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在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給全國的中小學生講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作用的太空授課?那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等三名航天員進行了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并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使廣大中小學生加深了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2018年4月29日中科館大講堂《知識就是力量》專場講座,我們邀請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設計師、中國科學院京區(qū)科學技術協會首席科學顧問錢航博士為我們講解充滿科學樂趣的太空實驗。
中國是飛天工具的故鄉(xiāng),這個工具就是運載火箭。“火箭”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一書,但那個時候的火箭是弓箭綁著燃燒物射向敵營。隨著火藥的運用,中國古代的火箭有了動力,不再需要使用人力拉開弓箭,自己就可以飛向敵營。這就是古時火箭的雛形?,F在的火箭雛形跟古時火箭的雛形或者說從構造來說是一樣的(頭部和箭身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就是古代的火箭后面有羽毛,現在的火箭后面是推動器。
(回答者:錢航)
首先,火箭頭部是尖形的、尖狀的,這可以使它飛得更快,阻力更小。就像我們的高鐵、飛機一樣,為了減小阻力,都設計成尖頭形的。另外,我們常說的有效載荷就放置在頭部。其中,整流罩用于保護衛(wèi)星及其他有效載荷,是運載火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現在的火箭和古時候的火箭一樣,都是細長型的結構。最后,就像古時候火箭后面有羽毛一樣,現在大部分的火箭都有尾翼,幫助火箭飛得更快、更穩(wěn)、更遠。當然,現在也有一些火箭設計取消了尾翼。
(回答者:錢航)
空間站又稱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自和平號空間站墜毀后,目前還在天上的叫國際空間站。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城,航天員常年在太空居住、生活和做實驗,目前,各個國家的大部分科學實驗,都是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中國預計到2022年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它包括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到時候中國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就可以把貨及人運上天,在此常年開展科學實驗。
(回答者:錢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