嚴厲,并首當其沖地將有害社會秩序的行為作為處罰對象,以正本清源,逐步引導國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7]。而在和平年代,人們都能安居樂業(yè)的情況下,刑法則應輕緩,且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入罪認定。毋庸置疑,無論是刑新國還是刑平國都需要嚴格限制入罪,擴大入罪只是一國動亂時的極端做法。事實上,根據時事的變化來確定入罪的范圍能夠契合一國的國情,在化解矛盾,維護秩序上卓具成效,這也是該理論能夠歷久而彌新的原因。

中國目前處于政治穩(wěn)定,秩序良好的刑平國,應適用嚴格限制入罪的犯罪構成體系,以通過減少入罪來避免社會矛盾的升級,從而為和平發(fā)展、迅速崛起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治條件。

(二)傳統(tǒng)文化對犯罪構成體系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犯罪構成體系的情理基石,需要在犯罪構成體系中予以考慮,以使犯罪認定過程得到公眾認同。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外部環(huán)境密切相聯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一體化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整體性的宇宙觀[8]。因此,在犯罪構成體系的取舍上,需要認真分析中國元素,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合理構建。同時,中國儒家文明強調“合和”文化,不喜爭斗,而喜和諧,堅信“一爭兩丑,一讓兩有”,認為犯罪后,極力掩飾,并強加狡辯是為人所不恥的事情,且可能加重自己的罪過。況且,中國文化是一種“擔當”文化,“好漢做事,好漢當”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推崇,即便是社會的惡人也概莫能外。因此,在公訴機關查明犯罪事實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出于傳統(tǒng)習慣之認識,基于面子感受之考慮,很難對自己所犯罪行做出辯解,這一點和德日文化、英美文化之爭訴思想截然相反。此外,國人素以犯罪為恥,對犯罪有著天生的畏懼之心。在中國,違法被視為非常嚴重和惡劣的行為,公眾大都“心存芥蒂”;但在國外違法卻是司空見慣之事,不必“長掛心懷”。故在國外偷竊一張白紙雖為違法行為,但并不會引起軒然大波;而在中國標簽違法,則勢必一石千浪。因此,基于中外傳統(tǒng)觀念的嚴重分歧,中國犯罪構成體系應當嚴格限制入罪,以避免無罪之人卷入訴訟風波。中國以仁義治國,有寬懷大度之心,對犯罪認定側重主觀?!胺畔峦赖叮⒌爻煞稹本褪沁@種文化的真實寫照。儒家強調人性善,認為寬容對待惡者使其改過自新是人的天性使然。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被趯捜莞谢奈幕尘?,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寬容或免罪的情節(jié),依然可以予以出罪。國人這種寬容之心和惻隱之心要求犯罪構成體系入罪輕緩,即 “能不入罪,堅決不入罪”。

(三)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對犯罪構成體系的影響

犯罪構成體系既受刑事實體法的當然調整,又受刑事訴訟法的現實制約,需要深刻洞悉兩者規(guī)定,合理考量兩者相互關系。

其一,刑事實體法對犯罪構成體系的影響。中國刑法規(guī)范因采用“行為+結果”或“行為+情節(jié)”的模式,與德日之單純的“行為”規(guī)定迥然不同。中國刑法規(guī)范中除少量犯罪不需要結果和情節(jié)外,大部分犯罪均以造成某種結果或符合一定情節(jié)為前提條件。如侮辱罪和誹謗罪采“行為+情節(jié)”的模式,只有侮辱和誹謗達致情節(jié)嚴重才能定罪,盜竊罪則采“行為+結果”和“行為+情節(jié)”的混合模式,只有數額較大或符合法定情形才可入刑。中國刑法規(guī)范的這種特點表明,在犯罪認定中,不僅需要考慮行為,還需要考慮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和實施行為的情節(jié)。因此對于盜竊一張白紙而言,雖符合盜竊罪的外在表現,但顯然結果未達盜竊罪的定罪數量,不當入罪。而德日采用的是“行為”模式,即只要實施了盜竊行為,不論數量多少,都當屬違法。中國和德日這種刑法規(guī)范的不同,必然導致兩者在犯罪構成體系上的差異。

此外,中國刑法在分則規(guī)定具體犯罪的行為樣態(tài),在總則對抽象犯罪的入罪認定做出原則性限制。如刑法分則第232條對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做出具體規(guī)定,刑法總則第13條、16條、17條、18條、20條、21條對故意殺人罪的入罪限制予以宏觀管控刑法第13條是情節(jié)輕微的無罪開釋,刑法第16條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免責,刑法第17條是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免責,刑法第18條是精神病人的責任排除,刑法第20條是正當防衛(wèi)的免責,刑法第21條是緊急避險的免責。。換言之,刑法總則對刑法分則起總領作用,因此就中國而言,認定犯罪的行為應當是既滿足刑法分則的全部條件,亦符合刑法總則之限制入罪要求。同時,基于中國刑法的周全性和嚴格性,在控訴之前,刑法總則和刑法分則的相關條款都應在事實證據中得到應有的體現和關照,否則不能入罪。

其二,刑事訴訟法對犯罪構成體系的影響。刑事訴訟法和刑事實體法,在關系中存在和發(fā)展,兩者相互制約,彼此補充,以此實現保障人權、保護社會之目的。從這個層面上說,犯罪構成體系作為刑事實體法的犯罪認定方法也應當符合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契合刑事訴訟法之要求,充分發(fā)揮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內外協調的優(yōu)勢作用。

首先,中國刑事訴訟法對辯方自行調查取證作出諸多限制,難以實現控辯平等,需要通過加重控方舉證責任規(guī)避辯方有罪推定風險。刑訴法第40條明確規(guī)定辯方收集違法阻卻和責任阻卻的證據需要在辯方知悉的情況下實施刑事訴訟法第40條規(guī)定,辯護人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于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證據,應當及時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使得入罪和出罪的證據被控方盡數掌握,難以庭審對抗。同時,抗辯雙方本是利益對立體,若賦予控方優(yōu)位于辯方的調查權,極有可能導致控方在辯方證據調查權上層層設限,多方加碼。此外,刑訴法在辯方取證權上設置嚴苛的刑責風險,重創(chuàng)辯方自我取證的積極性刑事訴訟法第41條規(guī)定辯護律師可以在證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同意的情況下,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但隨后刑訴法第42條對此做法進行法條警告,指明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否則將按刑法第306條處以偽證罪。。相較而言,英美和德日刑訴法不僅不做限制,反積極鼓勵倡導。如德日刑訴法規(guī)定,辯方可閱覽控方全部卷宗,而無需公開己有證據,甚或通過證據突襲與控方形成對抗之勢[9]。立足當前中國刑訟法限制辯方取證權規(guī)定,全面采用三階層或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將出罪責任歸由辯方,不僅無助于犯罪人的人權保障,且可能在控方偵查懈怠的情況下拉大控辯雙方的懸殊地位。

其次,中國未規(guī)定預審制度,庭前救濟程序闕如,若完全按照三階層和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先入罪,后出罪,可能導致有罪推定。預審程序指“刑事訴訟中由法官來審查對被告人的指控是否有充分的證據,從而決定是否應將被告人交付審判”[10]。對此程序,中國刑訴法未有規(guī)定,因此檢察院在依循四要件查實犯罪證據的基礎上,就可以提起公訴,而無需受到過多限制,缺少開庭前的入罪審核,但是這一缺陷可以通過四要件體系自身予以彌合。四要件中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主體具有限制入罪的功能,可將無責任能力,缺乏罪過的行為排除在起訴范圍之外,避免有罪推定,其限制入罪的功能與預審程序相當。而英美和德日均有預審制度,庭前預審就可達致入罪過濾,因此無需在犯罪構成體系中繼續(xù)關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缺失庭前預審的情況下,犯罪構成體系需要嚴格限制入罪范圍,以增強其過濾犯罪的功能。

最后,中國未設置人民陪審團制度,犯罪認定過程之公眾認同差強人意[11]。三階層和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都強調控辯雙方的對抗,并通過賦予辯方出罪舉證責任與控方相抗衡。同時,考慮到辯方權利的弱小,英美國家剝離法官犯罪認定的權力,而交由人民陪審團決定,且陪審團12名成員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有一定的民意代表性,可以在控辯雙方的激烈論辯中,從常識、常理、常情角度作出符合公眾認同的犯罪認定。德日雖沒有人民陪審團制度,但是完善了平民法官參與審判的制度,使得控辯雙方的辯論依然可以從民眾認同的角度做出公正評判。加之,英美訴訟法和德日訴訟法都注重控辯雙方的對等,并極力將控辯雙方作為形式上平等的兩造來對待,有利于形成控辯之勢,并充分調動辯方脫罪辯護的積極性。而中國雖有人民陪審制度,但通常人民陪審員難以左右案件的審理,最終做出判決的依然是主審法官,較難洞悉民意要求。此外,中國的公訴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在形式上也極不平等,難以提高犯罪嫌疑人脫罪辯護的積極性,且可能攻擊其心理底限。犯罪嫌疑人通常是站在法庭正中央的一個方框中接受審判,而公訴人則是坐在法庭右側,一坐一站形成鮮明對比。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站在中央接受公訴人的聲討無形中會增加犯罪嫌疑人的罪惡感,并可能先入為主地將自己劃入犯罪的范疇。加之,庭審中辯護律師并未坐在犯罪嫌疑人身邊,雙方不可能及時進行溝通,辯護律師更不能給予犯罪嫌疑人心理撫慰,此時,犯罪嫌疑人極有可能在控方的凌厲“攻勢”下被擊垮心理防線,遑論控辯對抗。

四、協調與平衡:犯罪構成體系之刑事一體化的具體展開

犯罪構成體系從本質上講是犯罪認定過程,是行為可歸責于行為人的一種非難評價方法,不可能不涉及常理判斷,常情考量。同時,犯罪構成體系還要考慮一國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情勢以及刑訟法和刑事實體法之相互聯系。此外,犯罪構成理論只是一種指導犯罪認定的思維方法,是指導我們理解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過程,絕不能將理論作為犯罪的標準。因此,犯罪構成體系并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只有適正把握之別,需要基于刑事一體化的視角予以具體展開,以此避免適用不同犯罪構成體系所致的犯罪認定結果的差別。

(一)三大犯罪構成體系之刑事一體化評價

德日三階層強調構成要件之間的遞進性,通過先入罪后出罪,層層排除犯罪。構成要件該當性是入罪的基礎,違法性是形式違法和實質違法的出罪考量,有責性是責任承擔的阻卻判斷,構成要件該當、且違法有責才能認定犯罪。三階層體系注重控辯雙方的對抗,將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入罪舉證責任歸由控方,違法性和有責性的出罪舉證責任交由辯方,有利于在庭審對抗中查清事實,保障人權。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較為契合德日國民之常識、常理、常情,符合德日之刑訴法要義,能夠實現恰致定罪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中國刑訴法發(fā)展尚不完善,辯方之調查取證權多遭限制,辯護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查看詢問筆錄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且面臨偽證罪的風險。故實踐中,辯方鮮有自己收集證據的,若按照三階層體系將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之責任轉歸辯方,不僅無助于控辯雙方之對抗,還多有有罪推定之嫌,難以實現保障人權之目的。此外,國人以爭訟為恥,且多無聘請律師之觀念,難以在違法性和有責性上為自己開脫罪責。然三階層之邏輯嚴謹性和操作技術性仍然值得肯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與英美判例文化、刑訴規(guī)定緊密相連,休戚相關,是充分考慮兩者基礎上的理性選擇。英美雙層次致力庭審對抗,強調基于控辯雙方的地位懸殊,賦予辯方更為自由的調查取證權,進而助力犯罪事實的查清與出罪路徑的暢通。雙層次之犯罪本體要件是成立犯罪的基本條件,依據誰起訴誰舉證的原則,由提起公訴的控方提供;責任充足要件是排除出罪的合法辯護事由,攸關辯方的切身利益,由辯方調查,進而形成控辯對抗。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以判例法為基礎,科學出入罪舉證責任的控辯分配,充分考量陪審團制度優(yōu)勢效果的發(fā)揮,具有查清事實,公平裁判的積極作用。在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中,控方需參照既有判例舉證行為人實施犯行并具犯意,辯方則根據控方指控予以合法辯護事由的抗辯,進而使陪審團在控辯雙方出入罪的激烈庭審對抗中明晰犯罪事實,并精準確定刑名和罪量。綜合而言,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厚植判例法和陪審團制度,對成文法國家的借鑒意義較少。但這一犯罪構成體系中,控辯雙方廢棄法律術語并代之生活語言,殫精竭慮于陪審團的支持,能夠最大程度地查清犯罪事實,并立基公眾意愿進行犯罪認定,其思維進路較為可取。

中俄四要件犯罪論構成體系是平面耦合的,只要四要件全部成就,犯罪即可成立。較三階層和雙層次而言,四要件的平面耦合特點通常被認為闕如漸次限定與層層限縮的出罪功能, 難以實現控辯對抗。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對于犯罪構成體系的妥當性考量,不當撇離刑事訴訟法予以孤立看待,而應綜合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予以整體研判,并使兩者彼此作用、相得益彰。當前,中國刑事訴訟法賦予辯方調查取證權較小,且面臨諸多限制,難以滿足違法阻卻事由和責任阻卻事由的舉證要求,不能形成控辯對抗。故四要件中,入罪和出罪舉證責任歸于控方,有利于縮小犯罪圈,防止辯方因舉證不能所致的不當入罪。但是,四要件的缺陷也是明顯的,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脫逸犯罪構成體系,單獨進行判斷,割裂了兩者與犯罪構成體系之間的聯系。同時,四要件強調所有要件的全面符合,且無涉順序選擇,難以明辨犯罪認定的思維過程、邏輯進路,需要在借鑒三階層和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合理成分的基礎上予以完善。

(二)犯罪構成體系之刑事一體化的展開要意

犯罪構成體系是刑法之內的一種認定犯罪的抽象方法,需要體現刑法之情理根基。同時,犯罪構成體系又不能囿于刑法內部,而應從他事物的聯系中獲得正能量,在刑事一體化中促進和諧發(fā)展。

其一,犯罪構成體系之核心是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是主觀方面的外在呈現,是行為人能動支配的結果。犯罪的客觀方面旨在為證明行為人主觀方面服務,為歸責提供依據。事實上,若要使犯罪客觀方面發(fā)揮定罪量刑之目的,則必須回溯支配犯罪客觀方面的行為人的主觀意志,并將其抽象為具有刑法法條意義的犯罪構成要件。否則,僅僅孤立地看待犯罪的客觀方面,而不是從行為人支配犯罪客觀方面的主觀方面予以決斷是難以實現犯罪認定的[12]。沈陽小販夏某故意殺害城管案中,就是一種忽視主觀方面重要作用,片面將客觀證據等同于犯罪事實的錯誤做法。該案法院依據夏某持兇,刺扎部位和致死結果判斷其具有殺人的故意。但是,這一犯罪認定過程顯然對刑事一體化的方法有所忽略,未能從客觀證據印證主觀方面把握,而僅從客觀證據本身出發(fā)進行機械定罪。從夏某身處城管辦公室之環(huán)境,且一對三的劣勢情況來說,夏某不可能主動攻擊。此外,夏某是因城管干涉自己擺攤,且收走烤腸氣罐的情況下被城管帶走的,并非故意前往,不可能有蓄意殺人之故意。加之,夏某只是一個弱小的公民,且沒有任何前科劣跡,只是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兒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不可能故意殺人而自毀前程。因此,在案件現場無人作證的情況下,應當對客觀證據進行刑事一體化的考量,從犯罪時的情境、公眾的意愿判定行為人對行為的意志控制,方可避免純粹客觀事實歸責所導致的不當入罪。

其二,犯罪構成體系應當符合公眾的邏輯思維過程。認定犯罪事實的過程,是一個由因及果的過程,必須以行為發(fā)動者為出發(fā)點[13]??陀^危害能否歸責于行為人,需率先判斷行為人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以確定行為人是否具備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如行為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或屬無法控制行為進程的精神病人,則無刑事責任能力,不當予以犯罪認定。在判定行為人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基礎上,還要繼續(xù)考量客觀危害與行為人意志之間的關系,即對故意和過失的罪過考量。如果客觀危害是行為人的罪過內容及其實現程度,則客觀危害可歸責于行為人,反之,則不能。犯罪構成體系對客觀危害的考察旨在探明行為人主觀方面的內容,因此在犯罪構成體系中不能本末倒置,過分夸大客觀危害對犯罪認定的作用,忽視主觀方面對客觀危害的意志控制[14]。刑法懲罰的是行為人,是行為人與刑法所保護利益相對立的危險人格。對客觀危害考察的趣意在于對行為人行為時內心意思的探賾索隱。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對犯罪構成體系的思維進路應當是主體到主觀方面,其中客觀方面的考量納入主觀方面的判定之中,為證明主觀方面服務。就此而言,四要件應遵循主體要件到主觀方面要件的思維判斷進路,且客體和客觀方面納入主觀方面考察;德日三階層中,應先判斷有責性中的主體要件,在行為人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下進行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且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以行為人的故意和過失考量為中核,違法性和有責性進一步對欠缺故意和過失的阻卻事由予以排除。英美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責任本體要件中對行為主體能力和主觀方面予以裁量,責任充足要件中對犯罪阻卻事由予以進一步的排除過濾。此外,立基中國寬恕文化,結合刑訴法辯方調查取證權的限制規(guī)定,犯罪構成體系應具限入罪的功能,以此迎合公眾需求,彌補刑事訴訟法的缺陷。

其三,犯罪構成體系需著力機體化建構。犯罪構成體系的各個要件是相互聯系、整合一體的,當以順暢運行為要旨,著力犯罪構成體系的機體化建構。同時,為消解刑訴法限制辯方調查取證權所致的不當入刑弊病,應將所有構成犯罪的證據歸由控方調查。有鑒于此,倘若引進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需要明確違法性和有責性的控方舉證責任;繼續(xù)適用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由于四要件齊合填充犯罪方可成立,控方承擔所有要件的舉證責任并無異議,但由于四要件中闕如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wèi)的考察,應將其納入犯罪的主觀方面,并予以控方舉證責任的確定;泊來雙層次犯罪構成體系,應當明確檢方責任充足要件的舉證責任,如此才能在形成控辯之勢的同時避免辯方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此外,應強調刑事政策對犯罪構成體系的最終救濟性,防止一些社會危害性不大的輕微刑事案件入罪。就此而言,在犯罪構成體系之中應進行一次總體性的犯罪認定評價,即在符合犯罪構成體系要件的情況下,再次全面審核入罪的必要性,以此通過雙重過濾有效減少不當入罪的發(fā)生。如適用《刑法》第13條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進行出罪救濟;適用刑事和解,考量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決斷罪與非罪。

綜上,犯罪構成體系的生成與一國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情勢、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之相互作用休戚相關,緊密相聯,應當立足于刑事一體化之宏旨,從契合公眾意愿、增強控方舉證責任,以及申彰犯罪主觀方面認定核心,堅守限制入罪功能中予以合理把握。唯此,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犯罪構成體系的域外引進和域內完善上才能從心所欲,而不致迷失自我。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J].中國法學,2009(2):5-11.

[2]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論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5.

[3]趙秉志,王志詳.中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發(fā)展歷程與未來走向[J].刑法論叢,2009(3):28-64.

[4]徐偉.刑罰正性心理效應的影響因素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6):107-118.

[5]馬榮春.犯罪成立體系的新建構[J].東方法學,2012(5):80-90.

[6]張國安.中國法制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25.

[7]周光權.法治視野中的刑法客觀主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58.

[8]趙秉志,彭文華.文化模式與犯罪構成模式[J].法學研究,2011(5):96-109.

[9]陳衛(wèi)東,劉計劃,程雷.德國刑事司法制度的現在和未來——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歐洲考察報告之二[J].人民檢察,2009(11):71-75.

[10]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79.

[11]周長軍,馬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一體化研究——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與犯罪構成體系的修正[J].政治與法律,2016(7):2-13.

[12]姚磊.犯罪論體系推定機能與刑事主觀事實證明[J].政治與法律,2016(7):14-24.

[13]陳忠林.刑法散得集(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138.

[14]童春榮.犯罪構成之再認識[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2-90.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crime constitu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integration

XU Wei

(School of Cyber Space Security and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P. R. China)

Abstract:

The three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s, while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thinking approach utterly different, have few differences in the essence of crime cognizance. They all include the basic conditions all crimes must have and various objective aspects to prov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crime, to provide a unified abstract model for crime cognizance. Clarifying 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is the core of crime cognizance and objective aspects are evidence for subjective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and substantive criminal law of a nation, intending to conduct a fair cognizance based on personality.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is a way of thinking guiding for crime cognizance, and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y may be compared as proper or improper but not superior or inferior.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 criminal integration method by grasping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ying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ecifically,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should abide by the core status of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cognizance, uphold the homoplasy of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and public logical thinking process, highlight the increase in the prosecutions burden of proof,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ime constitution organism.

Key words: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criminal integratio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ubjective aspect

猜你喜歡
刑事訴訟法
我國古代法律文化對現代刑事訴訟法觀的啟示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交互作用探討
探究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交互作用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交互作用分析
參與式案例教學的實踐路徑——以刑事訴訟法學案例教學為視角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交互作用探究
修正案方式:《刑事訴訟法》新修改的現實途徑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15年年會綜述
論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電子證據的審查
长海县| 凤凰县| 绵阳市| 尼勒克县| 洛隆县| 武夷山市| 襄垣县| 兴山县| 汾西县| 邵阳市| 特克斯县| 老河口市| 类乌齐县| 娱乐| 靖州| 顺平县| 杭州市| 来安县| 平邑县| 罗田县| 龙山县| 于都县| 涟水县| 桦南县| 张家川| 深水埗区| 武穴市| 顺平县| 咸宁市| 中卫市| 贺州市| 天镇县| 霍邱县| 凤山县| 马公市| 南通市| 城固县| 沧源| 宜宾市| 名山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