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駿 顧萬帆 章浩忠 許杰 周成云 陳春華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農業(yè)和林業(yè)局,杭州311400)
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水稻機械化栽插和機械化收割是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也是今后水稻生產的必然趨勢。水稻機械化栽插的關鍵是提供高素質的壯秧,這是水稻機插秧高產穩(wěn)產的必要條件。目前種糧大戶水稻機插秧主要還是采用營養(yǎng)土育秧,該育秧方式如果水稻種子消毒不徹底,土壤帶菌或肥水與溫度控制不當,就會造成大面積爛秧死苗,影響機插效果。鑒于此,筆者于2015-2016年對水稻營養(yǎng)土育秧中傳染性爛秧進行了觀察,并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于2015-201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環(huán)山鄉(xiāng)環(huán)聯村水稻生產基地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早39。水稻育秧營養(yǎng)土基地自配,580 mm×280 mm規(guī)格育秧硬盤若干。試驗藥劑有30%苯甲·嘧菌酯SC(山東中新科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市售),25%咪鮮胺EC(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市售),50%嘧菌酯WG(海利爾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市售),30%霜霉·嘧菌酯SC(青島杜邦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出品,市售),50%咪鮮胺錳鹽WP(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市售)。
水稻傳染性爛秧病害標本從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環(huán)山鄉(xiāng)環(huán)聯村水稻生產基地發(fā)病的秧苗中采集,采集的病害標本置于密閉的塑料盒中,保存于4℃冰箱,便于觀察及鑒定。
對采集的水稻傳染性爛秧病害標本,在實驗室內進行顯微觀察,根據其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鑒定。
水稻種子選用50%咪鮮胺錳鹽WP 1500倍液浸種6 h,經催芽,播于帶菌的營養(yǎng)土育秧盤中(前批次發(fā)病后保留試驗用)。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用30%苯甲·嘧菌酯SC、25%咪鮮胺EC、50%嘧菌酯WG、30%霜霉·嘧菌酯SC和50%咪鮮胺錳鹽WP 1000倍液噴霧發(fā)病秧苗,以噴清水為對照。各處理分別用580 mm×280 mm規(guī)格育秧硬盤3個,重復4次,各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第1次施藥時間為4月3日,秧苗1葉1心;第2次施藥時間為4月13日。使用浙江省臺州市廣豐塑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花果山”牌背負式GF-20A-02型16L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噴片孔直徑1.4 mm,葉面、葉背及營養(yǎng)土表面均勻噴霧。其他管理同常規(guī)稻田。
本試驗共計調查2次,分別于4月3日調查藥前病情,4月23日調查第2次藥后10 d的試驗結果。
考查取樣方法:在田間以5點法取樣,每小區(qū)100株苗,調查發(fā)病率,計算施藥前后的校正防效。
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校正防效(%)=[1-(CK0×ptn)/(CKn×pt0)]×100。
式中,CK0為對照藥前發(fā)病率,CKn為對照第n次藥后發(fā)病率,pt0為處理小區(qū)藥前發(fā)病率,ptn為處理小區(qū)第n次藥后發(fā)病率。
對采集的病樣進行觀察,結果表明,水稻傳染性爛秧主要發(fā)生在種子、幼芽和幼苗上,是由于病原菌感染而造成霉爛。其癥狀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腐霉菌和綿腐菌引起的爛秧,稱綿腐型爛秧;另一類是由鐮刀菌和立枯絲菌引起的爛秧,稱立枯型爛秧。具體癥狀見表1。
表1 水稻傳染性爛秧的類型、癥狀與病原
表2 不同藥劑對水稻傳染性爛秧的防治效果 (%)
從表2可見,用30%苯甲·嘧菌酯SC、25%咪鮮胺EC、50%嘧菌酯WG、30%霜霉·嘧菌酯SC和50%咪鮮胺錳鹽WP 1000倍液對水稻傳染性爛秧的校正防治效果均達97%以上,且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表2)。
調查結果表明,水稻傳染性爛秧主要是由病原菌侵染而造成霉爛,其類型可分為綿腐型爛秧和立枯型爛秧。
筆者在調查水稻傳染性爛秧時發(fā)現,這種病害以綿腐菌屬真菌侵染引起的為主,其次為鐮刀菌屬真菌侵染引起,再次為腐霉菌屬真菌侵染引起,而立枯絲菌屬真菌侵染引起較少見。
秧苗1葉1心時,筆者分別采用30%苯甲·嘧菌酯SC、25%咪鮮胺 EC、50%嘧菌酯 WG、30%霜霉·嘧菌酯SC和50%咪鮮胺錳鹽WP 1000倍液,進行2次噴霧防治水稻傳染性爛秧試驗。結果表明,采用上述5種殺菌劑基本能控制病情,沒有復發(fā),防治效果均達97%以上,防效較好。防治的關鍵是注意育秧時的肥水管理,同時關注氣溫變化做好保溫降濕工作,并及時進行藥劑預防。
[1]貴州省綜合農業(yè)試驗站.怎樣防止水稻爛秧[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57.
[2]洪劍鳴.中國水稻病害及其防治 [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001.
[3]李繼志.不同水稻爛秧癥狀的發(fā)生原因及防治要點 [J].農技服務,2009(8):11-12.
[4]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5]潘宗東,彭朝才.水稻田爛秧綜合防治技術 [J].糧食作物,2012(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