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鵬
摘 要:研究方法與目的 采用文獻資料法,從PM2.5、風險感知、大眾體育鍛煉行為、戶外環(huán)境鍛煉行為差異等方面,對近年來我國PM2.5環(huán)境下大眾風險感知與戶外鍛煉行為研究進行綜述。研究結論 戶外鍛煉人群在鍛煉環(huán)境、空氣質量狀況的獲取途徑、PM2.5對身體危害性的認知程度、與大眾人群對體育鍛煉等未知領域的風險不可控性等方面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并提出PM2.5環(huán)境下風險感知與大眾鍛煉行為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PM2.5 風險感知 戶外鍛煉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b)-0215-04
PM2.5的污染問題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中的重要污染問題,從我國AQI技術規(guī)定(試行)和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的發(fā)布,我國政府便開始著重保護及改善生活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保障人體健康[1]。PM(Particulate Matter)其特點為顆粒半徑小、毒性強、在空氣中存活時間久、傳播距離遠[2],近年來學者對PM2.5的研究多為PM2.5污染特點及影響健康程度上有所研究,少有將風險認知與體育運動等角度對PM2.5污染風險進行研究。風險認知指個體對外界風險的感受和認識,強調個體主觀判斷及感受適應性[3]。居民的運動風險認知主要集中于探究如何對各種健康鍛煉風險做出反應[4]。人們深知空氣污染下環(huán)境中進行鍛煉的效果必會被削弱[5],甚至產生不良影響[6]。本文通過近年來的文獻梳理,對我國PM2.5環(huán)境下大眾風險感知和戶外體育鍛煉行為綜述,以PM2.5為切入點,分析戶外體育鍛煉人群對PM2.5的風險感知,并從文獻中獲取有效數(shù)據(jù),提出若干問題,為之后進一步深入的科學探究提供借鑒。
1 PM2.5環(huán)境與戶外鍛煉行為的綜述
1.1 國內關于PM2.5環(huán)境與戶外鍛煉行為的研究綜述
污染與健康等問題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領先發(fā)展城市率先進行了環(huán)境污染的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并且進行了相關研究[7]。但因為檢測設備及系統(tǒng)問題,不能全面分析其特征。曹德康、蘇建忠(2012)研究中介紹了PM2.5的定義、來源、特性、危害、監(jiān)測方法以及防治策略[8];蘭健在《北京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損失研究》中指出北京市大氣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幾近21.28億元[9];趙傳陽(2013)關于粉塵的研究中指出:呼吸和心血管系統(tǒng)會受PM2.5影響,在大量的PM2.5進入體內后呼吸道和肺功能會出現(xiàn)不良情況[10];苗艷青有研究指出:空氣污染對人體負作用極大,且負作用易導致疾病發(fā)病率[11];楊宇軒(2013)等在PM2.5與人體健康關系探究中發(fā)現(xiàn)PM2.5造成的人體傷害應受到有關部門重視,并加緊采取控制措施,以增進人體健康[12];吳濤在其研究中提到環(huán)境污染對鍛煉者生理及心理的影響,提出了相應防控措施和手段[13];劉云、周蘭君在研究中提到人們選擇在空氣污染的運動環(huán)境進行鍛煉,不僅鍛煉效果折半,甚至會產生負影響[14];孫艷(2003)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狀態(tài)下空氣質量如果不合格,其吸收有害物質量數(shù)量比正常人體要多出數(shù)倍[15-16];馮亞峰(2013)在研究中指出:氣象會改變運動效果,空氣質量逐漸變成影響運動效果的關鍵因素[17]。由此可見,國內對PM2.5等污染物研究集中于理化性質、來源解析、健康效應與大氣能見度等方面[18-22],缺少探討環(huán)境和大氣污染物濃度對運動鍛煉的影響。
1.2 國外關于PM2.5與戶外鍛煉行為的研究綜述
姚增權[23]對國外二十年空氣質量模式的發(fā)展進行了總結,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在空氣質量方面探究和改革頗多。周勝男(2013)[24]從管理層面對美國政府管理大氣污染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并獲得經驗,后與北京空氣質量管理模式比較,發(fā)現(xiàn)整體上存在問題:(1)政府機構管理成本消耗大;(2)行政效率逐漸下降;(3)污染源管理不到位;(4)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問題考慮不周。Bertil Forsberg、Hans-Christen Hansson、Christer Johansson、Hans Areskoug、Karin Persson等[25]在納維亞地區(qū)研究出富含硫酸的顆粒污染物最威脅健康。朱增銀(2013)[26]總結了國內外有關PM2.5的研究及其相關的污染防控管理經驗:主要內容包括PM2.5的污染特征、污染物、污染源情況、對大氣能見度及人體健康的危害等方面。
目前,盡管對PM2.5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對關于PM2.5環(huán)境對體育鍛煉的影響研究還是相對較少,在國外由于PM2.5概念應用實際意義無法與國內相比,因此相關文獻較少,還是明顯缺乏對包含城市特色的戶外運動人群的研究。
2 PM2.5環(huán)境下大眾風險感知與戶外鍛煉行為綜述
2.1 風險感知
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屬心理學,鮑爾(1960)認為風險感知包括兩個因素:(1)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2)錯誤決策后果嚴重性[27]。1970年代以來,西方關于風險感知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學和文化等兩種路徑:前者認為風險感知由情景和個體兩方面因素決定,應將公眾的風險感知作為風險管理與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jù);后者認為風險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建構物,它無法脫離背景而被獨立地測量[28]。英國皇家學會1992年提出風險感知的經典定義,把風險感知定義為人們對危險和收益的信念、態(tài)度、判斷和情緒,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和社會傾向[29]。李景宜(2005)通過分析得出在風險信息的傳播方面,團體因素的影響遠遠落后于各類媒體[30];邵希娟(2006)研究行為決策及其理論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并分為了三個部分[31]。胡象明(2014)研究到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高低取決于公眾基于對風險的感知而產生的抗爭意愿和行為[32]。綜上,風險感知是對外界環(huán)境及刺激生成的一系列情緒、認知等心理的因素。通過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當人們面對PM2.5這個概念時人們首先會通過各類媒體知曉,這其中涵蓋到個人對于媒體及其他媒介的信任度及認可度,其次通過個人的感觀來判斷風險的大小,這其中周邊人群、個人情緒、日常習慣、團體行為等客觀原因,來做出下一步風險感知后的行為。
2.2 戶外體育鍛煉者PM2.5狀況的感知途徑及認知
經調查數(shù)據(jù)可知50%的人群是通過電視作為獲取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途徑;28.7%的人是通過網(wǎng)絡(手機APP、相關網(wǎng)站)作為獲取城市空氣質量的途徑;8.4%的人是通過閱讀報紙來獲取空氣質量狀況信息;12.0%的人對空氣質量狀況的獲取途徑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獲得的[33]。網(wǎng)絡方面,雖然相關空氣質量信息數(shù)據(jù)較為及時,但由于大眾群體的差異性、對網(wǎng)絡該方面信息的關注等因素,使一部分人群無法從該資源上獲取有效信息數(shù)據(jù)。因此,網(wǎng)絡媒介途徑收到一定限制,致使部分體育運動人群缺乏對空氣質量狀況的一定了解,不能根據(jù)PM2.5來進行戶外運動項目或形成的更改調整等事宜。
國外研究表明,霧霾情形下人群呼吸道反應會顯著加強,如咳嗽、哮喘、呼吸道感染等,有甚者會出現(xiàn)心血管系統(tǒng)紊亂[34]。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霧霾狀態(tài)下的危機身體健康的物質是普通天氣情形下的近百倍[35],對人體健康危害相當嚴重。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對各種大氣污染物的吸收率通常在80%以上[36]。表1顯示大多數(shù)戶外運動人群都只是略微了解,青少年人群占到67.7%,中年人群占到61.9%,老年及其他人群占到48.3%。老年及其他人群認知不清的狀況明顯高于青少年人群和中年人群。這可能與退休人群中學歷低人數(shù)占比較高相關。
2.3 戶外體育鍛煉者對PM2.5風險感知程度
由表2看出,不同人群對PM2.5與健康的了解整體偏低,這說明戶外體育鍛煉人群對PM2.5與健康的認知及了解程度整體不夠。可看出戶外運動人群在享受運動鍛煉給予人體身體的正常機能和健康水平的同時,并未考慮到鍛煉過程中的不良因素,忽視了PM2.5帶給身體的不良效應,極易使部分人群在受污染環(huán)境中鍛煉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結果。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PM值的高低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苗艷青(2008)研究到PM2.5指數(shù)高低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月均門診量之間顯著相關,伴隨著指數(shù)的增高,門診量越高[11]。同樣在歐美國家也有相關研究表明,醫(yī)院的哮喘病發(fā)病率以及死亡率會因大氣中顆粒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37]。
根據(jù)已有研究顯示,PM2.5的濃度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為:春季、冬季高,夏季、秋季低[38-40]。王越等、李蘭等和王淑英等的研究結果表明顆粒物PM2.5日濃度變化相同,即顆粒物濃度變化“駝峰式”:06:00~08:00,18:00~20:00,01:00~04:00、13:00~15:00,其他時間段濃度在兩者之間。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大部分退休人群及相似人群多在上午06:00~08:00進行體育鍛煉,顯著高于青少年人群和中年人群;而青少年人群在下午18:00~20:00進行鍛煉的人群顯著低于中年人群和退休人群;青少年在較弱污染期進行鍛煉的占比高于退休人群及中年人群。退休人群(特別是老年人)因生活中種種壓力,可隨意調配運動時間。此類人群更喜好于早晚運動,其時間段是“最不適宜”運動;中年人群因日常行程更傾向于傍晚后的運動,其時間段也并不是“最適宜”時間段;青少年人群因學校課程特征,例如體育課避開了污染“雙峰”期,且課程要求光線和感觀良好時間段,選擇了“適宜”運動時間段。因此上述研究均表明,目前戶外鍛煉人群的風險感知能力平均水平相對較低,并不能正確理解到何時何地進行鍛煉最為適宜,處于懵懂狀態(tài),多根據(jù)自身喜好進行鍛煉,導致風險程度增高,如何使大眾鍛煉人群提升風險感知能力,以及更好的在PM2.5環(huán)境下進行最為適宜的運動,是本研究后續(xù)的要完成的工作。
由此通過以往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大眾主要通過電視媒體和網(wǎng)絡來進行戶外鍛煉的風險感知,而在鍛煉過程中更注重的是鍛練場地和天氣問題,符合我國目前的趨勢和鍛煉范圍,但在鍛煉時間上,大眾人群還是比較盲目,對于鍛煉時間的認知較為缺乏,在風險感知把握能力上較為欠缺,應當提升大眾在最適宜鍛煉的時間下鍛煉的風險認知上的水平。
3 問題思考
(1)對于戶外鍛煉人群對PM2.5風險感知的調查與研究,更加充實了PM2.5環(huán)境下風險感知與戶外鍛煉人群方面的相關研究,一方面居民對PM2.5等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感知通過種種媒介較之前已有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使大眾戶外鍛煉人群在鍛煉時可以降低安全風險率。但通過文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人群感知風險的能力及方法較為單一,建議今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更多增強大眾風險感知能力的媒介,使大眾鍛煉人群更有效的對PM2.5環(huán)境和戶外鍛煉行為進行清晰的認知,使大眾鍛煉人群在鍛煉時間等風險認知上更加科學合理的完善,以達到真正健康的目的,這也是后續(xù)要研究的問題及要達到的目的。
(2)PM2.5環(huán)境在我國將是一個持久狀態(tài),短時間無法解決的硬性問題,因此建議研究者在后續(xù)研究中探討在不同PM2.5環(huán)境等級下如何進行最適宜的運動強度;以及在相同PM2.5濃度下采取何種方法,譬如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段不同強度以及多樣的組織形式等,并進一步進行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可使其對人體的損害幾率降低到最小,且對身體有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站.環(huán)境空氣質量(GB3095-2012)[EB/OL].(2012-02-29)[2012-04-10].http//kjs.mep.gov.cn/hjbhbz/bzwb/dqhjbh/dqhjzlbz/201203/t20120302-224165.htm.
[2] Laden F,Neas LM,Doekery DW ,et a1.Association of fineparticulate matter from diferent sources witlI daily mortMi~in six US citie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10):941-947.
[3] Slovic P.Perceived Risk,Trust,and Democracy[J].Risk Analysis,1993,13(6):675-682.
[4] Frewer O.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J].Toxicology Letters,2004,149( 1-3):391-397.
[5] 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技術規(guī)定(試行)(HJ633-2012)[EB/OL].(2012-02-09)[2012-04-10].https://baike.baidu.com.
[6] 王輝. 以“顆粒物(PM10、PM2.5)污染”看戶外體育鍛煉人群對空氣質量的感知[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12, 28(4):36-39.
[7] 吳濤,李敬東.環(huán)境污染對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2,41(3):24.
[8] 曹德康,蘇建忠,黃以哲,等.PM2.5與人體健康的研究現(xiàn)狀[J].武警醫(yī)學,2012,23(9):803-805.
[9] 蘭健,增誠.北京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損失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1,32(9):35-42.
[10]趙傳陽,李永安,劉學來.粉塵PM2.5及其對人體的危害[J].制冷與空調,2013,27(4):403-406.
[11] 苗艷青.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基于健康生產函數(shù)方法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5):205-209.
[12]楊宇軒,閆思琪,聶雨晨,等.某市大氣中PM2.5污染狀況及其人群健康危害防護策略[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9):472-474.
[13]吳濤,李敬東.環(huán)境污染對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2(3):24-27.
[14]劉云,周蘭君.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居民體育鍛煉環(huán)境狀況的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8(2):8-10.
[15]孫艷,沈恒根.空氣質量對體育運動者呼吸的影響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運動人體科學,2003,20(2):42-44.
[16]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馮亞峰,董長雨,韓勤英.論氣象條件對居民體育鍛煉的影響[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3,32(1):24-26.
[18] 申海軍.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體育鍛煉措施[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15(2):94.
[19] Lv W W,Wang Y X,Querol X,et al.Geochem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race metal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Wuhan,central 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6,51(1):121-132.
[20] Duan J C,Tan J H.Atmospheric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hina: Situation,sources and control polici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74:93-101.
[21] Tan J H,Duan J C,Chen D H,et 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ze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in Guangzhou[J]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4( 2) : 238-245.
[22] Zhou Y,Hammitt J,F(xiàn)u J S,et al.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ealth Impacts from Controlling Air Pollutants with Nonlinear Chemistry: An Application to China[J].Risk Analysis,2014,34( 4) : 683-697.
[23] 姚增權.國外空氣質量模式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電力環(huán)境保護,1999,15(3):27-31.
[24] 周勝男,宋國君,張冰.美國加州空氣質量政府管理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3,35(8):105-110.
[25] Bertil Forsberg,Hans-Christen Hansson,Christer Johansson,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方性和區(qū)域性大氣顆粒污染對健康影響的比較評價[J].A M BIO-人類環(huán)境雜志,2005,34(1):11-19.
[26] 朱增銀,李冰,趙秋月,等.對國內外PM2.5 研究及控制對策的回顧與展望[J].環(huán)境科技,2013,26(1):71-74.
[27] 井淼, 周穎, 彭娟. 論消費者購買行為中的感知風險[J]. 消費經濟, 2005, 21(5):22-25.
[28] 黃杰,朱正威,趙巍.風險感知、應對策略與沖突升級——一個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機理的解釋框架及運用[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57(1):134-143.
[29] 伍麟,張璇.風險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測量范式[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2):95-102.
[30] 李景宜.公眾風險感知評價——以高校在校生為例[J]. 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53-156.
[31] 邵希娟,楊建梅.行為決策及其理論研究的發(fā)展過程[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5):203-205.
[32] 胡象明,王鋒.一個新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分析框架:風險感知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 2014(4):101-108.
[33] 原瑞瑞.堯都區(qū)戶外鍛煉人群與空氣質量的調查與分析[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
[34] Radojevic M,Muraleedharan TR.Personal particle exposure monitioring using nephelometry during haze in Brunei[J].Atmosphereic Environme-nt,2000,34(11):2733-2738.
[35] 徐慧慧,張江華.霧霾對健康的影響與預防[J].生命與災害,2013(2):6-7.
[36] 陸學藝.社會結構的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7] 岑世宏.京津唐城市群大氣PM1O和PM2.5理化特征及健康效應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
[38] 王越,欒英,吳昊.哈爾濱市空氣污染指標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5,30(3):44.
[39] 李蘭,魏紅明,姜明蘭,等.武漢市PM10空氣污染日變化及其高污染時段特征[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7,30(1):39.
[40] 王淑英,張小玲.北京市PM10污染的氣象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7,13(1):181.
[41] 召仔,龍義,時宗波.都市大氣環(huán)境中可吸入顆粒物的研究[J].環(huán)境保護,2000(l):24-26.
[42] 李高華.大氣細顆粒物(PM2.5)對健身人群心肺功能的影響[J].運動, 2013(22):148-149.
[43] 吳健生,廖星,彭建,等.重慶市PM2.5濃度空間分異模擬及影響因子[J]. 環(huán)境科學, 2015(3):759-767.
[44] 曾賢剛,謝芳,宗佺.降低PM2.5健康風險的行為選擇及支付意愿——以北京市居民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5,25(1):127-133.