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宇
[摘? ? 要]湘西龍山縣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劇種,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戲、青苗戲、土地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荊河戲、辰河高腔、漢劇等戲曲藝術而形成的一種地方劇種,民間俗稱“矮臺班”。目前對木偶戲的研究,學者們更多關注于木偶自身的表演技術等層面,對音樂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龍山縣的木偶戲其音樂豐富且具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以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運用民族音樂學理論與音樂本體分析對龍山縣木偶戲進行闡釋可以引起人們對這個劇種的重視與保護。
[關鍵詞]龍山“木偶戲”;戲班狀況;戲班音樂
木偶戲是漢族傳統(tǒng)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其歷史悠久。位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的湘西土家族也保留了這樣一種古老而稀有的劇種,當?shù)厮追Q為“木腦殼戲”。龍山是湘西土家族聚居縣,在全縣55萬總人口中,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占64.8%,流行在土家族地區(qū)的漢族木偶戲其音樂吸收了土家族文化成分,地方特色濃厚。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土家、苗、漢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使其文化互相融會貫通。在這樣與其他民族文化和其他劇種大雜燴的環(huán)境里仍然保存著自有的特色且存活至今,據(jù)《湘西州文化志》98頁載,“木偶戲傳入境內(nèi)約有300年歷史”??梢娝拇婊畋囟ㄓ衅浯嬖诘膬r值,它所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和文化意蘊還需要被不斷發(fā)掘。
由于歷史的原因,湖南木偶戲正瀕臨消亡,目前一直保存表演活動的班社,只存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大部分漢族地區(qū)的木偶戲班,解放初有活動,但由于后繼乏人就逐漸消亡了。一些木偶戲劇院里,傳統(tǒng)音樂的伴奏形式在現(xiàn)代文化傳播語境中基本媒體化,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另外相關資料文獻中,大部分只專注于木偶自身的種類、造型、技術等表演層面,對它伴奏音樂的研究一直受到忽視,成型的研究很少,更沒有人去研究龍山縣土家族這一地區(qū)“木偶戲的音樂”。作為一種被忽略的藝術,人民往往由于娛樂性而忽視了其研究價值,而它恰恰是在土家族人文背景之下存在于各種土家音樂文化語境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過對一個具體研究對象的追蹤考察,試圖分析龍山木偶戲班的狀況,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木偶戲音樂中的其他因素。
一、 龍山縣“木偶戲”概述
(一)“木偶戲”生存環(huán)境
龍山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之地,境內(nèi)多有崇山峻嶺綿亙其間,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qū)。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孕育著不同特質(zhì)的民間藝術。龍山縣聚集有土家族、苗族、漢族三個民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全縣55萬總人口中占64.8%。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三個民族和睦相處,藝術元素相互交融,其各方面都深受土家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土家打溜子、擺手舞、哭嫁歌、織錦等土家歌舞樂劇為代表的多元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并且兼融巴楚文化、秦漢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特色,木偶戲是其代表之一。
(二)木偶戲發(fā)展歷史
關于龍山縣木偶戲的記載,通過調(diào)查搜集最早見于清嘉慶末年創(chuàng)辦的洗車東平街的“郭家班”和靛房街上的“吳家班”;與洗車郭家班、靛房吳家班同期創(chuàng)立的有牛行堡“陳家班”。牛行堡,時稱牛廠,即今華塘鄉(xiāng)“流芳村”。光緒年間,有縣衙退役班頭楊典字明卿者,聘“玉福班”名藝人張海洲領班科徒,在首善鎮(zhèn)創(chuàng)辦木偶戲班“楊家班”,楊不惜耗盡多年攢積,購置了全新蘇繡戲裝,素有“錦衣班”之稱。民國時期,戰(zhàn)亂匪禍,災難連年,藝人們過著近乎靠施舍的“下九流”生活。
1952年5月下旬,縣文化館舉辦全縣木偶戲會演,參加會演的有巖沖文家班、猛西余家班、土車高家班。劇團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先后整理上演了《岳飛傳》《三門街》《粉妝樓》《封神》《說唐》《征西》《五美再生緣》等80多部傳統(tǒng)劇目。1958年4月,全州首屆木偶戲會演在永順縣城舉行,參加會演的有龍山縣木偶劇團和永順縣木偶劇團。龍山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恩義亭》和新編歷史劇《剝皮老爺》全攬本次會演的兩個一等獎。同年5月29日至6月13日,全省曲藝、木偶、皮影藝術會演在長沙舉行,龍山木偶劇團演出的《剝皮老爺》獲二等演出獎,傳統(tǒng)折子戲《夜奔潼關》獲三等演出獎?!兑贡间P》由著名老藝人余德臣持杖表演,通過嫻熟的操縱技巧和獨特的表演套路,把個策馬疾行的秦叔寶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其爐火純青的功夫令在座人無不叫絕。省木偶劇團當即派人來龍山學習該節(jié)目。1957年縣政府撥款在縣城南門坡頭新修縣文化館,內(nèi)設木偶劇場,燈服道效煥然一新,演出更趨紅火。尤其是新排練的《三打白骨精》上演后,場場爆滿,數(shù)月不衰。1966年“文革”爆發(fā)后,以演封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木偶劇團被勒令解散,全套木偶及服飾道具均付之一炬。①
二、龍山縣“木偶戲”戲班生存狀況
(一)戲班樂隊的基本情況
時過境遷藝老花黃,人們的欣賞興趣早已被電影、電視所取代,一些老藝人已作退休處理,其中一位年近花甲的余大元安排在縣文化館工作。1981年,他配合賈壩鄉(xiāng)文化站輔導員周紹良組織當?shù)亍坝嗉野唷敝夭倥f業(yè),由21人組建成“賈壩鄉(xiāng)木偶劇團”。對于戲班的研究,筆者選取了該劇團做進一步的調(diào)查。
1. 戲班的運營方式
“賈壩鄉(xiāng)木偶劇團”主要任務是木偶戲表演,也就是藝人們所進行的藝術實踐活動,戲班的藝術實踐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該劇團會在城市集鎮(zhèn)非常罕見的小劇場演出,這些小劇場可能是以前的老電影院等地方,需要演出時就與專門負責出租和管理小劇場的人聯(lián)系,在這些地方主要給一些愛好戲曲的市民演出。二是唱“臺口戲”,就是在農(nóng)村的村旁空地上搭臺唱戲,臺子由請戲方組織人搭建,分前臺和后臺,中間用隔板隔開,前臺為演出區(qū)域,共有三道幕,前臺與后臺有隔板的正面,布置有幕墻,上面貼有戲班的宣傳畫。后臺為演員化妝區(qū)和候場區(qū)。整個臺子用油布或防雨布包裹起來,臺下為觀眾區(qū),觀眾區(qū)的空地一般能容納好幾百人。三是“棚戲”,通過現(xiàn)代傳媒技術,錄制光碟,通過音像制品與廣大戲迷見面?!芭飸颉痹诋斚乱呀?jīng)成為眾多具有一定實力戲班的重要藝術實踐活動之一了,很多演員的名聲鵲起,與光碟在廣大戲迷中的傳播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