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
唐 乾陵章懷太子墓《客使圖》壁畫
張騫出使西域,沒有實現(xiàn)漢武帝的軍事戰(zhàn)略,卻開啟了絲綢之路興盛的先聲。而在唐代,絲路的繁榮時期,為什么起點又偏偏是長安,而不是其他城市?
唐代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客使圖》從局部反映出了大唐萬國來朝的盛況,唐代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畫《闕樓儀仗圖》顯現(xiàn)出盛唐最真實的圖象記憶,除了地理位置,長安究竟還有什么“能耐”,能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底在哪?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爭議。
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即今西安),但也有人說,文獻最早記錄的絲綢之路是周穆王西游昆侖山,會見了西王母,而他的出發(fā)地是洛陽。
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有個問題需要說明。
事實上,絲綢之路跨越的歷史階段非常的長,文獻記載,從西周時期開始,到漢唐繁榮,再到宋元時雖然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陸路絲綢之路仍然發(fā)揮著它的作用,最后到明清,實行閉關鎖國,這個時期的海陸絲綢之路都趨于衰落。
也就是說,長安是絲路最繁榮時期的起點。
唐 李邕墓壁畫《馬球圖》局部 胡人正在打馬球
絲綢之路的繁榮同時也是大唐的繁榮。長安作為唐代的都城,在當時,以絲綢之路為紐帶,和許多國家進行非常密切的文化、經濟、政治交流。
以文化交流為例。秦漢以來,長安就是全國的樂舞中心,全國一流的人民藝術家都喜歡呆在長安,隋代的《九部樂》、唐代的《十部樂》只有長安才能演出,此外,絲路而來的外來樂舞,也是先傳長安,然后再流行到各地去。
繪畫也一樣,長安集中的也都是一流畫家,長安的畫風影響到了全國各地,包括敦煌地區(qū),敦煌壁畫。外來的畫法也是首先傳入長安,比如著名的凹凸畫法。
長安的雕塑藝術就更不用說了,唐三彩中的胡人、駱駝等都是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其他如佛教造像、金銀器制造、石刻石雕等,無不如此。
除了文化交流,還有以長安為中心的經濟交流,唐代的朝貢貿易必須在長安進行,官方貿易都是由朝廷主導的,民間商業(yè)貿易雖然不一定在長安進行,但長安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
長安在當時還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甚至一度主導著絲路沿線國家。當時,長安除了與匈奴、突厥、阿拉伯、天竺、羅馬等國家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還和如處蜜、吐蕃、波斯、龜茲國等有冊封關系,西域地區(qū)內許多國家和民族其國王和首領即位,必須經過中國皇帝的“權威認證”,否則就不合法。
70年代左右,陜西等地方出土了一批唐代墓室壁畫,這些壁畫豐富了唐代繪畫的內容,也展現(xiàn)了大唐的繁華盛況。
其中,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墓壁畫,描繪了后宮生活場景,塑造了大量宮女形象,而章懷太子墓中,繪制了50多組壁畫,這些壁畫中,表現(xiàn)了出行、儀仗和大量帝王的生活場面。
章懷太子墓道東西均有壁畫《客使圖》,東壁畫的《客使圖》是唐墓壁畫的精品。
漢唐時期,萬國來朝,《客使圖》所表現(xiàn)的門下省官員勞問朝見的蕃邦使節(jié), 去拜見帝王的場面,正是這樣一番景象。
唐代的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中,胡人形象經常出現(xiàn),如果說《客使圖》從局部反映出了大唐與其他國家政治、經濟上的交流,那么2004年至2005年,唐李邕墓出土的《馬球圖》壁畫,則從另一個方面展現(xiàn)著大唐盛世的自信與開放。
由影視演員郭濤守護的國寶“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讓人們對長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唐代最具有皇家氣派的壁畫,它是千年前的“相機”,它為我們留下了最真實的盛唐記憶。
從中國政府在長安“拍板”開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開始,就一直在為絲路的暢通和安全保障做著努力,比如現(xiàn)在在敦煌還能看到的漢長城。當時的中央機關修長城、烽燧、屯駐軍隊、設置驛館......費如此大勁,就是為了通過絲綢之路實現(xiàn)中西各個方面的交流。
除了經濟,絲綢之路也是政治和軍事之路,從地理位置出發(fā),中國歷代政府都不能不重視西域和中亞各國的關系,以確保中國的西北邊境能安全,從這點來看,沒有哪個城市能替代長安的地理政治位置。
總之,要成為絲路的起點城市,不僅要在地理位置上占優(yōu)勢,同時,這個城市也一定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唐的長安城就是這樣一個城市。
大唐的包容和開放是絲路繁榮的基礎,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個朝代有唐朝這樣的氣魄,所以,絲綢之路的繁盛在漢唐,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
唐 懿德太子墓 墓道西壁《闕樓儀仗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